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春秋 [著]
怡然阁 [图]
2017年暮春,当我第三度游历西湖时,我们下榻在杨公堤南端的花港海航度假酒店,酒店紧邻花港观鱼西南侧,花港观鱼俨然酒店的前花园。
回想在西湖逗留的那三天里,我们每天都从不同的路径穿行于花港观鱼,或专程游览此园,或取道前往太子湾公园,或途径前往苏堤和曲院风荷,或在游历完三台云水后转回此地,或清晨至苏堤观日出,或日落时在幽静的红栎山庄湖畔,面朝湖水,聆听音韵缭绕的南屏晚钟……
花港观鱼主要景观分布图
这座巨大的前花园,实际上是一个伸向西湖的半岛,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背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
花港观鱼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这么一段历史。相传南宋时,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清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溪,此地就叫花港。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称为“卢园”。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池,引水入池,立埠为港,畜养异色鱼类以供观赏怡情,并广植草木,将此处打造出一片恬静的景象。春日里,湖畔园内桃花落瓣,引得池中锦鲤争相嘬花,别有意趣。此处遂成为追求闲逸疏放的文人雅士萃集和争相题咏之所,于是世人便将此处称为“花港观鱼”。
明代聂大年诗:“湖上春来水拍空,桃花浪暖柳阴浓。微翻荇带彩千尺,乱跃萍星翠几重。”
在此期间,宫廷画师在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由此花港观鱼更加名声远扬。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建石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清末以后,景色衰败,仅剩下一池、一碑、三亩荒芜的园地。现今的花港观鱼公园则是在“花港观鱼”古迹基础上,向西发展,扩建一百倍而成的新型园林。公园利用半岛优越的环境条件和高低起伏的地形,疏通港道,开辟出①草坪景区、②鱼池景区、③牡丹园景区、④丛林景区、⑤花港景区、⑥疏林草坪景区,并整修蒋庄、藏山阁,复建红栎山庄,形成以“花”、“港”、“鱼”为特色的大型风景园。
“花港”乃是用原有零星水稻田和水塘疏挖而成,它是沟通小南湖和西里湖的游览河道,把整个花港观鱼公园环抱在水中央。
“密林地”用原来的土丘,种植常绿阔叶的丛林,并结合地形,修建林间小道,环境宁静,宜于休息。
“牡丹亭”为园中制高点,站在亭中眺望,公园东、南、北三面景色尽收眼底。东面,绿树婆娑,遥接湖波堤痕;南面,南屏山葱茏山色被“借”入公园内,密林浓阴后,一湾绿水萦绕,拱桥飞架,港汊连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全园水景因此更显灵动,沿水竹树繁茂,禽喧枝头,透露着山野风情;北面,大草坪视野开阔,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绵绵。
如果说,太子湾公园是一座充满山情野趣的欧化园林,那么花港观鱼则是一座自然与人文兼具、中西方造园艺术交融的园林。
整座园林的设计不露斧凿痕迹,既具有中式园林诗情画意、曲径通幽的意趣,又具有欧式园林清雅浪漫、开朗旷达的格调,特别是运用大面积的草坪和以植物为主体的造景组合空间,使景观开合收放、层次丰富、节奏清晰、跌宕有致,既曲折变化,又整体连贯,一气呵成。
红叶胜于二月花
蜂恋锦带花不语(锦带花)
颇有造园匠心的牡丹园,为公园主景之一,全园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构图借鉴中国画的立意和意境,以牡丹为主题,配置山石和苍松、翠柏、芍药、红枫、紫薇、海棠、杜鹃、梅树等花木,高低错落,疏密得体,多方景胜,“宛如天开”。
环绕牡丹亭植有数百株色泽鲜艳,奇香异常的名贵牡丹,如魏紫、姚黄、绿玉、胭脂点玉和娇容三色等,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路把全园分割成18个花境小区块。年年谷雨前后,牡丹花开,尽显花中王者风范,国色天香,名不虚传。我们抵达的时节,正值牡丹春芳已歇,芍药初绽。
