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轻剂可以去实
病人经常会说:“给我开的剂量大一些,好得快。”
也经常会说:“某某医敢用药,一剂药下一斤多,厉害!”
医生也经常会说:“三五克能管啥用,量小不治病。”
有学者考证过,《伤寒论》原方剂量是后世医惯用剂量的10余倍。临床按原剂量使用,用“小柴胡汤”,柴胡一味的用量是一百多克。
有的处方中可见通草30g,木蝴蝶15g。如果配7剂药,可够司药者忙乎一阵子了。
我不能确定剂量和疗效的确切关系,但我知道部分经方小剂有捷效,也知道李东垣的大部分方剂必须小剂才能显效。
上海名医丁甘仁曾说过:“轻剂可以去实,为好用重剂者所不信。”
大家都听到过日本人说的一句话:“方剂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没错,同样的药物组成,剂量不同,也许作用完全不同,甚至也许是不同的两张方剂。
古人学医,抄方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而现在的中医实习生,有一部分学生从不抄方。一看就懂,抄有啥用?有用。抄方的作用之一就是学习老师方中剂量的使用。甚至于老师“口授”代替不了抄方。
小青龙汤方的剂量,有医家主张严格按照《伤寒论》书中的剂量,更多的医家主张随证使用。即使是按照原书的剂量,由于剂量折算方法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在历代留下来的名医医案中,我们能看到有用大剂量的,如麻黄用到30g,桂枝用到30g,细辛用到30g。也有用小剂量的,如麻黄仅用3g、1g,甚至0.5g。当然剂量的问题还涉及方中各药剂量的比例问题。
难学!难把握!能不能把方中的剂量标准化、规范化?可能吗?如果可能,我们很容易就成大医了!
我在使用小青龙汤时,多用小剂量,我体会小剂量一般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剂量过大反有伤阳气、耗阴精、拔肾根之嫌。千万不要迎合病人的要求加大剂量。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我在想,中医临床处方用药也存在柔和刚这两条路子,并且这两条路子都能走得通。但从境界来讲,柔的境界要高于刚。
当我们使用药少、剂小的处方能治好病,何必用药多、剂大的处方呢?有如中国武学中,上乘武功往往不依靠蛮力,而是依赖巧力、柔力。
完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