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思考11.23 【缺结婚钱●生活感想●我的投资思考】 《生活感想》 现实中,我没朋友,也没老...

《生活感想》

现实中,我没朋友,也没老师,有的只是我自己。

从我进入社会最底层打工开始,我就是一个人走过这么多年。我经常把旧照片翻出来看,回忆那些社会最底层的时光,有时看着流泪,有时看着心累。

这么多年,我变成了更关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生活(特别是在某音上那些老百姓的辛苦生存短视频),而不是网红和大明星那些破事。

我谈不上自己很好,只想变得很好。。。

《我的投资思考》

●一年一度券商机构“算命”大会开始了,这是最新看到的汇总预测图。

我不禁想起朋友圈被吐槽某券商2019年股市预测报告所刷屏。大意是说,2018年的十大经济预测错了9个半,怎么好意思再做2019年预测?

某机构对券商从2016年到2018年的年度预测做了梳理,翻阅了上百份研究报告,查阅了相关公开信息,以此,寻找一下,谁看得更准,谁经常“踩雷”。最终发现,券商想要准确预测经济、预测市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江湖中流传这样一个对联:

上联:解释过去头头是道,似乎有理

下联:预测未来躲躲闪闪,误差惊人

横批:经济分析

本质上我觉得——不是券商不努力而是不确定因素太多。

翻阅过几十本国内外大师著作和实证研究,证明经济金融领域的预测,永远是成功率不高,也没有长期多次预测成功的。

两点只有一线,四点有6线,八点有28条线——变量越多,结果的可能性越多。

其实长期投资就是尽可能把变量最少化,而不是最多化。

其实投资体系越简单,也是为了控制不稳定性。

最近看微博上有美股投资人说——今年,桥水巨亏,文艺复兴巨亏,AQR巨亏(旗下多只基金清盘),还有几个我也认识的巨头。他们共同点都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的策略里包含大量预测模型。我所知道最有名的是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崩盘。

我说这些意思很简单,我从不认真对待这些宏观方面的算命,不管是出自哪些机构之手,都无法高概率的预测准。

预测“不可预测”的变量,是浪费时间最好的方式!

●对于我来说,打好底层逻辑是最重要的。我曾经做过美发(后来因为美发行业水很深,要求去忽悠套路顾客,推销产品,真的不符合我的性格,退出了)。每一根头发都分为三层,毛囊层,皮脂层,。表皮层——底层逻辑框架就是毛囊层,他决定了每一根头发一辈子到底是粗还是细,硬还是软。

对于发质两个极端的头发(特别细软,特别粗硬),无论你怎么烫发染发都维持不了多久,都只是在表面用功。

现在想想为什么巴老爷子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总能处变不惊?因为他深刻理解了投资底层逻辑和规律,明白很多事情只是在表层挠痒痒,改变不了最内层的东西。

巴菲特也很狡猾,很多道理他并没有说出来,需要我自己大量阅读去探寻——好在我慢慢拼凑这个拼图图,更加处变不惊——今年重仓股深度回调又回来了,就是最新的证明——因为疫情摧毁不了我持仓的公司经营价值,只是推迟价值释放的时间,也给了我低位加仓的机会。没有底层逻辑框架里我只会跟那些80%跑输我的股民一样慌慌张张,到处求人问股。

最早是在我老师的书里看到价值分布的不均衡——在企业的生命周期里,短期的时间价值的含量越少,越远期的价值含量越大——这是可以从估值模型里面推导出来。

在疫情发生的时候,陈光明大佬也说过:很多股票已经非理性的大跌,但即便是把他们今年的业绩全部做成零,也并不影响它的长期价值,因为今年只是很短占的时间,只占整个价值创造周期10%多一些的权重,完全没有必要慌张,如果还有闲钱,反而可以利用加仓的机会。

同时但斌前辈也站出来呼吁不要慌,该加仓就加仓,只是还是以往的但斌风格,他不告诉你底层的逻辑构成是什么,他只建议你该怎么做,方便了那些抄作业的人,也耽误了那些想独立投资的人。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构建清楚自己的长期底层框架,而不是一味的抄作业,我不需要你告诉我该怎么做,我需要你告诉清楚为什么,我更想知道的是价值创造的原理是什么?规律是什么?核心价值组成有哪些重要的因素?长期有什么规律?股价运行和价值的底层关系是什么?等等最本质的问题。

这张截图是现在国内翻译巴菲特书籍最好的YTN老师的私募业绩,是否值得深思为什么会这样?

纵观写巴菲特的书,绝大多数停留在表皮层,没有深入下去谈什么是好公司,价值的原理和规律,等等等等,只把巴菲特名言天天贴出来念经,作用不大。如果连研究翻译巴菲特最深的YTN老师业绩都是这样,普遍情况可想而知之。

我有时候也在开玩笑的说,如果这些前辈老师全部都挂掉了,我该怎么投资?我该怎么靠自己?好在今年我很彻底的把这些东西努力的在思考清楚。

原理,而非二手名言,才是我分为投资进阶的钥匙——今年我思考出的核心观念之一!

●投资,就要放弃圈子的广阔性。

短期靠博弈,中期靠预期差,长期靠生意本身好坏——大家都在各自的周期维度里玩自己的游戏,跨期跟其他人真没有那么多共同语言,聊也容易变成辩论。

定位清楚自己的方法,盯住自己领域内可以把握的机会,领域之外更多是噪音。很多长期投资的大师都在远离华尔街的小镇上运营自己的基金,深层次原因还是华尔街就是频繁交易的天堂,不适合那些大师们,没有交集,何必在一起。

那些投资圈朋友很多的,我很怀疑是否真的好?

●本篇长文最后,留一个我还一直没有想通的问题:

市场到底是给“确定性”溢价?还是给“不确定性”溢价??

这个问题我怎么感觉很矛盾呢——说给确定性溢价的人,会举例今年的海天味业等消费股龙头,给出各种原因,比如零利率,比如全球资金流进A股等等。

慢着,如果是给确定性溢价,那些成熟期的蓝筹股是不是也属于“高确定性'公司,行业格局稳定了,各要素稳定了,为了可预期的程度很高(增速不快,地位不变等),那么为什么蓝筹股呈现的普遍是低估值?

也许这个问题很无聊,但我已经进入了想探究逻辑的阶段,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接收现成的似是而非的答案。

这个问题我一定会想通,这决定了未来是否会被“杀估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