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家银行要发射卫星?
2020年的最后一周,“平安1号”(即天启星座08星)成功发射后,项目发起人,平安银行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李跃的朋友圈炸开了。
(点击感受升空威力
)
大家伙先是为之一振、打call喝彩,接着不明觉厉,跑去问李跃:“银行为啥要发卫星?是为了打广告吗?”
带着同样的好奇,小编约上了李跃的专访。经过2小时的访谈,摸清了平安银行联合发射卫星背后的大棋:
☑ 发射卫星旨在健全供应链服务体系。了解实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
☑ 发射卫星的同时,还将研发消费级的地面终端和金融解决方案,惠及更多实体企业主。
☑ 不只一颗!“平安2号”、“平安3号”已开始设想……
Q1:为什么要发卫星?——了解实体,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
一家银行为什么要发卫星?面对这个来自众人的疑问,李跃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近十年来,平安集团在“金融 科技”战略的驱动下,金融和科技的核心能力不断强化,并外溢,赋能国家、社会。在集团战略引领下,平安银行始终坚持“科技服务金融”,进而服务实体、服务社会。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并践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平安银行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贸易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2013年开始探索基于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信息和应收账款信息进行授信,免除其额外抵押物和担保,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为更深入了解实体企业,平安银行从2019年开始探索运用物联网辅助信息的采集、确权、溯源和验真,搭建了业内领先的星云物联网平台。但在探索过程中,平安银行发现,现有物联网应用大幅依赖地面光缆的信号传输。而光缆信号具有物理局限性,难以覆盖人口稀疏的草原、海洋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等区域。以风力发电站为例。风力发电的设施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非常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然而,风力发电设施很难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管理与监控,金融机构因而很难介入。现有物联网存在的种种短板,无形中限制了平安银行为偏远地区和特殊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了解实体,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物联网卫星成为有力补充。李跃介绍,在无光缆信号覆盖的区域,借助卫星技术,数据信息依然可以传输至物联网,银行业务员通过手机操作便能快速获取偏远地区的信息,确保联系不中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借助卫星物联网,平安银行可以精准有效地了解矿区、风力发电站乃至“一带一路”上远洋航运的实时情况。
李跃回忆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远洋航运和中欧列车的集装箱有时就会发生失窃,盗窃者用电钻在箱体上打洞、偷出货物,再把洞补上,整个过程无从监测,因为某些境外地区通讯信号不像国内这么普及和稳定。这些远洋航运及火车每年运送上百万箱集装箱,信号不稳定、监测不实时,无疑是巨大隐患。“一带一路”企业是平安银行重要的服务对象,联合发射“平安1号”,可有效解决这些隐患。
Q2:为什么只有平安银行发卫星?——是“联合研制 自建”,不是“租用”!
“平安1号”号称国内金融业首颗物联网卫星。既然发射卫星好处多多,为何其他银行没想过发射?
李跃说这要从银行业金融物联网整体情况开始说起。
随着民营航天产业的发展,国内外均在探索卫星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最早进行卫星发射的是著名普惠银行印尼人民银行(BRI),通过卫星技术解决了国内群岛割据、服务信号不统一的问题。在国内,也有借用卫星供应商的技术进行金融服务尝试。例如,招银理财和国泰君安均根据卫星夜光数据发布月度全国开工指数,微众银行也曾基于卫星遥感技术发布农业贷款产品等。
同业与平安银行的区别,在于“租用”和“自建”。同业现有探索,多为租用供应商现有的卫星技术和物联网络,在个别业务领域运用物联网金融。
平安银行更进一步,成为第一家系统性自主搭建物联网中台的金融机构。
从2019年中开始,平安银行自主搭建“星云物联网平台”,融合物联网、AI、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信息数据“采集、确权、溯源、验真”一条龙。目前,已在设备E贷、二手车商贷、汽车融资贷款、乳产品E贷等新型供应链场景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超过1100亿融资。
应用“星云物联网平台”的过程中,平安银行也发现供应商的卫星服务难以真正解决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痛点。一方面,供应商不深耕实体领域,不熟悉产业实况,很难反馈给平安银行全面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卫星上天后要产生价值,关键还靠地面终端”,目前卫星地面终端价格不菲,未能在实体产业广泛铺开,金融物联网的数据采集就是一大难题。
“平安银行希望深耕实体经济的金融供应链服务,就必须跳出对供应商的依赖,通过联合研制发射卫星、自主搭建中台,突破供应链上下游真实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李跃坦言,“发射卫星并没有那么高大上和遥不可及”,联合研制以及发射一颗卫星的成本并不高。借此,平安银行不仅可以更好地探索卫星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场景应用和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可以与民航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发普惠性、通用性、消费级的卫星地面终端,让更多的小微企业甚至个人客户享受到航天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享受到金融 科技服务的便利。
市面上,一台卫星地面终端的价格高达上万、至少也是几千元,成本高限制了运用的普及、普惠。平安银行联合研制发射卫星,另一目的是要联合开发出成本在几百元、甚至一百元以内的卫星通信终端。只有降低了终端成本、覆盖了每个应该覆盖的角落,卫星技术才能发挥价值,客户融资成本才能降低,金融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我的目标,是一年之内就开发出消费级终端,到时再见面,给你们人手送一台!”
