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搓手心生“火”补阳,搓脚心补“水”滋阴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生病了其实是身体告诉自己最近有些不好习惯对身体有影响了!
好习惯可以让自己身体快速恢复和益寿延年!
01
—
搓手心生“火”补阳,搓脚心补“水”滋阴!
不知大家可知道手心有个热性的穴位,搓手心可以生“火”,补阳。而脚心有个凉性的穴位,搓脚心可以滋阴补水,用热的手心,搓脚心,可以使水火交融,阴阳平衡,很多人的失眠就是这样“搓”好的。
手心的穴位叫劳宫,手握拳时,中指下的那个地方就是,这里是心包经的穴位,和心包经一样属“火”,性质偏热。有个“摩拳擦掌”的成语,一般是形容大干一场之前的准备,在大干一场之前需要鼓动阳气,所以会摩擦手心中这个热性的穴位。
很多道医按摩治疗都会用到这里,比如双手对搓之后按在腰上,腹部,眼睛,都是用它的热性来温暖有些虚损,疲劳的部位和器官。近视眼高发的学生中少有的不戴眼镜的,最好的保健办法就是经常用搓热的手心温敷双眼,等于给疲劳的眼睛补阳气,增加能力。
脚心上的穴位叫涌泉,是肾经的井穴,所谓井穴,就是肾经是从这里发源的,肾经性质和心包经是相对的,属于水,有凉性,它的井穴也具备同样性质,多用它来滋阴补水。有的人眼睛发红,肿了,吃去火药总是不好,最后通过按摩脚心治好的,之所以有如此神效,因为这个人的火是虚火,虚火的出现是因为水少了,要补水才能降火,按摩涌泉就等于给身体吃了滋阴药,补水了。
有的人心火盛,平时心烦,失眠,多梦,如果吃药,医生会开牛黄清心,天王补心之类的,去火的同时滋养心阴,才能把虚火平复掉,这种人可以先把手心搓热,之后用热的手心搓脚心,这样一来心火就和肾水交汇了,浮越在上的心火因为有了肾水就降了下来,这在中医又称为“引火归元”,多用在治疗心火浮越导致的各种虚性亢奋时,比如失眠,口疮,而且口疮只在舌尖上,舌质很红,心烦,坐立不安等,都在此列,每天临睡前搓5—10分钟左后,坚持几天就能见效。
02
—
阴阳双补的瞬间强肾法:一日抖三抖,活到九十九
现在大多数人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保持充沛的精力了。前苏联有一位生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人的疲劳并不能单纯靠休息来缓解,也就是说休息不是恢复疲劳的最好方法。
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运动来恢复,而我们这个方法:抖动功,简单易学、方便好用,不仅能缓解疲劳,在短时间内补足肾气,长期坚持还可以治多种疾病,故有“一日抖三抖,活到九十九”之说。
在过去,这种运动被誉为中医里的金匮肾气丸,有温补肾阳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补肾方法。对肾虚,慢性腰脊劳损,腰间盘突出的病人非常实用。
阴阳双补,瞬间强肾法的基本姿势和练法!
站立,挺胸,两眼微闭,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以脚跟和膝盖为轴,发动浑身上下各部位的肌肉和内脏的颤抖。
双手握空拳,拳背轻贴腰眼(或者肾俞穴),利用抖动按摩穴位,双拳不要故意动,只是利用膝关节的上下抖动来带动双拳进行反复摩擦穴位;双脚随着身体抖动轻微起踮,感觉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
体力好的,也可用脚尖跳动,这样锻炼的强度特大,老年人不要这样做。根据自己体力情况确定是否踮起脚后跟,踮起脚后跟身体锻炼强度特大!通过全身抖动,能使内脏运动,增强全身气血流通;双拳按摩肾俞,又能激发肾气,起到补肾的作用。这个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动肾气,短时间内使人体阳气生发起来。
阴阳双补,瞬间强肾法适用人群
肾乃先天之本,主人体水液,喜暖怕寒。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好静不好动,导致人体阴气过盛,阳气相对不足,会产生乏力、疲劳、健忘等症状,用这个方法三到五分钟,就可以缓解一个小时连续劳动的疲劳,是瞬间强肾强身法。很适合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这个方法还适合中老年人养生,人老腿先衰,腰腿痛相联,其实是肾气衰了,按摩肾腧有直接补肾的功效。中老年人平时动一动,肾气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弯了。
注意:“一日抖三抖”对人的骨节刺激量比较大,对于小孩能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快速长高长大。对于老弱病残、骨质疏松者,要注意循序渐进,以自我适度为宜,不要强行,见好便收。
阴阳双补,瞬间强肾法的科学原理!
