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风俗——白事(丧事) 2024-05-18 22:30:51 也许提起丧事很多人比较忌讳,不愿再叙述,但是这也是无法逃避的现实。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常事,死亡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也是人生的最后一站。人活着不管干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事;做了多少好事,还是坏事,盖棺定论。人生自古以来,都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逝去。丧事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这是一种文化,是继承也是传承,这种文化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是对孝道的种体现,是家族发展壮大的助推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家庭文化都是因各地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各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也不近相同。民族与民族不同,贪穷与富裕不同,年龄与年龄不同,疾病与自然灾害不同,古代与现代等都不会相同。特别是现在国家高速发展,实行了殡葬改革,丧事简化了不少,大多数人死后都实行了火化,丧事从俭,一些旧的思想都不再延续,但是边远山区、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保留了按老风俗习惯办理丧事的传统,这也形成了当地复杂繁琐且浓厚的民俗丧葬文化。我们鲁西临清一带也是如此,当家中老人不幸离世,孝子贤孙也要用悲痛的心情去处理好这些不幸之事。1丧事准备按照老风俗习惯,在老人快要离世时,准备一张单人床(去世后称灵床),让老人睡在上面,等去世后换穿好提前准备的寿衣等服装衣帽,把灵床安放在堂屋正中间,头朝堂屋大门,大多的山东人都是北屋。这样按风俗停放三天后在入棺椁内(细节来历这里不再描述)。家属及至亲陪伴左右守灵,孝子媳妇儿,女儿按照辈分大小由左至右分坐灵床两旁守灵。孝子、孝孙等亲属在堂屋门外按照左为上,右为下的读列,老大老二一字排位左至右按照大小辈分依次陪伴守灵。堂屋门外右边设置纸钱焚烧香炉,要设灵棚,前面并按放供桌,桌子上摆放寿像、鸡、鱼、肉、蒸碗等祭品摆放,盘子碗要有讲究的及香烟,酒等。院外大门外按照去世亲人的性别,在右边或右边墙上插上灵纸,说明家中有丧事了,并且一看灵纸便知去世的男女亲人。图片来源于网络2宾客吊丧家中一切准备就序,这时如果有亲朋去吊丧,门外专门设置一人迎宾,接待并敲击事先准备好的牛皮鼓,家中听到鼓声便知有人来吊丧(男客人行至在灵棚前行祭拜礼,女客人直接走到灵堂前行跪拜礼去灵堂内),这也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风俗吧。孝子及男亲属在灵堂外陪灵哭拜,妻子女儿们便在灵堂内跪拜,(这时亲朋要送女主人一些里礼的,即叩头钱)并致谢客人。客人如果人数多在一起行跪拜礼后,即三拜九叩礼(即一起先行拜礼在叩四个头,然后在一人走出向前边行一个拜礼叩一个头,然后回来与众人在行一个拜礼叩四个头)。如果有不知道此跪拜礼者,举三个躬便作罢,这也是现代人们普遍提倡的礼节。3送盘缠三天后的晚上,要为去世的亲人送盘缠。事先把逝去亲人寿像、祭品,提前扎好的牛、马(男骑马女骑牛)、脸盆等生活用品,放至走向坟地的方向。至亲好友吃完晚餐,披麻戴孝,手扶丧棍,孝子手扶院门前灵纸,口中念念有词,边走边念送去院外大街上。由儿子或儿媳妇扶灵纸洗漱完毕,上完供,扶到轿上、马或牛上,之后由儿媳妇手拿棒槌锤打纸牛或纸马口中念词,并放在供桌前与纸钱一起烧了。再由至亲女儿边画圈边烧纸,连续画十八个圈(即过十八座城域到达目的地),这时孝子及亲朋好友接连祭拜,行三拜九叩之礼。 图片来源于网络 4发大丧这也是整个丧事环节的重要一环,后面的一个关键。也是体现整个家族人事关系的一个过程,家族团结和谐的映现,当然大多数丧事文化都是家族理事会来解决,这为整个家庭来说节省了很多事情和心血,反映一家族,一个村庄的对丧葬文化的认知和传播。吃过早饭,全家老少各自就位,等待亲戚朋友们前来吊丧、祭拜,为逝去的亲人送行别离。家里各门窗上贴满白纸哀联,有亲朋送的花圈,白布,祭品,摆满供桌。好一些的朋友要送九鸡一鸭,鸣放鞭炮,每位亲朋还要上帐写礼,大门外用一丈白布扎制的白花,并书写上“當大事”,两边有挽联很是醒目,反映逝者生前勤劳性格的缩写等标题。并且每位亲朋都要在灵堂供桌前,祭拜、行礼、叩首(行三拜九叩礼),对每一位至亲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并一一还礼、跪拜并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叩拜到访。图片来源于网络5亲朋送行直到中午亲戚朋友吃过饭后,都在大街上集合等待叩拜送行。由理事会成员及街邻组合八到十人抬扛队,齐心协力,同喊号子,把逝者棺椁抬至院外街上,前边摆放祭品、花圈、纸楼子,焚烧纸钱,孝子、孝孙由娘家亲人扶驾陪伴,亲朋好友再一次祭拜叩首送行,最后孝子最大者叩拜摔瓦盆,并起驾抬棺椁送入墓地,孝子子女亲戚先圆坟添土埋葬,整个丧葬事至此全部结束。