此前,“星云物联网平台”已接入57万台物联网终端。而根据规划,星云物联网平台将在今年内接入地面百万级物联网设备。这其中,“平安1号”及所属天基物联网星座或将承载数十万设备接入。未来,地面物联网设备加卫星,有望共同服务千万级的互联网B端客群,承载万亿规模的供应链及数字金融资产。
Q3:卫星发挥了什么作用?——接入地面百万级物联网设备
光说不练假把式。“平安1号”已经上天一个月了,实际发挥了哪些作用、产生了哪些价值呢?
李跃介绍,“平安1号”是平安银行探索“金融 物联网 卫星”新型服务模式的第一步。紧接着,平安银行结合物联网卫星,正着手改进畜牧养殖贷款、商用车租赁融资、物流货运司机经营性贷款等现有业务场景,降低企业客户融资成本。同时也借物联网卫星之力,拓宽服务范围。如以往“融资难”、“融资贵”的风电设施企业,也将受益于此,获得平安银行的融资支持。
以畜牧养殖贷款为例,可清楚了解运用卫星物联网前后,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的变化。
传统金融供应链的做法,是基于牧场与乳业集团的信用,或是抵押、或是质押,来为牧场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应用地面物联网后,银行可通过为奶牛佩戴物联网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数量盘点、产奶检测、发情检测等,从而准确判断牧场生产经营状况,实现实时的贷后管理及风险预警。不过,地面物联网的终端是通过移动通信连接,地处偏远牧场信号不稳定,数据易损耗。
发射“平安1号”后,卫星信号作为光缆信号的补充,可大大提高数据准确率。银行可以放心地给牧场贷款,养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据了解,平安银行已经为某北方牧场审批2笔业务、共放款1000万元。牧场存量奶牛2400头,后续还将进口奶牛2500头,畜牧企业大大受益。
除搭建卫星物联网中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外,平安银行还有另一考虑,借联合研制、发射卫星的过程,深度参与、了解航天产业,进而发掘更多为民营航天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机会。
“实体经济中一个重要领域是航天,包括民营航天。这也是我们希望深入了解、做好服务的。” 平安银行是2020年疫情期间,国内第一家为民营火箭企业提供金融供应链服务的银行。李跃相信,有朝一日,民营航天将和汽车一样成为消费级行业,在国民生产中重要性愈增。平安银行此举可谓“先下手为强”,立意深远。
Q4:未来还要发几颗卫星?——打造平安“星云”物联计划,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是平安er们最关注的问题:有了1号,“平安2号”、“平安3号”还远吗?
对此,李跃表示,卫星要形成“星座”,才能发挥更大作用。“未来不排除还会发射,当然目前是设想,具体发射方式还在规划中。”
已经上天的“平安1号”,区域覆盖直径达2000公里,可采集近2万各类物联网终端数据,每天可支持高达30W物联网终端。未来如果2号、3号上天,将更加威猛。
当然,深谙“战略领先”这一平安司策的平安银行,长远目标更在于探索建立物联网供应链金融标准。
(通过部署设备手环,监控设备运行状态,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特性)
李跃以汽车举例,现代车企在探索建立“自动驾驶”的标准,平安作为综合金融和科技集团,有没有可能主导建立新的车贷标准?例如基于卫星 物联网技术,根据汽车实际使用情况、运输货物价值,核算信贷并进行贷后监控,等等。于金融机构而言可以拓展服务范围,于客户而言,也更精准、更合算。
最后,李跃还借机夸了夸平安文化。也有其他银行想过发射卫星或者应用物联网,结果都没有做成。在平安,全集团上下都鼓励创新,更重视金融 科技的创新落地。“领导认可方向,让我们放手去做,也不用背心理负担;我们也干劲十足,只要有价值,就要突破,就要做到!”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这就是平安勇往直前的驱动力。
星辰大海,平安人一往无前。星云计划,更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