科学研究证明,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磁,排列是有序的,经络是顺畅的。若人生病时,其生物磁就会杂乱无章,经络也会变得不顺畅。当你有意识地上下抖动时,体内杂乱无章的生物磁,很快形成有序化排列,使经络顺畅,起到治疗疾病、健身健体的作用。
此法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可以练,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最好选择早上起床后,或午后,或临睡觉前锻炼。一天2~3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如晚上睡前做,还有利于睡眠。
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练习。地点最好选择空气清新的公园、草坪,或路旁闲地,如果没有条件,也可在自家阳台上,或空气流通的室内,也可听些舒缓的音乐进行练习。
巧取肾俞穴:肾俞穴在腰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人体背部与肚脐眼正对的位置就是命门穴(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大致上是系裤腰带的高度),命门穴向左或者向右量取1.5寸(中指、食指并拢后的宽度)就是肾俞穴。左右各一个(每人有两个肾俞穴)。
03
—
补脾阴和养胃阴是两回事
滋养脾阴,人多忽之。或以脾胃相关,脾阳统胃阳,胃阴统脾阴混治之。我曰不然。脾阴之说由来已久,自明清之际,周慎斋、胡慎柔、吴澄、缪仲淳、唐容川等名贤,代有发挥。从临床实践看,脾阴虚弱也颇多见,从滋养脾阴着手常可得效。中医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对立两方面,脾脏自无例外。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化生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从作用上脾阴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诸如暑、燥、湿邪化热,耗津夺液;饮食偏颇,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别是长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损耗脾阴,造成脾阴不足病证。
就临床证候而言,脾阴虚常见低热,不思食,或食入难化,腹胀,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口渴心烦,身时烘热,面色㿠白,但两颧潮红,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唇舌红赤,脉象虚细无力等。从病机分析看,脾主健运需要阴阳二方面的配合,脾阳主温运,脾阴主融化。脾阴不足,运化失常,故不思食,食入难化,腹部胀满。脾阴不足,用阳失健,中气不足以升,故大便溏,小便频数。脾主肌肉,外合四肢,脾阴不足,水谷精微无以濡养肢体,故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阴不足,生化无由,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㿠白。
从证候鉴别看,脾阴虚和脾阳虚是不同的。脾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腹中冷痛,食入运迟,大便溏薄,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脾阴虚,阴虚生内热,津伤则化燥,故颧红,口渴,心烦,脉细数,唇舌红。同时,脾阴虚和胃阴虚也不同。脾主运化,脾阴虚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胃主纳谷,胃阴虚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呕作呃,口干咽干,脉细数。因此脾阴虚从生理、病理、证候上是有其实际内容的。我常用补脾阴的方剂主要有。
1、吴澄《不居集》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肉、老米、燕窝)。
2、慎柔养真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黄芪,载于《慎柔五书·虚损门》)。
3、陈藏器《三因方》六神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
4、《局方》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苡仁、砂仁、莲肉、桔梗、陈皮)。
其中较常用的药物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外,最主要的有山药、扁豆、莲肉。周慎斋说:“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俟脾之气旺,旺则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升而火降矣”(《慎斋遗书·卷七·虚损门》)。缪仲淳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可见,滋养脾阴,必须用滋润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滋而不腻,运而不燥。余临床运用较多的是慎柔养真汤和陈氏六神散。
记得在江西永修临诊时,常见当地小儿于夏季,见发热、口渴、多饮、多尿、便溏、不思食,舌质红,脉虚细数等症,西医诊为小儿夏季热者,中医辨证属脾阴不足,投以上方有效。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参苓白术散是理脾阴正方,我以为其中砂仁、陈皮似嫌香燥,苡仁渗利,一般单纯脾阴虚者不宜。如脾阴虚兼水湿内停者,用此方较切。
山药的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据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补其不足,清其虚热”。黄宫绣《本草求真》认为,山药补脾益气除热,能补脾肺之阴。近世张锡纯创一味薯蓣饮,单用山药一味,称其“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收涩,是以能补肺肾兼补脾胃”(《医学衷中参西录》)。可见山药是补脾阴的良药,其性质和平,不似黄芪之温,白术之燥,故为常用。
胡慎柔在《慎柔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补脾阴方药的煎法,认为应当去头煎不用,只服第二三煎。头煎燥气尚未除尽,二三煎则成甘淡,所谓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诸此说法,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