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为热

​在天为热:

暑热:

外感病病因

六淫的暑邪

②外感暑邪的热证

中医解读:

暑热

为外感病的病因

风、寒、暑、

湿、燥、火

六淫之一的暑邪

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

其性为暑

夏至之后

立秋以前

致病具有:

炎热、升散、兼湿

特性的外邪

即称为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

为火热之气所化

暑热:

为外感六淫之一

暑邪所致的热证

暑热深入,伏热烦渴

中医应用:

1、暑邪致病

伤暑和中暑:

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

发病急,病情重者为,中暑

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

比如高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等

暑邪的

性质和致病

特点主要有: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

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

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

比如高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等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性升发

气通于心,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

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

“散”

邪侵人体

直入气分

可致膜理

开泄多汗

汗出过多

不仅伤津

而且耗气

临床除见:

口渴喜饮

尿赤短少

津伤之症

往往可见:

气短乏力

甚则气津

耗伤太过

清窍失养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炅则:

腠理开

荣卫通

汗大泄

故气泄

气虑身热

得之伤暑

治疗暑温

甘寒生津

固气益明

即使有表证

亦应

首用辛凉

继用甘寒

终用甘酸敛津

一般而言

勿止暑汗

暑热清

则汗止

(3)暑多挟湿:

暑季炎热

多雨潮湿

热蒸湿动

水气弥漫

暑邪致病

多挟湿邪为患

临床表现:

发热烦渴

等暑热症

常会兼见:

身热不扬、

四肢困倦、

胸闷呕恶、

溏泄不爽

湿阻症状

夏季感冒:

多属暑邪

兼挟湿邪

而致

2、暑热

临床症状:

壮热、烦渴、

面赤、汗多、

脉象洪大等

病因病机:

病因为暑热病邪

暑热乃

火热之气

燔炎酷烈

伤人急速

侵袭人体

径入阳明

起病多见:

壮热,烦渴,

汗多,面赤,

脉象洪大等

阳明气分热盛的证候

即“夏暑,发自阳明”

起病兼有

卫分证者

大多暑热

兼夹其他

病邪为患

但卫分证

非常短暂

一现即过

常用祛暑方剂:

1、清络饮

功效:祛暑清热

主治:

暑热伤肺

邪在气分

组成:

鲜荷叶边、

鲜银花、

丝瓜皮、

西瓜翠衣、

鲜扁豆花、

鲜竹叶心

2、 白虎汤

功效:清热保津

主治:

热炽阳明

邪症剧争

组成:

生石膏、知母、

生甘草、粳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