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看邮票上的文物(之六)——景泰蓝
作为一名拥有半个世纪居住史和40余年集邮史的北京集邮者,我对被称为国宝“京”粹的景泰蓝并不陌生,并津津乐道。在1955年10月1日发行的特13《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8—13)“手工业”邮票中,就有师傅教徒弟制作景泰蓝的画面。那年月,“景泰蓝”可是出口创汇的功臣之一,对于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居功至伟。1978年8月26日发行的T.29《工艺美术》邮票中,也有“景泰蓝”的一席之地,其(10—6)邮票中的“孔雀壶”,就是一件“景泰蓝”作品。2013年4月2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2013—9《景泰蓝》邮票一套6枚,其中5枚邮票上的“景泰蓝”文物为故宫博物院收藏(另1枚邮票上的文物为观复博物馆收藏)。此次“故宫主题邮票特展”,故宫博物院将收藏的4枚邮票上的“景泰蓝”文物集体亮相,与《景泰蓝》邮票同框展出(图1),真是给足了我等集邮者面子。
景泰蓝有玉石的温润,珠宝的光泽,瓷器的细腻,金银的灿烂,其制作工艺繁复,做工精美,民间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的说法。对于景泰蓝的起源,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尚难以定论。其一,景泰蓝是本土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其二,景泰蓝属舶来品,13世纪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一件景泰蓝的制作需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故景泰蓝一直是宫廷制作,宫廷独享。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也是镇殿之宝。在帝王专属的殿堂,景泰蓝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史载:乾隆四十四年(1799)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他人全部用瓷器。由此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果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还没有说服力的话,那我们再回忆一下极具历史意义的首届全国邮展,1983年12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隆重的发奖大会上,高奖获得者手中举起了什么?——“景泰蓝”奖杯。之后的诸多邮展上,“景泰蓝”奖杯成为颁发高奖获得者的首选奖品。
如今,“景泰蓝”早已成为掐丝珐琅的代名词,一提起这个古色古香的名字,人们就会想到通体金丝彩釉、富贵气十足的掐丝珐琅。其实,故宫人认为“景泰蓝”的名称不够妥切,之所以沿用这个旧称,主要是考虑“景泰蓝”之名已家喻户晓,国际上也认可,提起“景泰蓝”,人人皆知是掐丝珐琅。专家建议,如果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也不妨为“景泰蓝”另定一个学名——金属胎掐丝珐琅或简称掐丝珐琅。2012年,在入选的1件“故宫人最喜爱的11件文物”和9件“故宫人最喜爱的百件文物”中,“景泰蓝”之名被“掐丝珐琅”替代。值得一提的是,入选“故宫人最喜爱的百件文物”的9件“珐琅类”文物中,第1名“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第7名“掐丝珐琅天鸡尊”就是《景泰蓝》邮票第1枚“元·缠枝莲纹鼎式炉”和第3枚“清·天鸡尊”邮票上的文物
我个人对“清·天鸡尊”邮票上的“掐丝珐琅天鸡尊”文物(图2)很欣赏,觉得天鸡“长”成此般模样,也真辛苦了能工巧匠的“异想天开”。
天鸡作为一种传说中的神鸟由来已久,唐代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空中闻天鸡”之句,但天鸡啥样,他见过吗?我问李白,李白不语。与2013—9(6—3)“清·天鸡尊”邮票同框展出的“掐丝珐琅天鸡尊”文物为我们立体地展现出“天鸡”的“尊容”——天鸡做立身翘首状,背负螭耳尊,双翅扬起贴于尊身,足登镂空双轮,长尾下垂内卷。让我惊讶的是,尾羽内侧立一铜镀金小天鸡,正在翘首张望。这是我在邮票上不曾注意的,敢情这只天鸡还是“老母鸡”呢!天鸡身上随形“披”着羽毛状饰纹,胸前贴饰片状彩云,透露着一种神异之感。双足(轮)中间嵌长方形铜镀金片,其上阴刻“乾隆年制”单行楷书款。
“景泰”是明朝第7位皇帝朱祁钰的年号。景泰皇帝是明代一位倒霉皇帝,在位的7年时间里,内忧外患,国力衰败,但“景泰蓝”却以他的年号而扬名天下。据专家考察,明景泰年间的许多“景泰蓝”并非当时烧造,而是前代器物的改造。景泰朝的工匠借用元代的珐琅的高品质为自己在中国工艺史上赚得了“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的美誉,以至金属胎掐丝珐琅也被冠以“景泰蓝”之名,其实相当一部分来自元代珐琅珍品。
景泰蓝的地色是蓝色,所以叫“景泰蓝”。专家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如是。实际情况是:明嘉靖以前的“景泰蓝”多是以天蓝色釉、钴蓝色釉或宝石蓝色釉为地色,但明万历以后的“景泰蓝”,却不尽然,有许多是以豆绿色为地色,蓝色极不显著。清代掐丝珐琅在明代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改用了以绿色、白色、黄色等釉料为地色。釉料饱满,色彩斑斓。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具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有明清两代的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朝,共计4000余件,是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上收藏中国古代掐丝珐琅数最多的地方。目前可以确定,制作于明代景泰年间的景泰蓝仅4件,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分别是:“明景泰款掐丝珐琅勾莲纹小花觚”和“明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纹象足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为“明景泰款掐丝珐琅番莲纹盒”。观复博物馆收藏的2013—9《景泰蓝》(6—2)“明·出戟花卉纹花觚”邮票(图3)上的文物以红铜作胎,四出戟,阔口,体圆形,上大下小。上部以珐琅深蓝釉为地,中部与下部皆以浅蓝色珐琅为地,通体饰以红、黄、白三色花卉。器底无釉,足内刻楷书“景泰年制”单行四字款。其款识中的“泰”字与“年”字被一孔洞穿过,为后世收藏者所为。
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景泰蓝的处境临于濒危的状态。说到景泰蓝工艺在新中国初期的恢复和传承,不得不提到林徽因。一天,在琉璃厂一个旧古玩摊前,摊主拿着一只景泰蓝花瓶对林徽因说:“这是正宗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北京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今儿快绝根儿了。”林徽因买下了那只景泰蓝花瓶,与梁思成再三商量,决定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工艺美术教研组,抢救这门传统工艺。
1956年1月,由42家私营珐琅厂和专为皇宫制作的造办处合并成立北京市珐琅厂,郭沫若为其题写厂名。2006年,文化部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基地。
北京天坛南门外有一座桥、一条路,原本没有名字,由于制作景泰蓝的北京市珐琅厂落户此地,于是,桥叫景泰桥,路叫景泰路;地铁修通之后,地铁站叫景泰站——仿佛都沾了景泰蓝的光!让葬在北京西山的景泰皇帝不知心里做何感想……
撰稿:王宏伟
责任编辑:刘昊凡、周凯
图片编辑:于童
排版:孙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