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笔下的优秀教师是什么样的?

朱永新:好教师的仁爱之心

如果说专业技能是教师的智商,那么仁爱之心则是教师的情商。仁者爱人。孔子曾经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仁的主要内容。因爱人,而互爱,教育从而拥有了生命的温度。

对教师自身而言,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一颗仁爱之心会保证老师良好的生命状态,会确保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

对学生而言,真正的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上,同时发生在师生交流的任何一个时刻,仁爱之心是生命对生命的灌溉,精神对精神的濡染。

同时,每个人周遭的小环境,会对每个人的世界有着深刻影响。当一位老师拥有仁爱之心,生命就会如同一轮太阳、一弯明月,遇到难题就会向内求索答案而不是向外推卸责任,就必然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就会在天长日久中形成正向的循环。

我相信,没有人不愿意成为美好的人。所有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都会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好老师。只是,教师是一个蕴神圣于平凡之中的工作。三尺讲台,无数杂务琐事,匆匆忙忙中很容易度过一天又一天,匆匆忙忙中也很容易顾此失彼,荒废了年华。

这样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处于同样的环境下,状态是否积极将导致结局的不同。哪怕是处于不利的环境下,也只有对人之爱才能更好地激活自身的潜力,才会出现把不利化为有利的可能。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努力,这样的生命又怎么会不奏出一曲宏大的交响呢?

叶澜:教师需要全人发展

关于教师发展,近年来流行的提法是“教师专业发展”,那就是把教师职业看作一种具有专业性的职业。教师专业化最早是美国提出来的,它主要从两个角度提出:一是改变教师地位(如美国的教育工会),目的是保障教师的职业地位受到社会尊重;二是从操作化角度,旨在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技术人员。

我不赞成简单地提“教师专业发展”,而是提“教师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现在人们不太怀疑。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了,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这个问题却有所忽视了。

教师往往日行而不觉:自己在学生面前是以全部的人格、一言一行呈现他是谁,学生依此判断你是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你的敬意、瞧不起、反抗、喜欢,都不是仅仅因为你的专业,而是你的全部人格。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没有专业你讲台都站不住。但是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的整体发展。

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有认识,其中包括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责任的承担。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面对的是鲜蹦活跳的成长中的生命,要有一种责任担当。学生生命既是最柔润的,又是最脆弱的。有些东西一旦被打破,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所以青少年时期,老师留给青少年的是什么,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的福分。

教师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活得像个人,才能对别人产生成人意义上的影响,一种真正成为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个人,并不是说像一个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教师也会有缺点,有时候也会有冲动,但只要你是真实的,你会冷静下来,孩子也会理解。所以我觉得跟人打交道,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个假假的人。

吴非:教师要成为真正精神上的人

一位优秀的教师,会像美国电影《春风化雨》(一译《死亡诗社》)里的基廷老师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当基廷被学校辞退不得不离开教室时,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到了课桌上,大声地喊道:“船长!我的船长!”——影片的这个结尾,从1997年起,我看了大约有五十遍,我之所以反复地体味这个场面,是想到:真正的教师应当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一生追求真理,这样他们才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能不断地挣断缠绕过来的锁链,有自己的人格追求。教师给学生心灵世界种下一粒什么样的精神种子,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为他们打好精神底子。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那是多么庸俗猥琐啊!

我说过,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不能跪着教书。优秀的教师应当无一例外是思想者。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所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来做瞒和骗的掘墓人。

要引领学生成为精神上的人,首先教师自己要成为真正精神上的人。这些年我认识了一些青年教师,他们身上不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多的历史阴影,没有精神的重负,他们崭新的价值观体现出时代的进步。无锡一位校长告诉我,他的学校有位年轻的外语教师,业务很不错,衣着比较时尚,说话有些“另类”,深受学生欢迎。有一天,她主动报名去西北支教一年,领导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学校从来没有把她当作“积极分子”或是“培养对象”。她去了西北之后,领导才知道:这位女教师资助三位贫困学生读书,已经好几年了。后来学校要授予她一项荣誉,她觉得极不自在,坚辞不受,她不明白学校为什么要破坏她平静的生活。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些平凡的教师的平凡工作中,感受到人的灵魂的伟大。

