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秀作品(一0五)周涵瑀《被束缚的博士》(《读写月报》2019年第5期)
(感谢“大余朗读者”张羽)
被束缚的博士
江西省大余中学高一(1)班 周涵瑀
春节假期,一则新闻让人五味杂陈。一个入职两年,年薪高达60万的博士,回老家却被初中同学鄙视,原因是他赚的远不及在莆田卖假鞋的他们,该博士对此忿恨无奈。此事一经社交网络传播,立即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感慨“读博有什么用”“读再多书还是赚不到钱”,有人指出“你有的气质和知识是他们没有的”,却被反呛“钱可以弥补一切”。对此,我感到心寒不已;同时,我也在心底拷问:“我是为何而读书?”
读书学习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但志不同,通往的方向自然也不同。有人向知识之巅攀登进军,成为博士:有人通过求知求财,成为家财万贯的富翁。道不同所在价值亦不同,这得看个人由“读书”走出了怎样的道;而对于个别道不明确便已埋头“苦读”,到头来一事无成,反倒哀叹“读书无用”的学子,着实可笑又可悲。
世间对读书抱有太多的偏见,“读书无用”是一个,“金钱”亦是一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人们都习惯戴上“金钱”的有色眼镜来对事物评头论足:挣的钱多,那就是最好的;挣不到钱,那就什么用也没有。戴着这样一副眼镜的眼睛也扫到了读书,以至于在有人认为60万年薪的博士获得了难得的教育与修养时,轻飘飘的一句“钱可以弥补一切”便否定了读书除了生财以外的目的和价值。
平心而论,读书致富发家并不羞耻。孔子也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然而纵观古今,也发现读书不为发家的学子比比皆是:有为哲思的,有为安邦的,有献身艺术的,有为以史为鉴的……而身处富足安康的我们只用金钱衡量读书,便过于狭隘了。
读书的价值远不止金钱等身外之物,求知者本人也等到了精神上的修炼与情操的陶冶,在心智上站到了不同的高度,何以因钱财妄自菲薄?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便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光辉读书人。知识本就是一种令人愉悦充足的力量,即使一贫如洗,那求知者精神上仍是富有的。
而孔子又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国家培养出来的尖端人才,以天下为己任,用学识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不是他们所应肩负的使命?而与初中同学比金钱的收入,是不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违背了学习的初衷?拥有五车的学富与物质的丰收,早已站在梦想的终点,何必去艳羡他人?而作为一名高学历、知识型人才,仅因年薪问题便打出 “读书无用”的歪理示众,认为社会对读书人不友好,实在是一种悲哀。网友有点评说“这么多书都白读了”也不是全无道理。
读书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但好读书、读好书的人,在知识的熏陶下,站在人类智慧的顶端,其责任不再是个人与家族,而是整个国家与民族,是社会的振兴与发展,是对社会的奉献与回馈。知识越多,任越大,因收入问题说出“读书无用”的人,实在肤浅。我们每个读书人都应为读书而骄傲,为自己能更多的奉献社会而骄傲,而不是 物质的回报上斤斤计较。
一百多年前,民族未来渺茫一片时,年少的周恩来在回答“为何而读书”时,壮志满怀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若用这一问题去问现在的天之骄子,不知多少人要茫然无措。
点评:
本文是篇相当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读书为何?为物质金钱的享受?为个人的价值?还是担负一定的历史使命?作者既肯定为物质精神的享受,又突出高级知识分子不应被物质金钱束缚,要有更高的追求更大的责任,从而指出,高级知识份子绝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金钱而自惭形秽,责任与担当才是他们的精神追求。文章纵横开合,有理有据,有深度有文度,极具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