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话清供,王道中笔下的《清供图》为何端庄艳丽、雅俗共赏?
杨西|撰文
下雪了,梅花开了,又过年了!
“山中寒尽不如年,只道梅花欲雪天。未到五更春已动,乾坤生意本无边。”“风暮溪头欲雪天,思归频问社桥船。心知篱落梅花树,已有寒香似去年。”“万竹林端满树春,略无一点世间尘。年年相见年年好,转觉梅花是故人。”“读罢羲文先后天,萧然一室袅寒烟。山中岁月那知得,但见梅花又一年。”这些都是古人借描写梅花表达除夕迎新心境的佳句,但我却更喜欢“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诗句中言词清平散淡,透出作者对自然简朴生活的追求。不少画家根据诗句的寓意画了许多这方面的作品,其中有一幅作品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诗的意境。画面上一间茅草旧屋,一位长者手捧瓦罐,罐中插有一枝梅花,他俯身欲将其置于案上;用笔粗犷、设色典雅,整幅画几乎以浓淡墨完成,格调高古、情趣盎然。因时间太久,我已记不清是谁的妙笔,只记得是一幅《岁朝清供图》。
王道中《冬丽寒葩》
说到“岁朝清供”,我们有必要了解清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清供习俗起源于秦汉,盛于明清。根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清供的习俗已经开始流行,由于宗教的兴盛和文人性情所至,唐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将这种习俗推向高潮,盛行对笔墨纸砚及古器物收藏和鉴赏之风。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将文房清供列为十四项,即砚屏、琴、砚台、玩石、古画、笔墨真迹、古今石刻、钟鼎彝器及文房水滴、笔格,为清供物品划定了具体的范围;这无异于将清供文玩之风,演绎成一种文化生活时尚而加以推崇。
到了明代,世人视宋人喜好清供习俗为典范而加以效仿,将清供文化生活作为一种时尚延续下来。世人追求雅逸、社会崇尚清供的同时出现一大批画家,他们以“清供”为题材而进行创作,如周之冕、李士达、柳如是、边景昭等。
任伯年《清供图》
清供图的创作大多以折枝花卉为主,配以瓜果蔬菜、案头器皿、松柏奇石。在折枝花卉中,梅花是必不可缺之物。任伯年的这幅《清供图》,就是梅花作为主要构成元素的代表。画面上一大枝梅花,被任伯年安排插在青铜方壶中,占据画中主要位置;画幅下方配以白菜、百合、香椽、古鼎以稳住画面重心,给人以古朴儒雅、梅香四溢的视觉享受。
这幅《岁朝清供图》则是吴昌硕的作品,纵151.6厘米,横80.7厘米,纸本设色,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画中吴昌硕以瓶梅、水仙、蒲草、奇石、百合、香椽等案头清供之物为表现对象,构图巧妙、错落有致,画面左上角数行题字增添了画面的文气。整幅作品用墨用色沉稳艳丽,笔法飘逸潇洒,点厾、双勾古朴遒劲,不愧为吴昌硕清供图中的精品。
吴昌硕《岁朝清供图》
近现代画家除了吴昌硕,以梅花入画作清供图的画家数不胜数,如齐白石、陈半丁、陈师曾、王雪涛、王道中、孙其峰等。这幅《寒香图》是王道中先生沿用清供图形式创作的一幅作品。众所周知,王先生是以工笔画法而闻名于世,然而他的画风并不像宋代院体画那样工整、细致,而是在工笔画的技法中融入了很多写意元素。这幅画中梅的老干、新枝勾线十分灵动,特别是种梅的树根式花钵显然是写意画法,顿挫、提按、勾皴、点染一蹴而就,与工整的花朵、水仙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道中《寒香图》
在画法上,他先按画面构图需要,用铅笔勾出画中水仙的形态,然后画出水仙盆的造型;根据水仙的位置画出树根式梅钵的形状,依梅钵画出梅花老干、新枝,顺势画出梅花花朵;画时他非常注意花的俯仰、向背、全开、半开及花蕾之间的区别。待画面构图调整满意之后,再用勾线笔画出全画的白描稿,画白描稿的时候,只见他在花朵上用墨轻淡,叶及枝干上用墨浓重。
白描稿画完,经检查他认为没有遗漏,便开始用淡墨分染水仙花的叶子,三矾九染,层层加深直到意足为止;然后用浓淡墨皴擦梅的老干,画出其沧桑感及结构关系,皴擦已足,他便用淡墨进一步渲染出老干与枝的结构、质感。
梅花花朵,他先用淡墨按花的姿态染出立体感,红花略深,白花略淡,水仙花也一并染出。待全画墨色染足之后,王先生在染过的地方上一次矾水,为下一步上色作一个铺垫。
矾水干后,他先以石绿罩染水仙花的叶子,以朱砂染红梅;水仙花朵则施以白粉,花心略染少许淡石绿,以增加花朵的体积感;在红梅花朵上王先生又轻轻以朱磦罩之,使红梅越发显得艳丽;最后分别调紫色和淡绿色染出水仙盆和树根式梅钵,一幅以梅为主的“清供图”斗方就完成了。
下面这幅《迎岁图》也是王道中先生画的清供图,只不过在这幅作品中,他将山茶花和梅花插在一起。山茶花为大红色,梅花为粉红色,画幅下方是一盆盛开的水仙、两个佛手、一串鞭炮、一把烟花及一块奇石。水仙象征金玉同盏,佛手象征佛缘深厚,烟花、炮竹寓意喜庆吉祥,山茶寓意日子红火,梅花寓意君子家风,真可谓满堂富贵、一室飘香!