李烈:教师不能剥夺孩子主体体验的权力

关注过度、包办过多,就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就是爱的错位!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在真实的世界中培养,让孩子面对真实、体验真实、拥抱真实。

为此我提出,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首先,真实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思考”和“交往”。

孩子身边的生活,就有丰富多彩的课题可以研究:天上为什么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地球变暖,汽车分号限行为什么每天拥堵现象不一……孩子们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生成一个个小问号,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

其次,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亲历这些求知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不是旁观,而是身临其境。

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小干部竞选的参与,到敬老院给老人洗脚,为爷爷奶奶洗头,去科技馆做义工,在社区宣传环保,为妈妈做个菜……

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无一不夹杂了他们各自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真正做过,个中滋味才会真地涌进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与奇妙之处,也才是真正地引导了孩子们向善、向上。

最后,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亲历之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

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或成熟、零散或严谨,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了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

于漪:教课就是用生命在唱歌

我们往往花费相当精力上一节质量上乘的公开课或研究课,这当然值得赞扬。但它的可贵不在于获得什么奖,而在于你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在学生心中撒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先进文化的种子,让学生的心灵获得美好的滋养,让静态的语文知识能够活化为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种质量上乘的课的背后是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对象的满腔热忱,对教学内容的反复推敲,对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这就是你的精神,你的成长中的精神;你对待语文,在主动地“知”,在积极地“觉”,在全身心地投入。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可贵应该努力常态化,从课的质量到人的精神,努力做到每节课都有亮点,都有耐人咀嚼、耐人寻味的东西,经得起听,不同层面学生都能受益,都有满足感和上进心;每节课都有你的信念、情操、学识在闪光。

什么叫教课?教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在歌唱。

这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诲人不倦、乐育英才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不是高不可攀呢?并非如此,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榜样。

如研究古诗词的大家叶嘉莹说她老师顾随上课是:“先生之讲课,真可说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  “飞扬变化,一片神行”,那真是左右逢源,出神入化,令人神往。顾随自己曾把自己的讲诗比作谈禅,“禅机说到无言处,空里游丝百尺长”,缭绕不断,启人心扉,这是何等的美妙!

又如北大袁行霈教授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涕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他说“哭几回才能把青衫哭湿啊,不是衣袖湿,不是手绢湿,是青衫湿”,此时他眼中充满了泪水,这就是老师,全身心投入,进入作品之中,与作者情感共鸣,捧出的是一片仁爱之心。

再如,北大谢冕教授一上课就哆嗦,不是因为学生,因为课,而是因为诗。有段时间他似乎不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而是生活在诗的世界里。他说,一粒树叶,掉到了南中国的海里,浑身哆嗦。学生一下子就知道叶子、南中国和诗的关系。确实如此。诗人倾听生命呼唤,用诗歌唱,敞开一个世界,亮出真理的光辉,师者教诗怎不为之感动呢?杜甫在《客至》中说,“沧海自浅情自深”,情深到痴迷程度,课还会教不好吗?

李希贵:教师要有自己的某个“绝活儿”

现在,我们学校的生态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建立起师生关系平等的绿色生态。固有的“师道尊严”使得教师理所当然地拿着自己既有的、固定的、想当然的想法去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去管理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方法仍然不变。

今天的教育强调师生平等,强调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

作为老师,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有一个高度。或者在艺术方面,或者在朗读方面,都有自己的一个绝活儿。这些绝活儿提升了教师的魅力,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可以说,这些绝活儿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部分。

我觉得应该把绝活儿的概念理解得更宽泛些,不要仅仅局限在能画一个什么,能吹一个什么,能写一个什么……

一个老师在各个领域的特长都可以打造成自己的绝活儿,你读书多是不是个绝活儿?你能背好多好多诗词,算不算一个绝活儿?每一个时期流行的好书,你都能够不断地引到课堂里来,让学生受到更多益处,这是你的绝活儿;你能够背诵好多好多诗词歌赋,让学生也爱上了诗词歌赋,这也是你的绝活儿。能在常人做不到的地方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那就是绝活儿!

