刘仁轨:武则天最忌惮的人,一场大战,让日本上千年不敢觊觎中国

公元663年,在朝鲜锦江入海口处(当时叫白江口),唐朝将领刘仁轨,率领大唐海军,和日本海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后世史称白江口之战。

在这场大战当中,尽管日军数量数倍于唐军,但最后还是被唐军打得大败。大半日军精锐,都被唐军歼灭,葬身海底。这一战之后,日本方面闻风丧胆,终于见识到了唐朝的厉害,彻底臣服于唐朝,并且开始派遣使臣来到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验。此后上千年的时间,日本都没敢妄动半分。

白江口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对后来上千年的东亚历史,都影响甚大。但同时,对于这场大战,很多中国人却少有了解,甚至压根没听说过!

如此意义深远的一场大战,为何今天很多人都知之甚少?这场战争的详细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主导这场战争的唐朝将军刘仁轨,到底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要想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刘仁轨,字正则,生于公元601年。刘仁轨是典型的皇族后裔,他的祖上,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汉光武帝刘秀!不过,到了刘仁轨出生的时候,已经是隋朝时期了,东汉已经灭亡了几百年。所以刘家的这个皇族身份,其实也就等同于没有一样。

刘仁轨小的时候,正好赶上隋朝开始走下坡路,各地农民军开始纷纷起义。刘家当时生活在河南开封一带,这一带当时正是农民军闹得最厉害的地方。隋末著名的瓦岗军,就在河南地区。所以刘家当时也是过得很苦,经常没有饭吃。不过,就算条件如此艰苦,刘家仍是没有参加农民军,依然坚持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刘仁轨也因此读了很多的书,渐渐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后来,随着刘仁轨逐渐长大,在刘仁轨18岁这一年,唐朝建立了。唐朝建立后,中原渐渐安定下来,刘仁轨也得以凭着自己的学问,步入仕途。李渊在位期间,刘仁轨曾被唐初重臣任瑰注意,认为他很有才学,此后被任命为息州参军,后来又改任陈仓县尉。

调任陈仓后,此时已是贞观年间。刘仁轨做官以正直无私、不畏权贵而闻名。有一次,当地的折冲都尉犯法,扰乱当地治安,刘仁轨直接用刑,将其活活打死。这件事后来还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按照当时的制度,折冲都尉是军队体系内的官员,地方官基本上管不到军方头上。所以当时李世民顿时勃然大怒,还因此召见了刘仁轨。但等李世民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非但没有怪罪刘仁轨,反倒是对刘仁轨进行了重赏。

在整个贞观年间,刘仁轨一直都是一个典型的底层文官,一直就在县令这个级别转悠。在那个群星璀璨的贞观之治当中,刘仁轨其实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虽然做官名声不错,偶尔还能给李世民上书进谏。但总的来说,像他这样的官员,在当时的唐朝,实在是一抓一大把。

贞观年间的刘仁轨,大概自己也没想过,未来有朝一日自己会统领大军,打了一场影响东亚千年历史的大战。

贞观二十三年,随着李世民病逝,唐高宗李治顺利登基,唐朝由此进入了李治的时代。在李治登基的时候,刘仁轨已经逐步升迁为给事中。给事中虽然算是京官,但品秩还是不高,最多也就勉强算是个中层官员而已。

这一年,刘仁轨已经49岁了。

按照当时的官员管理办法,到了这个年龄,仍然只是勉强进入中层。刘仁轨的仕途,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到头了。不出意外的话,再干十几年之后,刘仁轨可能会光荣退休,回家安心养老。当然,想要载入史册的话,那就肯定没希望了。

但是,到了显庆四年,也就是刘仁轨59岁这一年,刘仁轨迎来自己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刘仁轨在朝中得罪了一个大权臣。这个大权臣,就是当时唐朝的宰相,李义府!

