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和村白族婚丧习俗

  文/杨晓洁

  丰和村来源

  丰和村是漾濞县顺濞镇小村村第四至第九六个村民小组的总称,具丰和村杨氏宗族族谱记载,丰和村白族为大义宁国立国之君杨干贞之后裔,明末落籍漾濞丰和村,至今发展成上小村、小村、外村、克达、密喜坡五个自然村,近百户,五百多人。始祖杨昂的墓碑上曾有这样的记述“丰和村始祖杨昂先前在哈腊左教学之暇,携徒啸傲林泉,见丰和之山水锦绣,于明末清初安家于此,为永恒纪念远祖来自大理凤仪乐和村,故名丰和村。乐和、丰和,寓意为兄弟村。”

  至于后来为什么改名叫“小村”,或什么时候开始叫“小村”已经说不清楚,但其区划变迁,清代之前无考,清代后还是清晰的。清代以后属蒙化厅所属地区漾濞设漾濞巡检司,其下有“五马六约”,丰和村属第四马,第二约;1912年设县到1949年全县设东、南、西、北、中五区,丰和村属东区(今平坡顺濞),其中1926年区划更名,东区改称洱尾,丰和村属洱尾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县下设六区,丰和村属洱尾区,同年7月六区合为五区,10月五区合为三区,洱尾属第三区,区下设乡,丰和属小村乡,1957年撤区设大乡。全县14个乡,丰和属小村乡,小村管理区,第二至第四生产队;1958年漾濞为大理市第二区,下设五个公社,丰和村属平坡公社小村乡,小村大队第二、三、四生产队。1961年复设漾濞县后,全县设14个公社,丰和村属小村公社小村大队第二、三、四生产队。1966年后,县下设11个公社,丰和村仍属小村公社小村大队第二、三、四生产队,1984年公社改称区,丰和村属顺濞区小村乡4至9社。1987年区改乡,丰和村属小村村4至9社,1998年村改称村民委员会,丰和村属第4至9村民小组。2014年顺濞撤乡建镇,丰和村属顺濞镇,小村村村民委员会,第4至第9村民小组。

  丰和白族自在漾濞定居以来,多以寨聚居,民族语言,传统节日,社交礼仪,一直沿袭着大理白族传统习惯,婚丧习俗也与大理白族大致一样。而丰和白族为何从富庶的洱海之滨迁居偏远山区,并在此永久定居,史料没有留下只字片言,无从考证。后人猜测最大的可能是为躲避祸事,此说法的依据来源为杨干贞于后唐明宗乙丑四年,夺大天兴国赵善政之位,改国号为大义宁国,杨干贞为大义宁国立国之君。后段思平讨干贞建大理国,史料记载“干贞闻诏军败,出奔。思平即位,时天福丁酉二年也,年四十四岁,建号大理国。天福四年,赦杨干贞罪,废为僧。”又一说“干贞败后,挚妻奔永昌郡,思平遣兵追之,至万剑村(今剑川境内),干贞自缢而亡,思平俘其妻子亲属,时公元九百三十七年。”

  从这些史料中推论,杨干贞死后,其后裔四处逃散是有可能的,丰和白族将传统的白族节日本主节定于农历二月初八(二月初八为周边彝族的祭祖节),完整的保留和传承了语言、风俗,却基本不着传统白族服饰等细节则说明当时定居丰和村可能是为了更好的隐居。

  婚俗

  婚俗,历史上丰和白族曾实行同姓同宗不婚配,族内外均可通婚的习俗,现在同姓只要不同宗,即使同宗相去五代以上均可通婚。联姻的过程主要有择亲、订婚(俗称定鸡酒)、结婚三个阶段。

  过去择亲基本有父母和媒人一手包办,如今多自由恋爱后再告诉父母请媒人择亲。择亲的大致过程是:男方家请一媒人(一般是男方的叔伯)带着男子到女方家相亲和送“水礼”(糖、茶、酒、糕点、烟等礼品)因此份礼品一般为四个品种,也叫“四色礼”,又因礼品中糖和茶为必备,也有叫“递糖茶”。送水礼一般下午或晚上到女方家,媒人向女方父母和长辈介绍男方本人及男方家庭情况后表达联姻意愿,若女方家接受“水礼”,说明联姻有望,可作订婚准备。若女方家执意退回“水礼”,则说明联姻不成,男方家可另行择配。