位于全园最高点的牡丹亭,是一个有着重檐八角攒尖顶的亭子,登上牡丹亭内,既可欣赏国色天香的牡丹,又可饱览秀美如画的景色。
亭子上面悬挂着当代文学家茅盾题写的“牡丹亭”三字匾额,挂有一组楹联:“晓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曜生红光”,皆与花卉有关,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和牡丹有关。
长庆年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获得一枝牡丹携回寺里栽种,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而杭州牡丹又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牡丹亭的东南侧坡种植一棵古梅,在古梅树下有一个用黑白卵石铺成的仿梅树姿态的图案,这个图案看上去像梅树的影子,是当时的设计者根据宋代诗人林和靖(即前述之孤山隐士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设计铺成的。
现代大儒马一浮曾到此处游玩,看到这个梅影的图案赞叹不已,遂题笔称之为“梅影坡”。
在牡丹园的西北侧,有一座幽雅而精致的庭院,三面翠竹环拥,从正门拾级而上,遒劲的“魏庐”匾额辉映着两柱间的门联,曰:“蓼港环庐苏杨堤送六桥翠,芳园连界姚魏丛分一带红”,点明了周边环境及园之特色。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以不规则水池为中心的“集景式滨水园林建筑群”,庭园不大,形成环绕水池的内聚格局。水态丰盈,倒映着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有亭台楼阁,厅廊榭轩,各自都小巧玲珑,都别样地精致,达到了变有限空间为密切,幽静,畅朗的景观效果。正如门前景点牌所简介的:“亭台错落,叠石凿池,松柏苍翠,花影照眼”,寥寥十六字却极为形象。
正门临水榭楹联上书:“惠泽春秋奇葩常醉天下客,庐临港苑逸兴每萦水中鱼。”联首含“惠”、“庐”两字,以景抒情。园以水榭连接回廊,有了纵深之感。魏庐,又名惠庐,原房主经易门(上虞驿亭氏,置业上海新中实业厂、华明烟厂、华成烟厂等)筹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原有砖木结构,局部二层,有大小客房10余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用于生意往来。49年解放后,魏庐一直无人居住。50年代政府接管后,曾被辟为花港菜馆。2003年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人们对魏庐进行了重修。魏庐建筑群现今分为两个部分,正门左边为云岫居茶楼,右侧为杭州织造纪念馆,一楼一馆如复当年,具有浓郁的江南庭园建筑特点。
水池北侧的“寻梦轩”与南侧的“清虑堂”两处匾额隔水相对,相映成趣。堂联曰:“履径寻芳自绕三山幽梦,临渊得趣同消一港闲情。”联语不离池港特征,点出从堂楼可眺望远处三台山。
轩联曰:“庐前孔雀张屏客忘逋鹤,亭下池鱼结缘惟识濠鱼。”联中巧用“和靖鹤,濠上鱼”两典故,倒也属情景交融。的确,匾额和联对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一如人之有须眉,不可或缺。池西叠石为基,台筑一座四方小亭,曰“撷秀”,典故出自清冒襄《影梅庵忆语》卷二:“而二妙采真,披云撷秀,读之令人步步欲仙。”
亭前有一花木小品,初春梅花盛开时,松青梅红,波光倒影,煞是好看。园内假山回廊,迂回曲折;倚窗临池,红鱼戏水,水流潺潺。听鸟语,闻花香,点缀在景致中的松、竹、梅,更给这处小建筑群平添不少情趣。
魏庐为园中之园,以水为构图中心,周围布置建筑而显清雅风致,在狭小的实际空间中,却要给人以丰富的感觉空间,达到“以小见大”的设计效果。苏州园林所具有的庭院艺术特征,一般因身在城区坊巷,环以围墙,常以虚拟山水的诗情画意与宅院建筑相结合。而魏庐则有别于苏州园林,它跳出了单纯的庭院艺术,园林空间虽小,但不封闭,视域可内向,也可外眺,从而成为花港公园直至西湖山水的一个有机部分,这就具有了杭州西湖的大地艺术的特征,贴合了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居建筑与山水花木一体整合。
然而,无论是新花港、密林地、大草坪、牡丹园,还是魏庐,最令我为之叹服的,却是西湖景观植物的设计与养护,简直是中国园艺的顶级杰作,无与伦比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