刘仁轨得罪李义府这件事,其实说来话长。简单来说:李义府原本也是一个唐朝小官,后来李治因为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以此和长孙无忌等老臣争权,李义府站队到了李治这边。此后,李治为了李义府等人,有资格和长孙无忌这种老臣斗争,所以就开始火速提拔他们。短短几年之内,李义府就一跃成了唐朝的宰相。

然而当上宰相之后,李义府却暴露了自己小人得志的本色。正常小人得志之后,应该做的事情,李义府基本上都做了。这期间就曾有这样一件事,李义府看上了一个美女,但这个美女当时因为犯了罪,被大理寺关入了监狱。后来,李义府强行下令,让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其释放。但再之后,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件事就泄露了出去,被御史言官知道了。

此后,御史言官自然要上奏弹劾李义府,毕正义也被打入大牢。而当时负责审讯毕正义的,正是刘仁轨!李义府为了遮掩这件事,自然想要让刘仁轨放水。但以刘仁轨正直无私的性格,他自然不可能答应李义府的要求。后来,李义府没了办法,只能玩了一手政治暗杀,逼毕正义自缢于牢房。

最终,李义府靠着当时李治和武则天的宠信,再加上毕正义已死,死无对证,自然是侥幸过关。然而经过这件事之后,刘仁轨却彻底得罪了李义府。

一个中层小官,得罪了当朝宰相。那接下来等着刘仁轨的,自然不会是什么好日子了。没过多久,刘仁轨便接到了一封调令,被调到了山东青州去当刺史。

正是这次调动,彻底改变了刘仁轨的命运。

刘仁轨被调到山东之后不久,唐朝便要再次对朝鲜半岛用兵。如果对朝鲜半岛用兵,山东这边自然就成了前哨,可以利用海运为前方的唐军提供补给。于是就这样,在山东做刺史的刘仁轨,被卷入到了这场战争当中。

战事开始后,远在长安的李义府,此时只想弄死刘仁轨。开战之后,李义府调刘仁轨去负责海运。此后,李义府等到海上风浪大起的时候,强行让刘仁轨带船队出海,后来果然有很多船只葬身大海。李义府便以此事为由,要直接杀了刘仁轨。多亏李治还算聪明,意识到李义府是想要公报私仇,所以只是将刘仁轨一撸到底,让他以平民身份继续参加这场战争,并未真地杀他。

然而此后,李义府却依然不肯罢休。李义府直接给当地的将军刘仁愿下了密令,让刘仁愿弄死刘仁轨。这个刘仁愿虽然和刘仁轨名字很像,但其实只是巧合,两人没有半点关系。收到李义府的密令之后,刘仁愿念及刘仁轨正直无私,所以并没有真的下手。

就这样,刘仁轨终于再次逃过了一劫。

此后不久,随着唐军在前线节节胜利,平定了百济国,在当地设立了熊津都督府。然而在这之后,李治原本派去的那位都督,却在坐船的时候不幸遇难,于是熊津都督府都督的职位,就出现了空缺。而当时百济内部的残余势力,又卷土重来,已经包围了百济境内的唐军。这个时候,李治便再次想到了刘仁轨,下旨让刘仁轨临时接班,接替那位倒霉的前任都督统领军队。

就这样,刘仁轨阴差阳错之下,从文官系统进入到了武将系统,得以执掌兵权,为数年之后的那场海上大战,埋下了伏笔。

这一年,刘仁轨已经60岁了。

说到这里,我们得暂时岔开一下话题,简单说一下唐朝对高句丽的这场战争。要不然后面我们可能很难理解,日本为什么会参战,刘仁轨又是怎么指挥军队战胜了日军。

高句丽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政权,打从汉朝那会儿,高句丽就已经建国了。这里要多说一句,虽然今天某国坚持认为,高句丽是他们的先祖。但实际上,高句丽其实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边疆政权。

自汉朝建国之后,后来高句丽逐渐发展,成了辽东地区的霸主。后来又恰逢中国这边,正赶上南北朝时期,大家一直在忙着内斗,也没空去搭理高句丽这种边疆政权,所以高句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了隋朝的时候,高句丽已经是一个相当强大的政权,严重威胁到了隋朝东北方向的安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隋炀帝才会不惜血本,从国内募集了几十万精锐,前去征讨高句丽。然而可惜的是,杨广在战略上没错,在战术上却输得一败涂地。最后非但没有扫平高句丽,反倒是让隋军损失惨重,继而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再之后,到了唐朝。唐朝刚建立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解决内部矛盾,后来又需要优先解决北方的突厥,以及西北的吐谷浑。所以在唐朝建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唐朝都没有对高句丽动手。直到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当时高句丽内部发生了政变,掌权者由鸽派变成了鹰派,开始迅速向外扩张,李世民这才下令,亲自率军去征讨高句丽。