  通过相亲女方家应允之后,男方家即可择日“订婚”,民间俗称“定鸡酒”。过去订婚之前,要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进行“压八字”,八字不合则不能联姻,今多数人家已革除。订婚时,男方家“定鸡酒”的礼物有糖、茶、酒、米、肉、女子的衣服布料及女方父母长辈和兄弟姊妹的礼物(一般为衣服或布料)等,礼品的多少多根据各自的家庭条件协商而定,没有定数。必不可少的是一只在尾上系上红丝线的大红公鸡,此鸡有媒人携带,与其它礼品一同送往女方家。订婚时除媒人外,还有亲人数人(单数,把女子算入男方后就成为双数)陪同前往。到女方家后,先将礼品摆放在女方备好的八仙桌上,媒人一一拜请女方管事长者,请其过目验收。然后拜祭祖先,拜祭祖先后由女方长辈带男子认亲,认亲之后男方就依女方的称呼称呼父母亲属。订婚后的第一个节日。男方必须把女方接到家中过节,女方则由父母或姐妹陪同前往,这样双方的婚姻关系算是正式确定下来。双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商议成婚日期。

  成婚日期则根据女方的属相及出生日期请村子里的先生择日,每个女子在一个年度里都有一个“喜嫁月”,一般会在这个“喜嫁月”里择二到三个好日子供女方选择,女方选定日子后,媒人和女方家一一商定彩礼和接亲的人数,婚礼前一天男方家将彩礼和礼品送到到女方家称过礼。过礼的礼品有烟、酒、糖、茶、米、肉、粉丝、彩礼钱、小菜钱、新娘及父母的衣服布料之外,不可缺的要有一大坨盐,因为“盐”与“赢”谐音,寓意一定要“赢”。婚礼当天,新郎身着礼服(旧时礼服为长袍礼帽,现今多为西装革履),胸配红花,在亲友和伴郎的陪同下前往女方家娶亲。娶亲时,新郎要在几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陪伴协助下,从新娘床下的火盆中取火。若取不到火则不能接走新娘。新娘的嫁妆在出嫁前已准备好,出嫁前夜,新娘的闺蜜亲友和长辈会单独给新娘一份礼金,放进嫁妆里专门的一个箱子里,这个仪式叫压箱,箱子里的钱和礼物将作为新娘的“私房钱”带到婆家。旧时新娘新到婆家,很多开支一时难以向当家的公婆开口,就用压箱钱开支,也算是娘家为自己姑娘从娘家过度到婆家时少一些委屈,多一点保障的一种关怀。出嫁时新娘的嫁妆上会坐着弟弟妹妹或侄儿侄女,“守护”嫁妆,新郎要给红包“买通”他们,请他们放行。这个仪式叫给“姊妹钱”。新娘礼服一般红衣红裤,胸前配挂一面镜子,俗称“照妖镜”,用以驱邪。出门打一把雨伞,手拿包裹了一坨红糖的手帕,用以防范婚礼中“来犯”的调皮小伙。新娘离家时从宗亲到父母都要一一拜别,父母长辈嘱咐叮咛,涕泪连连,依依而别。新娘出门后忌回头,娘家乐队奏乐相送,男方乐队等候村头,听到女方乐队乐音后出村相迎,双方相遇后,女方家乐队返回,由男方家乐队一路吹打迎新娘回家。迎亲途中若遇别的迎亲队伍,两位新娘要互换手帕之类的小礼物,表示友好。新娘迎进家门后,在祭师主持下举行退喜神仪式,然后新郎新娘抢入洞房,喝交杯酒,然后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当天新郎带上猪头、新娘亲手做的布鞋(现多购买皮鞋)和礼品,到媒人家鸣炮致谢。晚上闹洞房,三天后,新婚夫妇携带糖、酒、茶、饵块等礼品到新娘家回门,不过夜,天黑前回到新郎家,至此婚礼才告结束。

