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山东大学这篇回应是反面典型

山东大学因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陷入了比较激烈的舆论争议,成为了这几天的焦点话题,随着关注度和讨论量的攀升,网上出现了许多针对学校此举不同的声音,不少观点和意见因为一些情绪表达而有些偏激。

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热点舆论中十分常见,属于普遍而共性的特点。

事情,其实不算什么大事。只不过因为这些年一些高校的低素质留学生“吸毒”“滥交”“传染病”等恶劣行为频频在网上曝光,屡屡刷低法律道德的公众底线,造成了当前社会舆论对这类中外学生“学伴”交流活动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忧虑心理,不同程度地出现对抗心理和对峙意见。

然而,即便面对这些可能带有强烈偏见、这样那样的潜在误解,官方回应也绝不应该像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表现出这般“我即正确、你即捣乱”的对立姿态,这是回应和处置舆情的一大禁忌。

我们知道,网上对很多事情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有时候不能说谁一定对,谁就一定错,因为大家对事件线下真实情况的了解存在着差异,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的工作环境以及从事的职业又不尽相同,更何况还有政治立场、性格差异等思想层面的客观因素,在这么多外因内因作用下,网上观点有不同、意见看法有分歧,甚至出现对抗,这都很正常。

当舆情发生、引燃、传播,当舆论反馈出现不同声音,作为处置部门、单位,要做的不是急于强调“我即正确”“你即反贼”这类“敌我”观点,而是应当深层次地剖析这些刺耳声音背后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是源于深深忧虑,还是出于满满恶意,这至关重要。

以这次山东大学舆情为例,透过这篇“义正言辞”的强势回怼,我感到的不是山东大学真心化解舆论误解的谦虚诚意,而是十分强烈的官威和带有警告性质的舆论“威胁”,充满冰冷刺骨的寒意。

真要不得,这是要吃大亏的。

回到这篇回应,我们能找出三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点。

一是回应主体错误。通报的标题使用“山东大学关于XXXX的说明”,而落款则是“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按照“小从大”原则,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不能代表山东大学,但山东大学可以代表国际事务部。

二是回应内容错位。分析舆情可以发现,大多数网民质疑此次山东大学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并非认为该活动涉嫌非法、不符合教育部规范等,而是对这类“学伴”活动会不会出现此前网上频繁曝出的留学生问题充满忧虑,不去回应舆论真实关注焦点,而去回应什么“活动合法正当”“符合教育部规范”“自由报名”“不是为国际部所设”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三是论证逻辑有问题。比如回应第三点,以中外学生“学伴”活动并非山东大学独有作为依据,不仅不足以说服舆论,还会令人产生“这是在比烂”等负面联想;再比如,第四点中认为该活动通知为2018年发布,并非新发布,就此认定这次网上舆情是有人故意炒作,是别有用心,存在预谋可能,这更是不得要领。我们知道,很多舆情虽然多是因新出现的问题、新发布的消息引发,但这并不能保证所有的舆情发酵都要源于最近时间、最新消息,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舆情一开始可能安静地沉睡于论坛某个角落、平台某个版面,只是未被发现、聚焦、讨论而已,以2018年旧消息就断定整个舆情有组织、有预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除了上述问题,当然还有格式排版、字体设定、背景颜色等种种细节,总之怎么看都不像是山东大学该有的舆情水平。

我敢断定,这篇看似义正言辞的强势回应非但不能起到传递真实声音、化解舆论矛盾的目的,而且还会让很多原本持有中立观点的网民加入质疑当中,让学校更加陷入被动。

这篇回应,可以算是舆情回应中的反面典型!大家要引以为戒。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