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从2019版乙肝指南看乙肝抗病毒治疗三大亮点
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目标是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癌发生风险。随后,贾继东教授围绕《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 2019版乙肝指南)中扩大慢乙肝抗病毒适应证、更强调高效低耐药物、明确应答不佳患者的治疗方案三个方面对乙肝抗病毒治疗进行介绍。
一、扩大慢乙肝抗病毒适应证
2019版乙肝指南放宽了对于CHB患者乙肝病毒(HBV)DN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要求。近年研究发现,低病毒血症且ALT持续轻度升高的患者,仍存在疾病进展风险,而抗病毒治疗可改善疾病结局。因此指南推荐血清HBVDNA阳性、ALT持续异常[>正常值上限(ULN)],且排除其他原因,均应即刻开始抗病毒治疗。对于血清HBVDNA阳性、ALT正常,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肝组织学提示明显炎症和(或)纤维化[炎症程度(G)≥2和(或)纤维化程度(S)≥2];
(2)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乙型肝炎肝癌家族史且年龄>30岁;
(3)ALT持续正常、年龄>30岁者,建议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检查或肝组织学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
(4)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肾小球肾炎等),也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
此外,指南对于肝硬化的抗病毒适应证进一步放宽,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清HBV DNA阳性、失代偿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即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期长期临床结局获益。
我国2019版乙肝指南与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及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等国际指南相比,适应证范围更宽。这一改变背后有两大依据,一是循证证据,研究显示,即使患者HBVDNA和转氨酶水平轻度升高,其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等肝脏相关事件的发生率也会提高;二是药物可及性,目前高效、低耐药抗乙肝病毒药物陆续上市,其安全性良好,且价格大幅度下降。基于这两方面考虑,慢乙肝抗病毒适应证范围进一步扩大。可见,我国的抗病毒治疗已经从过去只能“雪中送炭”,正逐渐向“锦上添花”过渡。
二、更强调高效低耐药药物
贾继东教授指出,2019版乙肝指南更强调初治选用高效低耐药核苷(酸)类似物(NAs)。对于初治患者,应首选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治疗,且明确提出不建议阿德福韦酯(ADV)和拉米夫定(LAM)用于HB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对于已经开始应用非首选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换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以降低长期耐药风险。
三、明确应答不佳患者的治疗方案
2019版乙肝指南推荐,应用ETV、TDF或TAF治疗48周时,如果HBV DNA>2×103IU/ml,在排除依从性不佳和检测误差后,可调整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应用ETV者换用TDF或TAF,应用TDF或TAF者换用ETV,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以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在应用ETV、TDF或TAF治疗24周时,若HBV DNA>2×103IU/ml,在排除依从性不佳和检测误差后,建议调整NAs治疗(应用ETV者换用TDF或TAF,应用TDF或TAF者换用ETV,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总结来说,2019年版乙肝指南进一步扩大了治疗指征,不仅建议初治患者应首选ETV、TDF或TAF,而且明确提出不应再选用抗病毒力低、耐药性高的非一线药物。对于以前已经接受非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换用一线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019年版乙肝指南明确了NAs应答不佳患者药物调整的时机与治疗方案:慢乙肝患者治疗48周时,肝硬化患者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即可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