  丧俗

  白族丧葬习俗在明代之前为火葬,明代以后受汉文化影响,实行棺木土葬。丰和白族丧俗从老人临终到亡故葬入坟茔有接气、买水、入殓、守灵、做道场、孝子吊孝、殡葬等一套完整的礼俗。

  亡故者弥留之际,要由子女按长幼次序为其接气,方法是用衣角隔着口吹三口气后在亡者口边抓一把气放进自己怀中。据说这样死者的亡魂才能找到祖宗,在另一个世界里不会受欺负,活着的子女后人才放心。做子女的,因为种种原因接不着气,会认为死者没有福气,白养儿女,儿女也会因此很懊恼。

  老人亡故后,由一人陪同一孝子(一般是长子),点一火把到平时取水的地方“买水”,为亡者沐浴。方法是:孝子在平时取水的沟里或井里投放几个硬币,旁边点一炷香后,往一个土罐里盛七勺水。回家在院子里支三个石头,或倒支铁三角架烧水,烧水的柴火要树梢一头往前,这也便是白族人家平时烧火要树根一头往前,忌树梢一头往前烧火的缘由。烧水沐浴所用的土罐在沐浴结束后,由长子顶在头上送到村外送葬要走的大路边往后摔碎。灌要一次摔碎,灌不破则认为不吉利。

  水烧开后要放一把香叶在土罐里,才为亡者沐浴,沐浴也按子女长幼为序从头到脚轮换洗浴,沐浴之后,亡者为女要梳头,发髻要挽得高,亡者为男则剃发包头帕或戴帽子。然后穿寿衣、寿鞋。为亡者剪指甲,剪下的指甲要让女儿或儿媳收好,待亡者安葬后扔进江河,据说这样亡魂就能及早抵达极乐世界。

  沐浴更衣后即行入殓,俗称装棺。入殓后需等后亲(母亲或入赘父亲之亲属)验视后,方可加盖钉死。

  亡者在未出殡之前,在堂屋设灵堂,地上铺稻草或草席,孝子孝女男左女右,坐卧在棺椁两旁为其守灵。亲友来吊唁者先在灵枢前跪拜,孝子孝女答礼致谢。

  在停枢期间,为亡者“开阴候”,也就是请道师念经,超度亡灵。之后讲丧理,即由亡者家族本家亲人和后家来吊唁的亲人对坐于灵堂前“讲理”,先由亡者家族德高望重的代表给后家亲属讲述亡者生平,为家庭所做的贡献,亡故过程等等。一般会专拣好的说。还要不停的敬酒、敬烟。后亲代表则要处处表示不满意,“为难”主家,最后还要提一些“无理要求”:比如要几头牛,要几块地,要多少银子(或钱)等等,对这些要求主家只管爽快答应,不必兑现。据说这样说主家今后才会大发大旺。“理”讲过后给孝子系孝,亡者女儿和儿媳将孝布折成三角形披戴,用白线絮花,替代耳环。行开吊礼,进行祭祀,祭祀的顺序是主丧(亡者的后家或本家亲戚)先祭、然后是亲友,最后是家祭。祭祀时有书写祭文表达对亡者哀思和怀念的,祭文格式通常为七字一句的叙事长诗,汉语书写,白语吟咏。

  出殡时,孝子要戴一顶竹筍叶做帽顶的麻布帽子。腰系一条包白布的稻草绳,脚穿缀有白花的草鞋,如果父亲亡故,孝子还要手持一根长1尺8寸的麻杆拐杖。

  出殡途中要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绕棺,灵枢停放于路中央,孝子孝女在道师引领下,吟诵经文先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绕棺而行三圈,与亡者作最后诀别。绕棺后由长子将亡者的灵牌放于胸前护送回家安放在祖堂之上。灵枢送至坟茔下葬途中,每逢路难行之处,都要化纸点香。在安葬时,在井(坟坑)里点一盏油灯,称“万年灯“。若年事已高者或久病去世的,多已在生前就立了“喜坟”,棺材入土即完成安葬。否则还要垒土砌坟,改日另行立墓树碑。丧事之后,孝子七天内不进别人家大门,百日内不理发。第一个清明节上新坟,第一个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烧新包,第三年清明节脱孝。丧事才算结束。如今丧事从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