王道中《迎岁图》
王道中先生虽然以画工笔牡丹为主,像这样的清供图他却画了很多,如《贺岁图》、《早春二月》、《彩凤育菊》、《迎岁图》、《庆丰图》、《福寿延年》、《玉梅图》、《迎春图》、《长寿》、《春到人间》等,可以说每一幅都是他呕心沥血的精品力作。
他的一生为什么能创作出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清供作品?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
一、来自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沿革的深刻影响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梁元帝萧绎……有《游春苑白麻纸图》、《鹿图》、《师利像》、《鹣鹤陂泽图》、《芙蓉蘸鼎图》,并有题印,传于后。”记载中所说的《芙蓉蘸鼎图》实际上就是一幅历史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清供图”。在梁武帝、元帝时期,文物典籍充斥内府,同时期的大臣颇多好古嗜奇之人,如刘显、刘杳、顾协等。这充分地说明清供习俗的历史十分久远,并非少数人的喜好,而有着极大的社会市场。
“岁朝清供图”这一绘画形式,是从宋代皇宫开始兴盛,宋徽宗时期甚为流行。观赏清供图除了时令花卉、鲜果之外,另一趣味便是器物陈设,用古时器皿插花的风气也兴起于宋。《洞天清录·古钟鼎彝器辨》中写道:“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陶器入土千年亦然。”可见宋人喜爱古雅的花器已经蔚然成风、趋之若鹜。画法上,画家以写生画法为主,形象逼真、笔法精细、设色艳丽、寓意吉祥。
清代 青玉玉兰花插
明代文人审美情趣依然延续宋人趣味,内容和技法上略有变化,画家将佛教中的供器、蜡台、香炉、如意等纳入画中,以花卉为主,配以瓜果。据史料记载,到了清代,每逢新春清代宫中画师及擅长绘画的皇亲贵胄、朝廷大员,都要以进画的方式向皇帝恭贺新春。甚至皇上本人也会举行“开笔仪式”,亲手绘制一幅《岁朝清供图》以祝国泰民安、欣欣向荣。乾隆皇帝便是清供这种习俗的倡导者,在他的推动下,宫里掀起岁朝清供热,以“岁朝清供”为题材的绘画发展达到高峰。他自己也动手画“清供图”,据统计,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起,几乎每年他都要画一幅,如《岁朝图》、《丙子岁朝图》、《先春如意图》都是他的代表作,并且传承了下来。他在一首“清供花”中写道:“不计香风几度频,娇红嫩绿各争春。最怜雨后偏饶韵,底事春来易怆神。叶态花姿刚相称,蜂衙蝶阵岂无因?一枝佛钵堪清供,便欲因之悟六尘。”“一枝佛钵堪清供”准确地表达了乾隆对清供习俗的虔诚与痴迷。
清 乾隆《先春如意图》
二、来自对清供文化的艺术传承
清供习俗从宫廷的倡导与推崇,发展到民间效仿,逐渐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民间画家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将自己的绘画技巧与这种清供图式相结合,创造老百姓喜欢的清供作品,以表达民间底层大众心灵深处对新年的美好追求与祈盼。
古时清供的习俗有很多讲究,有祠堂清供、案头清供、文房清供,也分有名之供和无名之供。有名之供可按节日分,如岁朝清供、中秋清供、清明清供;无名清供是指节日外的,如亲朋好友相聚摆放一些时令水果、鲜花,以显示主人的喜好及待客的热情。什么样的客人摆放什么样的瓜果、鲜花都有一定规矩,可见清代对清供的文化习俗,非但没有因时局的动荡而减弱,反而将其更加系统化和常态化。
清代 无款《乾隆缂丝岁朝图》轴
