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中标记,入声派入了平上去声,入声字在填词时怎么用?
前言
前几天看到网友提了一个问题:在词林正韵中,有入声派入平上去声的划分,入声字在填词时怎么用?
从这位诗友提供的图片中可以看到,有入声拍入平声、入声派入上声。因此被搞糊涂了,入声到底要怎么用呢?
一、入声派入三声
我们常说的古韵,是指作诗用的《平水韵》和填词用的《词林正韵》,古韵有平、上、去、入四声。
今天普通话也有四声,但是与古韵不同,普通话1、2声都是平声(阴平和阳平),3声类似于上声,4声类似于去声。
但是古韵中的入声消失了。
因为古韵中的入声,分别进入了普通话的平声(1、2声)、上声(3声)和去声(4声),这就是入派三声的意思。
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诗云: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中,有峡、接、菊、一、急,五个今天发平声的字,在古韵中都是入声字。
这就是说,这五个入声字被派入了平声。所以我们按照普通话来吟咏这首诗,就会觉得平仄不协调。
又如这首诗中的“玉”,今天是去声(4声),“尺”今天是上声(3声),在古韵中这两个字都是入声。
杜甫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入声字分别派入了平声、上声和去声。
二、《中原音韵》
上面解释了什么是入派三声,那么诗友看到的《词林正韵》中为什么会有标注入派三声呢?
平水韵是宋朝的,而《词林正韵》是清朝人根据唐宋词的押韵情况在平水韵的基础上编撰的。
入派三声发生在由宋入元后。在元代周德清编撰的戏曲(北曲)曲韵专著《中原音韵》中,可以发现入声在北方已消失。此时的入声字已经分别进入了其他三声。
在《中原音韵》的【齐微】韵部中,可以看到特意标记出来的变化。
1、入声作平声:
实十什石射食拾蚀直掷疾嫉集寂夕值侄秩习席袭荻狄敌笛及极惑逼贼
2、入声作上声:
只质炙七戚织汁 漆刺匹 劈僻吉击激 棘戟急汲给 笔北室失识
3、入声作去声:
日入觅 墨立粒笠历蜜密 厉沥力栗雳 易逸译驿溢 镒
可以看出,元朝的发音与今天还是有些不同,例如室,元朝是上声(3声)今天是去声(4声)。射、寂等今天是去声(4声),元朝作平声。
总之,宋朝以后,入声在北方方言中消失,进入了其他三声(普通的4种声调)。
三、填词时怎么押韵?
关于填词的押韵,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分类,就不会犯糊涂。
1、新韵与古韵
首先,填词与入派三声无关。现代人填词要么用新韵(基本就是普通话押韵)。要么用古韵,即平水韵或者词林正韵。
词林正韵几乎是平水韵的邻韵合并版,使用并不复杂,所以我一向建议填词不要用新韵。
2、换韵与不换韵
还要知道的是,词的押韵有换韵和不换韵的区别。
换韵的词牌例如菩萨蛮、虞美人等。《菩萨蛮》:
持杯欲劝春光住,东风挟雨偏吹去(仄韵)。去住本无情,幡平心未平(换平韵)。
心平何易得,梦远并州北(换仄韵)。不觉酒樽空,年年此恨同(换平韵)。
不换韵的词牌如玉楼春、一剪梅、满江红等。是否换韵,要根据词谱的要求。
3、平声独用
不换韵的词牌,平声一定是独用的,不可与其他三声混押。例如《一剪梅·说南宋》:
试问欢娱能几何,昨日笙歌,今日笙歌。赔钱割地罢兵戈,昨日求和,今日求和。
梦里春光苦不多,今日消磨,明日消磨。梦回荆棘卧铜驼,今日山河,明日山河。
4、入声独用
不换韵的词牌,押韵的时候,入声也是独用的,不可与其他三声混押,例如这首《酹江月·次韵文天祥金陵驿中言别》:
秦淮烟雨,洗不清旧日、六朝风物。燕子归来追忆处,王谢谁家残壁。囹圄怀乡,扁舟去国,遗恨何时雪。新亭垂泪,九州余几豪杰。
曾是铁马金戈,雄依天堑,欲千军齐发。万里澄江东逝远,赢得落霞明灭。咏志敲壶,题诗寻槊,白了冲冠发。故人长别,愁心还寄明月。
5、上声去声可以混押
填词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细节,平、上、去、入四声中,平声独用,入声独用,但是上声和去声是可以混押的,例如这首《摸鱼儿 》 :
怅西园、夜来风雨,匆匆花落无计。题诗桐叶今何处,往事尽随流水。浑忘记、燕子入谁家,春草池塘翠。一霄无寐。算有限光阴,无涯愁思,疏影笛声脆。
珠帘外,犹恨钗盟钿誓,芙蓉又见并蒂。双鸳不解游人意,搅了一池萍碎。心似寄,咸阳道、酸风眸子天公泪。休辞沉醉。叹岁岁杨花,总无人惜,零落从教坠。
水,是上声,计、翠等韵脚是去声。
四、入声与上去混押
入声独用,是押韵基本规则。但是在南宋,也能看到很少的入声与上去通押现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说,这是开了元曲的先河:
[十七]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绿""热"二字,皆作上去用。与韩玉《东浦词》《贺新郎》以"玉""曲"叶"注""女",《卜算子》以"夜""谢"叶"食""月",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所谓北曲四声通押,就是和今天的现代诗一样,1、2、34声部分随便押韵。例如《歌唱祖国》这首歌中:
一条大河波浪宽(平韵),风吹稻花香两岸(仄韵)........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平韵)。
王国维举例的辛弃疾这首《贺新郎·柳暗凌波路》,应该押上去韵,却混入了入声韵“绿”:
柳暗清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又樯燕、留人相语。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鸣橹。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翔舞。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愁为倩,么弦诉。
这首词的韵脚除了“绿”,都是上声或去声:路、去、语、句、橹、数、苦、暮、渡、舞、否、诉。
辛弃疾当然知道,【绿】这个字是入声字,但是他把这个入声字和上去字在一起混押了。
结束语
我们现代人学习填词的时候,不要效仿辛弃疾的《贺新郎·柳暗凌波路》,还是按照大多数宋词的方式押韵。
不换韵词牌,平声、入声都独用,上去混用。
换韵的词牌,就按照词谱对于换韵的要求作即可。另外,还有一种叶韵的押韵方式,即同韵部中,平仄不同,例如书、数。这种在词谱中也会有标注。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87|宋度宗昭仪王清惠,填词引文天祥汪元量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