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临床]“三叉神经痛”相关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面颊部三叉神经供应区内的一种特殊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由于发作时多数伴有面肌抽搐,故称之为“痛性抽搐”。三叉神经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以原发性者居多数。继发性病因常见的有:脑桥小脑角区的占位病变;邻近结构的炎症;颅底骨质的病变;鼻咽癌、中耳癌的转移;多发性硬化等。
【诊断要点】

  1. 疼痛的部位 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的1支或2支,以第2、第3支最多见,大多为单侧。

  2. 疼痛的性质 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痛性抽搐),面部有扳机点;病程可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期可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

  3. 神经系统检查 原发性者无阳性体征。

【影像学特征】

  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近年来MRI研究应用3D-TOF的原始图像可以发现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其受压变形情况(图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规CT和MRI检查可以发现相应病灶(图2—图4)。

图1三叉神经痛

女性,58岁,发作性右侧下面部疼痛2年,每次数秒钟,呈刀割样。薄层MRI显示右侧三叉神经上方有一血管横行通过,呈流空之低信号

图2左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A

B

C

女性,52岁,左面颊部发作性疼痛20年,每次发作约1min,多次封闭治疗,多次CT平扫未见异常。拟行手术,术中发现为表皮样囊肿,2~3cm于脑桥前方自左达右。术后再阅读MRI发现:A.T1像显示脑桥左前方稍高信号病灶;B、C.T2像显示高信号病灶

图3右侧桥小脑皮样囊肿

A

B

C

男性,5岁,右侧面部闪电样刺痛。A.CT显示低密度病灶;B.T1显示高信号病灶;C.T2显示高信号病灶
【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鉴别,前者疼痛为持续性伴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等,常合并其他脑神经麻痹;可因表皮样囊肿、多发性硬化和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等所致(图4—图7)。

  表皮样囊肿是脑桥小脑角区常见的肿物,影像学表现常与脑脊液类似。最佳诊断征象为脑脊液样肿物,向脑池内呈钻孔性生长,包裹神经、血管。CT平扫表现:95%呈低密度(与脑脊液类似)。增强CT:常不强化,囊肿边缘可见轻微强化。MR表现:在所有标准扫描序列上信号强度通常等于或稍高于脑脊液,FLAIR成像不被抑制。DWI呈高信号。皮样囊肿常位于近中线部位,与脂肪相似,与脑脊液不同。

图4右侧桥小脑角嚢性占位性病变

A

B

C

D

男性,20岁,右侧面部闪电、刀割样疼痛9年,间断服用卡马西平,近2个月发作频繁。A.CT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囊性占位性病变,MRI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团块状囊实性病变;B.T1呈等、低混杂信号;C.T2呈高、等混杂信号;D.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

图5右侧三叉神经根部脱髓鞘病变

A

B

C

D

女性,32岁,右面部疼痛、麻木3d,NSPE:右侧面部痛觉减退,右角膜反射消失。MRI示桥小脑角区可见小条片状T1等信号(A)、T2稍高信号(B)、FLAIR稍高信号病灶(C),增强扫描明显强化(D)

图6延髓肿瘤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男性,39岁,左侧面部、下肢麻木2个月,头晕7d。A—C.MRI T1示幕上脑室轻度扩张,延髓类圆形低信号;D—F.MRI T2示幕上脑室轻度扩张,延髓类圆形高信号;G—I.MRI T2矢状面示病灶位于延髓背侧;J—L.MRI增强扫描示病灶后下方可见结节状强化

图7左三叉神经鞘瘤

A

B

C

D

E

F

女性,45岁,间断左面部麻木5个月,伴头痛1个月。MRI示蝶鞍左侧可见团块状T1等、低混杂信号(A),T2等、高混杂信号(B),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C—F)
【临床与影像】

  1.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痛者,应该常规进行CT检查。不要由于药物和封闭治疗有效,即认为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2.CT阴性,有条件者进一步进行MRI检查。

  3.MRI特殊序列有助于发现细微病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