清代时期,清供习俗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组织部分,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绘画以外,家庭装饰、日常器物上都有清供题材的内容。如这幅《乾隆缂丝岁朝图》,就是采用蓝色缂丝制作,上有词臣姜晟书写的御制诗一首:“绘图吉语叶开年,……匹鼠探壶试五技,却倾瓜种兆绵绵。”诗中祈愿除了新春节令之外,还有祈愿子孙绵长之意。下图这个多宝格盒盖,以宝石、牙、木等百宝镶嵌而成,从图案构成来看,显然是一幅岁朝清供图;前景为玉磬、苹果、葡萄、石榴;中景为葫芦瓶,装饰“大吉”二字;左侧有鱼缸,其后有柏枝;也有祈愿多子多福的吉祥含义。普通老百姓的堂上和室内都已养成清供的习惯,每年正月初一,人们都要在堂上挂一幅清供图,案头上摆放着各种供品。农历正月初一为“岁朝”,“岁之朝也”,“岁朝清供图”寓意新年伊始除旧迎新、祈福纳祥。
清代,人们对“清供图”十分喜爱,画“清供图”便成为一种时尚受人追捧,很多画家乐此不疲、刻苦探索,如陈洪绶、任伯年、郑板桥、李鳝、黄山寿、沈俊、赵之谦、吴昌硕等。他们将梅花、牡丹、菊花、石榴、天竺、瓜果蔬菜、瓷器、青铜器、如意、灯笼等吉祥之物作为入画对象。画家沈俊以柏结子、梅破蕊、茶瓶清供、晓窗迎新画了一幅《岁朝清供图》,自己题诗一首:“柏子香中霁日妍,一瓶清供晓窗前。玉梅破蕊先含笑,春色今年胜旧年。”诗中写景抒情,寄托了他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愿望。
清代 嵌玉石博古图八方漆盒(盒盖)
三、来自画家本人对清供绘画艺术的喜爱和探索
王道中先生1931年出生于北京,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书画院工作,历任教授、院艺委会主任等职,是我国工笔花鸟画一代大家。
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曾得徐悲鸿、田世光等大师在艺术上的传授,后又拜工笔画大师于非闇、张其翼为师,研究学习北宋院体花鸟画创作,他面向生活,以造化为师。王道中先生在绘画上十分刻苦,为了画好画,北京中山公园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每天凌晨五点他就赶到公园,不管天晴、下雨还是寒冬都是如此。有时他的爱人见天冷就劝他不要去了,他说:“正因为天冷才能更好地观察梅花和玉兰花含苞待放的姿态,是写生的最佳时期。”写生的时候他十分注重默写,他将“瘦金书”的笔法运用到写生中,练就了一手刚柔相济的线描技法,画时不用起稿,意到笔到迁想妙得。他笔下的牡丹、梅花、水仙、山茶千姿百态,鸟虫、蛱蝶形神各俱,真可谓传神写照、栩栩如生。
宋 赵昌《写生蛱蝶图》
陈洪绶《清供图》
对于清供图这一绘画形式,王道中先生了然于心。他知道“清供图”的兴起源于宫廷,其作品固然华美精致、富丽堂皇,然而却少了许多民间百姓的生活情趣与文人情怀;民间文人和民间画师笔下的清供图完全摆脱了宫廷的富贵之气,显现出深邃而有生活的文化内涵,别有一番韵味。对于这些作品,王道中先生十分喜爱并苦苦地探索。在历代大家中,他十分喜爱赵昌、陈洪绶、任伯年、吴昌硕的作品,只要看到,他便想方设法借来研究揣摩,如赵昌的《岁朝图》、《四喜图》、《杏花图》、《写生蛱蝶图》,陈洪绶的《眉寿万年》、《清供图》,任伯年的《花鸟册》,吴昌硕的《岁朝清供图》、《梅花图》,他都一一摹写,一丝不苟。他将从古画中学到的技法,与自己的创作实践相结合,开创了自己端庄艳丽、工而不板、艳而不俗的艺术风格。
王道中《春到人间》
“清供图”蕴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中最为雅致的一面,同时又寄予庶民百姓对于岁时佳节最为朴素美好的祈盼,在雅俗共赏之中反映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由衷的向往和追求。王道中先生对于这种传统绘画形式赋予了自身的情感,将其视为自己艺术生命中的组成部分,所以他笔下的清供图才这样精妙传神、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