当时的高句丽,占据了今天朝鲜的全部,再加上吉林省和辽宁省的一部分,以及韩国的一部分,实力正处于巅峰时期。而在朝鲜半岛南部,还存在了新罗和百济两个国家。而高句丽内部政变之后,便开始联合百济,一起进攻新罗。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对高句丽的第一次进攻,开始了。

李世民率军进入辽东之后,很快就势如破竹,一路横扫高句丽。但后来,随着唐军越发深入,逐步推进到安市城下,李世民却发现,高句丽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打。相比之前唐朝灭掉的突厥和吐谷浑,高句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敌人。突厥和吐谷浑,都是游牧民族。只要灭掉了他们的主力军队,就能彻底灭掉他们。但高句丽则不同,高句丽是一个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特性,意味着高句丽具有强大的恢复力,唐朝很难一战将其灭国。

后来,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李世民便不得不暂时撤兵。撤兵之后,李世民也检讨了自己的这次军事行动,认为是自己在战略上出了问题。所以在这之后,唐朝高层开始修改对高句丽的战略。

想要灭掉高句丽这种农耕文明政权,需要连年袭扰,剪除其羽翼,让其不断衰弱。等到高句丽衰弱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最终一战灭国。

制定了这个战略之后,唐朝开始执行这个战略,几乎每年都要和高句丽打一仗。不求灭国,只求歼灭更多的高句丽主力,对其进行袭扰。但几年之后,随着李世民去世,唐朝开始面临皇帝换人的问题,所以这个战略也就被暂时停了下来。直到十年之后,随着李世民立了武则天为皇后,放逐了长孙无忌,彻底掌握了大权,这才重启对高句丽的袭扰战。

刘仁轨开始统帅军队的时候,已经是唐朝重启战争的第七年了。经过七年的袭扰战之后,高句丽已经十分衰弱,唐军也灭掉了不少高句丽的附属势力。所以在公元660年,李治下令,以唐军名将苏定方为统帅,率领唐军进入朝鲜半岛作战。因为当年唐朝曾帮助新罗,打过高句丽。所以到了这时,新罗是唐朝的小弟,而百济则是高句丽的小弟。

苏定方率军入朝之后,唐朝和小弟新罗国联手,南北夹击,一战灭掉了百济。灭掉了百济之后,就等于是斩断了高句丽的一条臂膀,而且以后可以从高句丽身后,对其发起进攻。

这场战争,也就是刘仁轨被调到海上,负责海上运输的原因。在此期间,刘仁轨被李义府打压,最后险死还生。而唐军在前线则是节节胜利,最后攻灭了百济国。

苏定方灭了百济之后,直接率唐军主力北上,进攻平壤。而百济这边,唐军的力量则相对空虚了一些。此后没过多久,百济的一些旧贵族,就开始一场复国运动,从日本那边接回了太子扶余丰,并且拥立扶余丰为新王。扶余丰即位后,因为百济政权确实统治了当地多年,再加上唐军主力此时不在百济,所以很快就组织起不少军队,重新占领了很多地方。

此后,百济复国势力,打算一鼓作气,彻底恢复百济全境,于是便去进攻唐军在百济的据点。因为当时苏定方已经率主力前往平壤,新罗境内的唐军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快就被百济复国军围困。

就是在这个时候,刘仁轨被紧急起复,负责带着一部分唐军从海上进行支援。同时,到了百济之后,再紧急从新罗那边征兵,带着这支杂牌军,前去援救被围的唐军。

在这场战争当中,刘仁轨虽然是第一次领兵,但却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最后与被围的刘仁愿部一起,里应外合,联手击退了百济复国军。

