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欢呼《奇葩说》真好看的时候,我想给它泼点冷水
第六季《奇葩说》来了,你看了吗?
语言真的是有魔力,单单一个人人都会的说话,能让一个综艺节目撑到了第六季,赞叹、佩服。
但就像肖骁在节目里说的,“他最担心自己的进步赶不上观众的进步”,最终的矛盾就会变成节目组日益见短的天灵盖和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仅从第一期看来,让我并没有感受到过多愉悦。
《奇葩说》重新定义了辩论,同时也束缚了辩论
当初《奇葩说》横空出世的时候,大家都惊掉了,原来电视上那种平淡无趣、绅士般你来我往的辩论可以这么有趣!原来有这么多说话好玩、观点绝妙、不按套路出牌的奇葩,那时候是《奇葩说》的高光时刻。
好多辩题在网民间争相讨论,捧出了马薇薇、范湉湉、肖骁、颜如晶等一众奇葩,辩论这种“老套”的说话艺术焕发了新颜。
而“隐患”其实也在那个时候被种下,观众们逐渐被教育成认为辩论就应该是《奇葩说》里的那样,只有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每句话都要带梗,必要的时候说几句粗话的辩论才是真辩论。于是,从那以后,讲话要是没笑点,语调要是不激昂,身段要是不妖娆,观点要是不劲爆,很难脱颖而出,因为观众不吃这套了。
这就逼着节目组和选手们不停的要把自己的辩论去往观众喜欢看的方向去靠。有的奇葩们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想一个笑点彻夜难眠的,这个压力比娱乐圈的艺人小不了多少。
赵丽颖为什么刚生宝宝没多久就要出来工作?因为你不工作,没多久就有新人取代你,更新换代太快了。而奇葩们也是如此,你想不出新招,另一个好笑的就会把你埋没,难有出头之日。
这种变化就像抖音一般,能迅速让你不自知的沉沦进去,点燃你的欲望,如果想持续让你的欲望留在高点,就要一次又一次的不停的提升刺激的阀门,只有一低下来,观众就会骂娘。
如果持续这么个情况的话,那可能属于辩论的余地就更少了,周玄毅正是适应不了《奇葩说》的节奏而选择退出,不就是因为观众觉得他说话不好笑嘛,好笑与否成了衡量辩论的标准了。
老奇葩不断回炉,折射的是节目组的无奈
对于一个综艺节目来说,推陈出新真的有那么难吗?还真的挺难的,不然也不会在每一季里不断的将老奇葩重新召回来继续比赛。上一季本来让我看到曙光,终于把露脸的机会给了新人,老奇葩不用下场跟新人抢饭吃了,结果可能还是不尽如人意,明显,观众爱看的是老奇葩,老奇葩明显更优秀。
接着,寡头效应就来了,强的人会越来越强,稍微有点弱的人都无法冲破层层阻隔冲出来,节目组只能不断的让老奇葩带队造势,逐渐就变成了这个圈子里的人在自娱自乐。
就好像第六季第一期肖骁出场后的这一段3分钟立论,说的是声泪俱下,颇为动人,台底下掌声哗啦啦的,可在屏幕前的我却是一点都无法进入状态,不是因为肖骁说的不好,而是因为肖骁说的都是他那个小团体内部人才会感受到的情绪,那是一种局部共振。
为何会局部共振,因为厉害的人会自动抱团成为一个更厉害的集体,而只要是集体,就会有一定的阻碍性和排他性,这个高墙建立起来了,里面的人因为资源和本身实力会更厉害,外面的人想进来难度就更大,最终,淘来淘去,还是差不多这些老奇葩,老奇葩团体自己被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新人在感叹:有那么感动吗?
这是一个越玩越专业的“秀场”
随着抖音越来越火,我发现,抖音的主要素材提供者由一开始的素人UGC拍摄,逐渐变成了专业公司制作的PGC视频,这个战场变成了专业MCN机构之间的PK,而素人因为没有团队、没有资源、缺少设备、创意单一,好不容易冲出来的,又被MCN签约,形成了一个头部专业机构把控的现象。
《奇葩说》来到第六季,不管是主创团队,还是奇葩选手们,已经走在了一条非常专业的道路上,不管是当综艺做,还是当辩论做,都已经有自己非常成熟的方法论,米未也从一家小创业公司,变成了一家越来越大的内容公司。
有些事就是这样,越专业反而越无趣。因为专业意味着要少犯错误,专业意味着有标准要求,专业同时又要求有KPI,时间长了,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念头,大公司的毛病会接踵而至。
以前导演们带的奇葩都是不出名的素人,如今个个都是腕了,待遇和心态上完全就不一样了。看着肖骁在台上和小黑辩论时有些手足无措的表情,就知道他压力非常大,赢了不见得长面儿,输了丢面儿可丢的大,还有下一期的黄执中败给新奇葩,都从一定程度上看出了老奇葩们的困境。
有那么多担忧和冷水,我还是会继续看下去,实在是语言的魅力难以抗拒,也是因为《奇葩说》依然焕发着自己的活力,再被说不好看,每一季却都能拿出值得被讨论的东西,仅从这一点上,《奇葩说》值得继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