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股还能走多远?
但是医药股的科技属性很强,进去就是一大堆专业名词,我也搞不懂,所以一直比较畏惧。我自己也分析过很多医药股,整个互联网大健康行业、药店全行业、血制品、华东医药、信立泰、华熙生物、通策医疗、九州通、白云山等公司。
我是怎么研究的呢?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个研究医药股的思路。
直接回避技术性很强的企业,什么大分子、管线之类的,相信我,你付出很大努力也只是能记住一堆名词,永远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你要跟上这类企业的动态发展,又需要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可能人还没富裕,头发先白了。
我们可以从商业模式和行业政策的角度去分析医药企业的投资价值。
这样的话,所谓的医药行业就和普通的行业没啥区别了,比如我昨天分享的天坛生物,在血制品行业中只需要把握这个行业的产品需求很大,需求还在增长,没有新进入者,行业的核心资源是血浆站,企业发展受行政政策影响极大就可以了,然后去分析一下企业的股东背景、拥有的血站资源,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
再比如说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其实看做消费品就可以了。线下连锁药店其实就是特殊的零售业。
整个医药行业和金融业一样,都是严监管行业,很多企业的生死荣衰其实就是一张A4纸,研究好行业政策,方向就不会错,再做个适当的分散,就八九不离十了。
和一般人的认知不同,医药行业是个好行业,但是绝大多数医药公司都不是好公司,行业看始终是高增长的,但是在政策的影响下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几个公司跑出来,风口一过,企业也就泯然众人矣。
大多数医药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其实很差,这点很重要。我们做医药股其实核心就是做波段。
比如传统的中药行业,在近年来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掉坑里出不来了。再比如集采,其实集采下很多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已经看不到希望了,只是恰好因为疫情引爆了不明真相群众的多巴胺,现在还在飘,飘着飘着很多人就觉得集采没什么。疫情终究会过去,这个梦也会醒的。
再比如家里有小孩子的,绝大多数都会遇到孩子发热,用降热帖降温的经历吧,根据我在上海五六家三家医院儿科的调研,现在医院已经默契达成"不说、不提、不推荐降热帖"。用一位科室主任的话说,就是"这个降热帖除了增加幼儿不适和给父母以精神安慰,再也没有其他作用了"。
东阿阿胶和主要注射剂基本上已经陨落了,云南白药和片仔癀有没有可能步后尘真不好说。
国外的医药行业估值其实都不高,这是因为医药企业的技术属性很强,出现产品的新陈代谢很正常,企业只有不断研发才能保持生命力,但是这种研发是有风险的,即使研发成功,产品也面临着专利保护期限的危险,产品的定价也是受到政策强影响的。
坦白说,我宁愿买医药行业的指数基金,而对任何一家医药企业都有某种疑虑,在医药股的投资中,我觉得做波段比永续持有好得多。
再说说两票制,"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两票制彻底改变了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格局,很多养着大量"医药代表"的医药企业也面临着销售渠道的变革。
所以说在商业模式和行业政策的视角下,我们对公司的产品特性不是很了解也并不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企业终究是时代下的企业,能够穿越时代的优秀企业太少太少,抓住它的幸运儿有多少敢说自己当初就是凭能力抓住的呢?
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医药费用,医保一体化,鼓励创新药,这是现在医药行业的主旋律,我个人估计这种态势会持续很长时间,好的企业既要解决产品问题,也要解决"体制"问题,只有产品研发成功具有连续性的企业才是真正皇冠上的钻石。
那么对于医药投资者的专业能力要求就会极高,在未来医药股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中,专业性也会越来越强,像我这样的散户基本上直接投降。我没专业基础,我也没时间,我也不想花这个精力。
对于医药企业,产品和政策是两个关键点,产品是基础,但是政策才是决定性因素,在一个非市场经济的行业中(基本上不存在实现市场经济的可能性),政策才是评价企业产品是不是好产品的裁判。
从这个角度看,因为绝大多数医药企业经营不是持续性的,自由现金流的大小很难判断,折现率的取值更是世界难题,我们很难对企业做出合理的估值,但是医药企业的神秘性和投资市场的不理性,使得这个行业长期处于高估状态。
在我眼中,医药是个很烂的行业,投资者赚的钱大多数是估值的钱,真正的行业自由现金流和分红是远不能匹配估值的。
我研究医药企业很多,但是真正下手去投资的极少,有一些经营持续性好的公司,比如药店和血制品,估值常年极高,这种极高从价值的角度看不合理,但是从市场角度看,又是合理的。
这就是一个行业很好,大多数公司很烂,偶尔有几个好企业,估值又极高的市场。
所以我研究了很多医药企业,也自认为能理解一些公司,但是始终很少投资,很少讨论的原因。
我只是想不做错,获取较行业平均水平高一点的投资收益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