这一战,在历史上一般不太受重视,更少有人知道。但从后来的战事来看,刘仁轨这一战的贡献,其实是巨大的。因为一旦百济攻破了府城,就等于是断了唐军的后路。此时苏定方正率军围攻平壤,一旦后路被断的话,接下来唐军恐怕就很危险了,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击退了百济复国军之后,天气开始逐渐变冷,前方的苏定方,也无法再继续围攻平壤,只能暂时撤退。因为刘仁轨的努力,唐军此时仍是在百济境内占据了很大一块地盘,所以苏定方也得以安然后撤。

不过,撤回到百济之后,接下来唐军的动向,就成了一个问题。

到底是继续留在百济境内过冬,等待来年再战?还是先撤回国内,等到来年再回来?

这个问题,在当时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知道,当时苏定方手底下的唐军,至少有数万人。这数万唐军如果留在百济的话,粮草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以当时百济这边的情况,想征粮都没地方去争。而从唐朝国内运补给的话,冬天海运难度又太大。所以最后,苏定方只能率领唐军主力,暂时退回国内。

但在这个时候,刘仁轨却主动上书,自请带一部分军队,留在百济。以当时唐军在百济的情况,只要唐军全部后撤,百济肯定会很快贡献所有地盘,继而复国。唐军之前的战斗,就等于是白费力气了。对此,唐军高层其实也很清楚,但问题是,谁都不愿意留下。因为只要留下来,就等于是孤军深入,悬浮海外。未来不管有什么战争,都只能先靠自己。守住的难度太大,战死的可能性却很高。

这样一个风险很大,收益很小的任务,自然没人愿意去承担。然而就在此时,刘仁轨去主动站了出来,主动请缨。李治受到上书后,自然十分高兴,当即下令,让刘仁轨留在了百济境内过冬。

正是这次请战,奠定了后来刘仁轨的传奇。

唐军主力撤退后,刘仁轨留了下来,同时还有刘仁轨麾下的一部分军队。此后,靠着这部分军队,刘仁轨竟然奇迹一样地在当地打开了局面!在新罗军队的帮助下,刘仁轨不但守住了唐军固有的地盘,甚至还再次击败百济复国军,打下了好大一块地盘!

如此一来,百济复国势力那边,就更加难受了。

百济复国势力这边,情况其实一直不容乐观。当初苏定方横扫百济,几乎彻底摧毁了百济的统治核心,连百济国王都被苏定方抓了回去。此后,残存的百济贵族,虽然从日本接回了百济太子,重新拥立为百济王,但复国派内部亦是矛盾重重。这些拥立太子的百济贵族,本身也心怀叵测。而那位百济太子,本身就是被拥立上来的,手里实权有限。所以,打从这位百济太子登基那天开始,他就一直在和拥立他的这些老臣们斗争。

百济复国派的内斗,也给了刘仁轨很大的机会。刘仁轨当时已经打算直接进攻,彻底灭掉百济复国派。在刘仁轨和新罗的夹击之下,这位百济新王又杀了手下最有才能的大臣,处境自然艰难。至于他的大哥高句丽,此时被唐军牵制,有心支援但却有心无力。

就在这个时候,百济复国派,终于想起了旁边的日本。

日本当时虽然和百济隔海相望,但双方距离其实并不算远。从日本到百济,比从山东到百济更近。此时的日本,已经成了这位百济新王的最后救命稻草。于是,这位百济新王果断向日本方向求救。

白江口一战的背景,大抵就是如此。

说到这里,我们暂时再插一句,说说日本那边当时的情况。

对于日本古代的历史,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尤其是对于日本人到底从哪里来,史学界一直都有很大争论。目前大家最能接受的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先祖是从大陆这边过去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中国。后来这些人相互通婚,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日本人。

从战国时代开始,齐国、燕国、楚国和越国等靠海的国家,就已经有人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日本。尤其是从朝鲜半岛方向,渡海更加容易。不过,日本的文明发展,相对大陆地区来说,则缓慢了很多。直到我们这边的战国末期时,他们还处在原始部族时代。