只有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很亲近的,和他们天天在一起的老师身上看到的高度,这孩子才会敬佩这老师,才会追随这老师,才会真正去模仿这老师,这个时候,教师的高度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高度。教育自身也就有了高度。

刘长铭: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新西兰教育学者约翰·哈蒂用了15年,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实证研究,涉及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近2.4亿人,最终归纳出了138个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位列第11位。约翰·哈蒂用实证的方法说明了一个众所熟知的教育原则,就如中国先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或影响力的体现。我在长期观察和总结一些优秀教师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点相关建议,希望会对同行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对建立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起始课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契机。教师都会在起始课上进行自我介绍,它比课程介绍更加重要。因为每个学生都愿意尽快了解未来和自己相处一年甚至几年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而在第一节课上学生得到的关于老师的第一印象更为关键。

有的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漂亮的生活照和艺术照,展示自己全家幸福生活的照片,展示自己在各地旅游的纪念照,以此来告诉学生,你们的老师不仅会教课,还热爱美好的事物,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有生活情趣,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的老师相处呢?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

记得一位老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体育爱好和运动水平时,全班孩子情不自禁地“哇”的一声喊出来,我想这一声喊,已经表明学生开始喜欢甚至佩服老师了;老师尤其是理科老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这能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品位和追求。

这是师生间情感的共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美好开端。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

比如,有的老师向学生介绍自己崇拜的人和喜欢的名言,向学生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这会引发学生对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我记得在一节课上,一位老师向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位名人。他喜欢这位名人,不是因为名人的名望,而是因为这位名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段重要而感人的经历。

毫无疑问,这位老师是利用分享他人的生活经历来阐释自己对生活、对成长的深刻理解。老师让学生了解自己过去的生活和成长历程有时也十分必要。我相信,这些会成为师生之间今后探讨生活意义的话题。

文章来源|新校长传媒、中国教师。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谈课堂需要“仁爱”?

    当然是因为当下的很多课堂缺少仁爱精神,"仁"具有内核的意思,课堂主要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更需要一种发自"内核"的爱,孩子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老师,老师更要发自 ...

  • 爱学生从打招呼开始

    张少波 自从参加班主任远程网络培训以来,颇有收获.在学习<李萍同学好>案例之前,我所带的班级,以前每次学生跟我打招呼或我和学生打招呼时,总是不那么自然.学习视频内容后,我也仿照老师的方法, ...

  • 【刀见】自信就是信自己

    你点,或者不点,我自在这里 看教育,也看人间 你看,或者不看,我自在这里 说想法,也说感叹 你赞,或者不赞,我自在这里 写今天,也写明天 --我是刀哥,我在看教育,欢迎围观! 自信就是信自己 课改刚开 ...

  • 会计学院|组织师生收看“出彩河南人”2021年最美教师发布仪式

    9月9日,会计学院组织师生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渠道收看河南卫视播放"出彩河南人"2021年最美教师发布仪式. 辅导员孟亚南 今天,我怀着激动地心情收看了"出彩河南人&q ...

  • 植根仁爱之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这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博的且没有血缘关系 ...

  • 中考前更换教材,问过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吗

    作者:沈彬 都说"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试的范围来自教材,若教材朝令夕改,肯定会严重影响所有学生和老师.多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一直采用"仁爱版"的初中英文教材,2 ...

  • 赴泰安学习心得

    赴泰安学习心得 李娜 聊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在泰安三天的培训学习已经过去,这是我毕业后第一次外出培训学习,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带给我的是对特教事业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泰安,主要的学习地点有三个,第一个是泰 ...

  • 远晴聊教育(二十二)

    教师的"朋友圈"中什么人最多?学生最多.可是有些教师为师一生,学子成千上万,可是师生间却常常沒有"移动",没有"神州行",也没有" ...

  • 远晴聊教育(二十六)

         老师因失态"冒犯"了学生,老师只要婉转地解释解释,学生听了就会一笑了之,学生就会理解了老师:学生因无知"冒犯"了老师,尽管学生已诚惶诚恐地向老师&qu ...

  • 新学期,要做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决不再动手再打孩子

    [家教智慧 第908期] 孩子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爱是和谐.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学会爱孩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孩子毕竟是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