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复法治疗痰证顽疾——卡他性中耳炎医案一则

王某,男,61岁。患“双耳卡他性中耳炎”3月余。在西医院治疗未效,转诊我院,住院治疗18天,口服中药,配合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3次鼓膜穿刺和2次鼓膜切开,基本无效,出院时症状依旧。别无他法,建议改用中药丸剂试治。

于2002年7月2日门诊治疗。症见:双耳耳鸣,听力减退(传导性聋),双耳蒙堵感,头闷,有时头痛,痰多,体胖,纳食可,大便每日1~2行。双耳鼓膜切开负压吸引,见鼓室内有黏稠分泌物吸出。舌质暗红,舌苔浮黄腻,脉沉缓。从痰滞清窍论治。处方:姜半夏40g,橘皮40g,茯苓40g,枳实30g,竹茹20g,胆南星30g,生薏苡仁60g,苍术20g,生白术40g,白芥子20g,石菖蒲30g,僵蚕30g,蝉衣20g,葛根20g,蔓荆子20g,浙贝母30g,天花粉20g,当归30g,红花30g,土元30g,肉桂10g,辛夷10g,白芷10g,桃仁20g,黄芩20g。1剂,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每服1丸,每日2次。

枳实

2002年9月18日再诊:丸药如期服完。服至20余日时症状明显减轻,现偶有耳鸣,余无明显自觉症状。双耳检查见鼓室积液已无,鼓膜活动尚好。纯音听阈测定双耳听力基本正常。舌苔已减,后半偏腻,脉细缓。卡他性中耳炎已愈,嘱其饮食清淡,劳逸结合,摄身自养。但患者深受本病折磨之苦,坚持要求接服一剂丸药以“除根”。上方稍作调整,去辛夷、白芷、天花粉、蔓荆子、竹茹,增加白术用量,加用五味子,研末蜜丸,继服。

用药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则寒热温凉,行散补泻,未免过当,功未获奏,害已随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2002年11月25日电话告知,药已服完,身体健康。

按:本病案痊愈,实出意料之外。患者出院时,本已对本病的治疗不抱任何希望,医生也已有意无意在暗示患者可以放弃治疗。患者临走和我告别时,多问了一句:“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试一试?”我回答了一句:“只要你能接受试,我可以给你想办法。”我说这句话的前提是我给患者前面的治疗都是失败的。患者说:“你敢试,我就接受试。”我当时思考,从患者的形体、舌象,以至局部病变(黏稠分泌物)等,都支持“痰滞清窍”这一病机,而治痰无效,可能与剂型有关,也可能与治法有关。也就是说,前期治疗无效的原因,不应该在辨证上,而应该在治疗环节上。

想起曾经读《任应秋医学全集》时,读到任老有一经验,治痰证当常法无效时,广集多种治痰法和治痰药,往往可收奇效。又想到“汤以荡之,丸以缓之”,汤药起效快而药效消失也快,丸剂起效缓而药效持续时间长,不妨改汤剂为丸剂,缓中取效。基于这两点考虑,处以前面丸剂方,没想到竟能成功。事后,重新翻阅《任应秋医学全集》,竟一时不能找到上述治痰经验。仔细阅读,终于在一则医案后的按语中找到了,原文如下:“温胆汤本为渗湿祛痰之和剂,复齐集诸种不同作用的祛痰药,如橘红之理气以祛痰,皂荚之搜络以化痰,甘松之解秽以除痰,南星之渗湿以涤痰,栝蒌之降火以导痰,桔梗之开结以去痰,虽非猛剂,而治痰之力,并不稍逊。凡痰证之有虚不受补,实不耐攻者,余往往用此而取效。”本案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与药,同样取得佳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