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理论中的系统思考
作者:舒化鲁
系统思考的六大规定性,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作者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世界流行的“三论”之一的系统论中归纳出来的,更不是从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中整理出来的,而是直接从大易理论和五行理论这两个中国古代文化精粹中提炼出来。现在倒过来作一分析,简明扼要地讨论一下大易理论和五行理论中所包含的系统思考六大规定性内容。
1、整体统一观念在大易理论中的体现
大易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直到万千世界。这体现的就是一种整体统一观念。万事万物都统一于太极与无极。在这个太极所生的万事万物中,又可分为天、地、人三大类。它们三者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存在的,相互感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这种天、地、人统一,太极生万物的观念,是大易理论中最基本的思想。它在此告诫人们不能脱离天、地、人这个整体来思考问题,它要求人们思考问题必须依从整体到个体,从全体到局部这个顺序进行,不能把个体和局部独立开来。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所反复强调的“大一统”观念,也是由此而来的。也正是这种大一统观念,才维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中断。尽管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分有合,但合的观念总是占主导。这其中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价值观念,在主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除了让人们从整体统一的角度思考问题之外,还要求人们努力维持整体的统一。
2、普遍联系观念在大易理论中的体现
在大易理论中,普遍联系的思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了整体统一的思想作为前提,在这个整体之中,部分与部分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总可以找到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六十四卦中,不仅任何两卦之间都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尽管有的联系可能相对紧密一些,有的联系相对疏远一些。至少六十四卦,都是来自于八卦,八卦是来自于四象,四象是来自于两仪,两仪来自于太极。在卦与卦之间存在的错、综、互关系,和一卦之中的六爻之相互间的承、乘、比、应关系,就是它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一些具体形式。
《周易·系辞传上·第八章》讲:“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这实际上也就是说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可感应于千里之外。如此,谁人还敢忘乎所以。
这种普遍联系的思想观念相对于人而言就形成了一种无影无形的约束,让人感到任何一个言语行动都有天地感知。善与恶,自有天、地评判,万物感应。这一思想实际上也就成为人们修身,以增加自我修养的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
可惜后来的机械唯物论的传播,削弱了这种思想观念对人们心灵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所以才有诸如王熙凤所言,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所以才有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而无处不在的腐败行为和无奇不有的犯罪行为。相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而言,这却是一种十足的倒退啊!
3、发展变化观念在大易理论中的体现
发展变化的观念,在大易理论中更是随处可见。易就是变,《易经》就是变经。交易、变易和简易三易,实际上是对发展变化方式和过程的一种最简洁的描述和概括。在整个《易经》和《易传》之中,无处不体现着发展变化的思想观念《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这所揭示的就是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在全部六十四卦中,由一卦到另外一卦,并按照特定的次序排列,这表现的也是一种发展变化关系。十二辟卦和八宫卦序所演示的都是发展变化关系并。就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分析,任何一卦都可以归结为乾卦发展变化的结果,至少可以说是由乾、坤两卦演变来的。
即使在同一卦的六爻之中,从初爻到上爻,表现的也都是一种发展变化关系。乾卦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为“见龙在田”,九三为“终日乾乾”,九四为“或跃在渊”,九五为“飞龙在天”,上九为“亢龙有悔”。这就揭示了一种由生到壮,由壮到衰的发展过程。《周易·上经·泰卦》九三爻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也是讲的一种发展变化关系。
即使在对每一卦每一爻的判辞中,也都体现有发展变化的思想。无论是元、亨、利、贞,还是悔、吝、厉、咎,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判定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元、亨、利、贞,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悔、吝、厉、咎。即使表现为中正和谐的既济卦,也是“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因为在既济卦中,初爻一变就成了蹇卦,是“难也,险在前也。”尽管如此,蹇也不是遇难而困,而是“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这所体现的无一是发展变化的观念。
4、相互制衡观念在大易理论中的体现
至于相互制衡的观念,在分析不同的卦的关系时,大易理论中也有充分的体现。不同的卦与卦之间有错、综关系,同一卦的六爻之间,相联的两爻有承、乘、比关系。内、外卦之间还有应、不应关系。错、综关系,承、乘、比关系,应、不应关系,都可以说是相互制衡关系的一种形象化描绘。相互制衡本身就是讲事物发展变化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
在乾卦中,上九所言的“亢龙有悔”,揭示的就是事物发展走到了极端,往往就会事与愿违的相互制衡观念。为什么“亢龙有悔”,因为“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周易·系辞上·第八章》)这也可以说是对相互制衡的必要性的一种说明。
5、和谐有序观念在大易理论中的体现
和谐有序观念,是大易理论极力推崇的一种价值观念。对于八八六十四卦的排序,无论是先天伏羲卦序,或先天文王卦序,还是八宫卦序,或十二辟卦序,都阐发了一种和谐有序的观念,甚至可以把不同的卦对应成音符咏唱。
在《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中,凡是相比相应,都是吉,阴承阳,阳乘阴,都是吉。反之相反。
《周易·上经·泰卦》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因为相互感应,所以才安泰。相反,没有感应,则不妙了,就是“天地不交,否。”(《周易·上经·否卦》)《周易·系辞传上·第八章》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就是对和谐关系的推崇。《周易·系辞传上·第一章》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分矣。”这就是对和谐有序状态的一种描绘。和谐则是对感应的说明,有感有应才是和谐。高者必须有低者认同其高,否则不成其为高。这也就是谋求“各尽其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关系融洽”的和谐状态。这十六个字的要求,也就是和谐有序的基本要求。在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国家,如果达到了这十六个字的基本要求,也就达成了和谐,建成了和谐社会。
6、中正有矩观念在大易理论中的体现
中正有矩观念也是大易理论中反复强调的价值观念。家人卦彖词讲,“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下经·家人》)这就是说,只要父亲作父亲的事,儿子作儿子的事,哥哥作哥哥的事,弟弟作弟弟的事,丈夫作丈夫的事,妻子作妻子的事,那么,家庭关系也就好了。家庭关系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显然,这是对家庭内部中正有矩状态的一种描绘。
在《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中,凡是得中得正者都是吉,反之相反。中是对空间位置的说明,正则是对时间关系的说明。中正所强调的是在时空上都恰到好处。这实际上是强调在人类社会之中,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根据他所处的时代,地理环境特征,选择其最佳定位,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在乾卦中上九是阳居阴位,并且又不得中,所以是“亢龙有悔”。这就是对有违中正的一种判定。
“易曰,负且乘,致盗至。”“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周易·系辞传上·第八章》)拉车的越位去乘车,强盗就会感到有机可乘,并且也于理不悖。不当之位,谁都可起而取之;不义之财,谁都可起而夺之。不中不正,也就没规没矩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