后来,随着大陆这边的文明,不断传播到日本,日本也开始进入到了奴隶制社会的时代。在东汉的时候,日本就曾来到过中国,向汉朝朝贡,还得到过刘秀赐予的金印。

再之后,随着中原文化进一步传播到日本,冶铁技术开始逐渐成熟,日本也开始逐渐脱离基础的奴隶制社会体系。而且在此期间,日本内部一个叫大和国的国家,开始逐渐扩张,继而开始逐渐统一日本。

大和国的首领,就是后来所谓的'天皇’。

随着日本逐渐统一,日本历史也开始逐渐进入到了封建时代。到了隋朝时期,日本的文明进入了所谓的'飞鸟时代’,经过了'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已经开始进入成熟的封建时代。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时代,正好是李世民在位的最后几年。大化改新的内容,也是基本照搬唐朝这边的很多制度。

经过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的文明体系,更上了一个台阶,国力也越来越强,而且已经统一了整个日本。而随着大化改新的进行,改革触动了很多旧贵族的利益,这些旧贵族也纷纷开始反对改革。就在这个时候,唐军开始进攻百济。

在唐军进攻百济之前,百济其实已经向日本求救。不过当时日本政府,正在忙于解决内斗,无暇派出军队支援。此后,百济被灭,日本朝廷的威信也因此受损,很多旧贵族纷纷指责当权者,大化改新的成果也开始岌岌可危。

所以,当百济复国派第二次求援之后,日本朝廷便决定选择倾力一战,以此转移国内矛盾。

不过,就在当时那位天皇,刚刚准备召集全国军队,前去救援百济的时候,老天爷似乎都看不惯他,不愿让他给中国捣乱。就在这位天皇刚刚开始募兵之后,就直接病死了。此后,太子登基,首先要稳定国内,所以又拖了两年时间。

在这两年当中,这位新登基的'天智天皇’,一方面镇压国内的反对势力,一方面积极备战,同时向百济方面,运兵员运物资。对于这场战争,天智天皇可以说重视到了极点,同时也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豪赌。

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日本已经是倾尽了全国之力。如果打赢了唐朝,战胜了这个当时在全世界都堪称霸主级的强者,日本将会得到难以想象的好处。而如果打输了,日本也就被彻底揍趴下了。

不得不说,日本这个国家,确实喜欢赌国运。一千多年前是如此,近代亦是如此。

经过两年多的持续派兵后,日本方面,大概向百济方面派了三万多精锐。当时日本全国的精锐,几乎都被派到了百济。此后,日军固守在百济复国势力的核心区域,帮助百济复国派,抵御唐军的进攻。

又过了一年多以后,随着刘仁轨步步逼近,百济残余的地盘,越来越少。公元663年,八月,刘仁轨率领唐朝和新罗联军,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区域。8月13日,白江口之战爆发。

大战开始之后,可说的反倒不多。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当时在唐朝眼里,日本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大敌。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日本和一个强大的部落差不多,根本没必要重视。所以在中国的史书上,对于这一战的记载,极少极少,中国史官压根没觉得这是个大事。

反正最后,双方打了近两天的时间,唐军大胜。《旧唐书》对此只有二十五个字的记载: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虽然记载极少,但从这25个字当中,我们足可以感受到,这一战是何等的惨烈。

当然,这种惨烈,是对日军来说的。

这一战当中,唐军的伤亡,其实比想象的要小很多。因为当时唐军这边的战船,实在是比日本那边强太多了。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更详细的白江口之战的资料,可能体会的会更深一些。

不管怎么说,这一战之后,日军被刘仁轨打得闻风丧胆,就此撤回国内,再也不敢插手朝鲜半岛的战争。而那位天智天皇,也因此明白,唐朝到底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存在,绝不是日本能够战胜的。

历史证明,有些事情,还是得用拳头解决的。有些人,还是得揍趴下之后,才能真的害怕。

此后的上千年里,日本都没敢再觊觎中原。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随着日本那位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才敢再次入朝,和明军又较量了一下。结果那一次,满怀大志的丰臣秀吉,还是被明军一支偏师,再次打了回去。

