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势”与“总势”: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集解(三)

“势势”与“总势”

一一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集解(三)

李新方

【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体。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解曰】“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揆,揣摩,与《太极拳论》讲的“默识揣摩”,都是一个意思,学太极拳不只是要用身体来练,更重要的是要用“心”来练,也就是要用意。十三势的每一势都有无穷无尽之妙用,但每一势都是意,而不是形,是以必须把每一势都存到心里,用意去反复揣摩,这样练得太极拳功夫就会觉得并不怎么费力。相反,许多人学太极拳的确没少下功夫,经常一边看视频,一边对着镜子看自己的动作,跟视频里的人动作一样不一样,有时一看到后半夜不睡觉,这样学了多年还是不知道太极拳为何物,就是用形和用意差别,只要从用形转到用意上来,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然而,十三势说起来一势就是一势,但练起来和用起来十三势只是一势,并不是这个动作是掤,那个动作是捋,下一个动作是挤……如果那样的话,还是用形,而决非用意,实际上在走架打手中,每一个动作都是完整的十三势,一伸手,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就什么都有了,叫做“掤捋挤按皆非是,妙手一着一太极”,而许多人之所以学了多年还没有把太极拳功夫真正练到身上,就是因为只重视了“势势”,而没有重视“总势”,如果没有“总势”,“势势”也是不存在的,故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当这个“总势”练到身上后,十三势只是一个气势,这个气势以中定为核心,由八卦五行即十三势构成,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和整体的结构,实际状态很难画出,太极拳传世以来人们画了许多图,有的画对了,有的画错了,画对了的也只是其中的某一层面,是意不是形。具体练法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腰为毂,意为辐,气为轮,当然这只也是意,是一种比喻,不可着相。

腰为毂,所以气势抟聚也。腰为命意源头,即中定的核心之所在,这样才能使气势抟聚,而不散漫。但命意的主体不是腰,而是心(包括脑),心定而万事定,由心命意于腰,腰只是驱使,故曰“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源头在腰隙也”(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也就是说,练好十三势也好,讲太极内功也好,还是腰上太极也好,最本质的要求都是气敛入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劲是骨头劲”。

意为辐,所以气势圆滿也。气势全凭意的支撑作用,而十三势的每一势都是同时存在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且周身处都是十三势,“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同上),而这一切“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同上),是以每一动都必须提起全副精神,用意无微不到,精神贯注,八面支撑,才能气势鼓荡,圆满无缺。

气为轮,所以气势腾挪也。腾挪是指气势在动态变化的每一瞬间都毫无缺陷,圆转无滞。这里的气,不是通过口鼻呼吸的空气,而是具有质量、能量和信息的真气(炁),在武术实战中具有瞬间决胜的强大技击威力,故曰腾挪闪战。学太极拳达到气势腾挪的境界后,走架打手的每一瞬间都是十三势同在,并处于自动化程序,十三势“因敌变化示神奇”,而“忽隐忽现”(王宗岳《太极拳论》),“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跻攀,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