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出生于清朝后期,在当时以博学广闻而著称。他精通书法、文学、金石学,留下了大量著述,并且他与当时跟随燕行使而来中国的朝鲜学者们的交流也非常频繁,因此他的文籍在海外也广为流传。翁方纲的好学遗传于他的父亲。翁方纲出生于顺天府大兴,从小就从父亲那里学习五经和诗文。他的父亲经历了8次乡试但都失败了,生活窘迫。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翁方纲从小就自然养成了简朴而节制的生活习惯。为了完成父亲未尽的理想,翁方纲十分刻苦。他12岁就开始应试童子试,并一举成为秀才,从而被选拔成为顺天府学的学生。之后翁方纲更加奋发,在其15岁时,即乾隆十二年(1747)的顺天乡试中中举,排于因撰述《四库提要》而闻名天下的纪昀之后。第二年3月,翁方纲失去了父亲,他跟随母亲去了外祖父所掌管的书堂育婴堂。其外祖父也是有名的学者,并且收藏了许多名帖。翁方纲看到这些书帖后爱不释手,由此对书法研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帖学大家埋下伏笔。乾隆十七年八月,也就是翁方纲20岁弱冠之年,他通过了乡试,成为进士。同年10月,又通过了殿试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两年后,他被授予编修,进入编修馆,参与校勘《文选》,自此开始了他长达50年的为官之路。从做编修开始,翁方纲历官至内阁学士、鸿胪寺卿。先后典试过江西、湖北、顺天乡试,曾任广东、江西、山东学政。期间参加了乾隆朝几乎所有的文事活动。办公之暇,则搜集和摘录历朝历代留下的书籍资料,研究透彻后他就编撰成书,内容涉及文史、金石、诗学等。自此为始,无间寒暑,直至目不能及,留下了著述无数。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六年,或因在乾隆后期长期办理批本所致,翁方纲被发往乾隆帝的裕陵守陵三年。在马兰峪的三年,翁方纲因无所应酬,便将数十年来研究诸经所记心得进行整理。由于年事已高,加之守陵一事的刺激,翁方纲从马兰峪回来后就没再做官,转而专心从事金石学等研究。世之言金石者,必推翁家。
3、“帖派”领袖
清朝时期碑学复兴,到了后期甚至与帖学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由各大学者书家分为的“碑派”、“帖派”的关系也是水火不容。两派之间矛盾冲突不断,而翁方纲就是其中“帖派”的代表人物,因此他也常常带头攻击对方。
当时“碑派”有一代表人物叫邓石如,他便是翁方纲的头号攻击对象,两人之间的故事也是十分有意思。当年,邓石如随着时任户部尚书的曹文植一同进京,到了京城后在曹文植的引荐下见了许多名流。但是由于不愿意攀附书坛权贵再加上“碑派”与“帖派”之间的纠纷,所以没有去拜访书坛泰斗翁方纲。翁方纲便因此对邓石如产生了怨恨,对邓石如的书法大肆攻击,所幸邓石如这人心态比较“佛”,只是一笑置之。但是与小邓石如20岁、与他亦师亦友的包世臣却不干了,直接在自己的书法理论著作《艺舟双楫》中将翁方纲的行书列为能品(第三等)下,真书更是被列为佳品(第五等)上。这可把翁方纲气的不轻,二人的纠葛也越陷越深。那翁方纲的书法水平究竟如何呢?从学书练基本功这个方面说,他的确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相传翁方纲能在瓜子仁上书写小楷字,功力精熟可见一斑。他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书法主要学习唐楷,初学颜真卿,后专学虞世南和欧阳询,尤其用功于欧阳询的行书主要学习米芾、董其昌及颜真卿。不过,虽然他的书法功力很深甚至可以在瓜子仁儿上写小楷,但是他的书法艺术水平确实不算太高。一方面他早期重心是放在了仕途和学术研究上,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太过于学习别人,而缺乏了创新和个性,这两点对于艺术家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翁方纲的“好学”一直持续到了晚年。六七十岁时还能在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每过一岁,翁方纲必用西瓜子写下四个楷字,五十岁后写“万寿无疆”,六十岁后写“天子万年”,至七十岁后则变成“天下太平”。直至他八十六岁的元旦,写到第七粒西瓜子时,眼睛因疲劳看不清东西了,他感叹地说:“吾其衰也!”不久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