而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白江口一战,更重要的意义,是彻底灭了百济的残余势力。自此之后,能够直接从背后去打高句丽,这才是唐朝在乎的。至于逃走的日本海军,唐朝压根懒得搭理。而日本那边,在这一战之后,则是开始积极向唐朝派遣遣唐使,积极学习唐朝的文化,成了唐朝的小迷弟。

而刘仁轨这边,随着白江口一战的胜利,整个百济已经几乎被唐军全部控制。接下来,刘仁轨依然留在百济,负责对当地进行治理。在刘仁轨的治理下,百济很快从战乱当中恢复了过来,重新恢复了生机。

另外,就在刘仁轨打白江口之战的几个月之前,京城这边也发生了一些动荡。一直肆意妄为的李义府,终于让李治再也无法忍受。随着御史言官弹劾李义府,李治当即下令,将李义府流放。自此,刘仁轨在朝中的仇人,也被清理掉了。

这一年,刘仁轨63岁。

63岁的刘仁轨,仇人从朝堂上消失,自己又打赢了一场名垂千古的战争,实在是双喜临门。

在百济待了两年之后,公元665年,李治前往泰山封禅。刘仁轨也因此带着新罗、百济、儋罗、日本四国的酋长,前去泰山参加封禅大典。封禅之后,刘仁轨被李治召见,得到了李治的认可。

接下来的几年里,刘仁轨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

封禅大典结束后,刘仁轨升任为大司宪兼知政事。公元666年,刘仁轨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公元668年,随着高句丽权臣盖苏文去世,唐朝对高句丽展开了总攻。刘仁轨亦返回百济,从百济方向统领唐军进攻,最后彻底灭掉了高句丽。

此战之后,刘仁轨结束了在百济的任务,返回京城,请求退休。李治先是同意了刘仁轨的退休申请,加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但数月之后,又再次被起复为陇州刺史。

这一年,刘仁轨已经70岁了。

70岁之后的刘仁轨,在朝堂上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公元672年,刘仁轨再次入朝,担任太子左庶子。公元673年,刘仁轨奉命改修国史。公元674年,朝鲜半岛上仅存的小弟新罗,又不老实了,有了想要扩张的企图。于是,74岁的刘仁轨,再次挂帅,带兵去收拾了一下新罗。公元777年,西北的吐蕃又有异动,刘仁轨又奉命去西边防备吐蕃。

公元681年,已经80岁的刘仁轨,升任太子太傅。公元682年,李治移驾东都洛阳,刘仁轨奉命留在长安,辅佐太子处理政务。公元683年,李治驾崩,武则天执政后,加封刘仁轨为特进。公元684年,随着皇帝李显被废,李显的太子亦被废黜,刘仁轨开始独自负责长安留守事务。

在刘仁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显然已是位极人臣的地位。就连武则天,对刘仁轨也是极为推崇和尊重,曾写信给刘仁轨,将其和萧何类比。而且,当时在整个唐朝内部,刘仁轨恐怕也已经是武则天唯一一个有些惧怕的人物了。如果刘仁轨不支持武则天掌权,那武则天后面能不能当上皇帝,恐怕犹未可知。

不过,对于李家的那些内乱,刘仁轨并未插手,甚至没有任何表态。或许,此时的他,对所谓的权力纷争,已经丝毫不感兴趣了。

公元685年,刘仁轨病逝。此时正是李旦在位,但由武则天把持大权。刘仁轨死后,武则天为其辍朝三日,极尽哀荣。

一代唐朝名将,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回顾刘仁轨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刘仁轨,其实是在年近六旬的时候,才逐渐发迹,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案例了。在刘仁轨的大部分人生当中,他都只能算是默默无闻。然而一旦机会到来,他却能一飞冲天,建立属于自己的传奇。

所以,做人,活得长真的很重要。活得长而且会等待,会积蓄自己的力量,则是更加重要。

另外,从白江口一战当中,我们也得到一个启示:有些人有些国家,似乎一直就喜欢赌国运。上千年来,从未变过。对于这样的国家,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让其臣服。一千多年前是这样,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恐怕还是这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