6后续祭拜第二天,由自己亲人们再带上祭品,逝者的部分遗物,鞭炮,纸糊的房屋宅子,纸钱去坟地上坟祭拜。下一次上坟祭拜是头七,三七,五七,一年(期间不含正月初二、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祭祖日),随后二年,三年尽孝(这期间是守孝期间,过年不许拜年、贴对联、迎娶亲),再以后为去世的亲人每五年,十年祭拜上一次坟,以对逝去的亲人以怀念追思哀悼。1 赞 (0) 相关推荐 浅谈梅山文化中的习俗 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 ... 语音版《孝经》赏析(19)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赏析(19)丧亲章第十八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孝经>第18章:丧亲.前十七章,讲的都是父母在世时的礼节.这一章,专讲父母去世后的礼节,故而以"丧亲&quo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四)奠仪 第四节.奠仪 1.入殓: 将逝者的遗体放入早已准备好的棺材内,俗称"入殓".时间一般是在逝者安葬的前一天下午举行.入殓前,棺材底部铺上厚厚的一层自家炕洞中的炕灰(烧炕后留在炕洞中的 ... 怎样摆放祭品故人才会“享用”? 这个话题不忌讳. 古代大的祭祀主要禳灾避难,祈求上天保佑,这个话题泛浩至极,祭品有明确的规定,不去说--也说不清楚. 寻常人家每年都有几个时间祭祀故去的亲人,追思先祖,于是摆上几样小菜.满上几杯小酒. ... 刘太年 | 丧 葬 习 俗 与 程 序(二) 总第1231期 版权©️归原作者 06 "三天"事宜 丧事到了第三天,可谓是逝者的首个忌日,很多事情都要从这一天开始做起. 1.哭路.由逝者的已婚闺女来进行.或闺女侄女同时进行.没 ... 为什么丧事会有一个“奠”字?祭祀的传统风俗,是从何人开始的? 大家好,我们的博易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人固有一死,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轻于鸿毛.在祭祀的现场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奠" ... 丧葬白事有哪些讲究?丧葬的礼仪风俗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喜事,自然也离不开白事,那么你知道这中间有哪些讲究?又有多少风俗? 中国民间的丧葬习俗,通常是指在各地广为流传,并且约定成俗的规范化流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丧葬习俗的基本流程和一 ... 农村白事风俗,尽在这首诗里 今夜 文/丹凤晒晒 今夜,我离乡五百里 今夜,手机沉默 一条小路引着我 南瓜土豆,粗瓷碗,洋河大曲 是我的身价 一位善良的人躺在黄土中 他的眼睛里 没有任何的哀愁和欢喜 老树林 没有一丝风吹草动 今 ... 宁海乡间丧事风俗|死姑母不送人情 死姑母不送人情 文/叶修德 从古到今,宁海乡间对人情相当注重,人情送多送少大有讲究,直系亲眷的人情要多送一点,叫重字人情,一般人的人情可以少送一点,叫相帮人情.拜堂时娘舅的人情最高,别的人人情钱不能超 ... 宁海乡间丧事风俗|子孙最后行孝 子孙最后行孝 文/叶修德 宁海乡间在亡故父母埋葬后,还要举行最后一个孝礼,上坟送三日茶. 送三日茶做法很简单,子孙用茶壶烧开的茶叶茶在坟前坟后倒三圈,顺三圈洒下,在最后一天,对亡故者说一声,今后茶水你 ... 宁海乡间丧事风俗|女婿,媳妇捧灵位 女婿,媳妇捧灵位 文/叶修德 在宁海乡间,有一个作兴,人死了,要立一个灵位,在沒有照相机年代,灵位是有浓厚纪念性质的意义.但在出丧时,有一个规矩,送丧时,灵位由女婿捧(有多个女婿者,由大女婿捧).入葬 ... 宁海乡间丧事风俗|叶修德:不能写故事题目的故事 不能写故事题目的故事 文/叶修德 这是一个如诉如泣的荒涎故事,把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人物归纳,且胡言乱语,民间故事的魔力,至今仍布谷鸣唱哆啦咪嗦. --题记 龙头赐村 至今沒有一户人家 不知是那个朝 ... 宁海乡间丧事风俗|孝子戴三梁冠,系稻草绳 孝子戴三梁冠,系稻草绳 文/叶修德 父母亡故,送丧之日,宁海乡间孝子头戴用稻草绳制作的三梁冠,腰系稻草绳,老辈人讲,这是从纪念一个古代宁海好县官陈长官开始.陈长官为保护宁海百姓,遭吴越王钱镠处死,这个 ... 农村白事司仪喊词 [丧事主持词] 丧事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朋友,追悼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参加追悼晚会的相关人士做好准备,请燃放鞭炮的师傅做好准备,请所有的孝子贤孙来到灵前做好准备. (乐队入场演奏拜佛曲) 尊敬的孝家,各位来宾,各位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