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丨陈惠芳《长沙诗歌地图》:中国诗坛第一部“城市街巷志”
(《长沙诗歌地图》,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文/姜红伟
当湖南著名诗人陈惠芳最新出版的诗集《长沙诗歌地图》从湘江之滨飞抵大兴安岭,飞抵我的手中时,我被震撼了。不仅仅是它的精美与厚重,更在于它的特质、它的不可替代。更在于它是中国诗坛第一部“城市街巷志”。
此前,陈惠芳刚刚出版《九章先生》。“九章先生”之雅号,响遍大江南北。《九章先生》所收录的都是长诗,是一部壮美、厚实的湖湘文化“诗歌卷”。陈惠芳只会写长诗,写九章吗?不!他的短诗同样精彩。《长沙诗歌地图》收录的200首诗歌,都是30行以内的短诗。一街一巷,尽收囊中。
在我的印象中,陈惠芳是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的校园诗人,他主持的旋梯诗社颇有影响。后来,他参与创建“新乡土诗派”,是大名鼎鼎的“三驾马车”之一。“新乡土诗派”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陈惠芳说:“《长沙诗歌地图》是践行新乡土诗派‘城市乡土’主张的最新成果。”我深以为然。
2012年7月,,陈惠芳曾经在《创作与评论》第7期发表长篇评论《长途跋涉的诗歌之旅——新乡土诗派概论》,明确提出,新乡土诗不是“新的田园牧歌”,都市更不是新乡土诗派排除的领域;都市也是“新乡土”,都市也是精神家园。这一新的主张,很快付诸实践。当年11月,陈惠芳写下《长沙诗歌地图》的第一首诗歌《学宫街》,而后马不停蹄,8年间走遍长沙城400余个街巷,每一处都留下诗意的解读。
陈惠芳说:“在我的诗歌词典里,有3个关键词——民族、本土、人间烟火。”言必信,行必果。《长沙诗歌地图》就是很好的注脚。这部作品集中,每一条街巷见物见人见历史,有血有肉有情怀。陈惠芳走遍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写活了这座饱经战火与磨难的城市。民族的魂,本土的根,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充盈着他的诗歌。正因为如此,《长沙诗歌地图》有了精气神,有了磅礴的力量。
《长沙诗歌地图》是一部巨制,也是一部史诗。8年的走读,8年的创作,其中的艰辛,只有诗人自己知道。我关注陈惠芳其人其诗十数年,却对《长沙诗歌地图》的历程知之甚少。现在,答案完全揭晓了。陈惠芳采取“隐忍”的手段,不张扬,不喧哗,专注于创作本身,静水流深,终于有了惊人的成就。他说:“无论何时何地,我是一个有底气的人。底气来自哪里?来自践行新乡土诗派宗旨的不含糊,来自不为大红大紫而陶醉的胡杨式隐忍。”这才是真正诗人的本色。
早在30年前,湖南著名作家谢璞为陈惠芳的第一本诗集《重返家园》(1990年10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作序。在序文《兰慧清香》中,谢璞写道:“陈惠芳表现的是一种富有人类智慧的美,一种燃烧的情感,能给予读者审美的满足。随着年华的增长,相信他会有更瑰丽的乡土诗与广大读者见面的。”谢璞的预言实现了。陈惠芳“重返家园”之后,以“两栖人”的身份扮演了“九章先生”的角色,向我们呈现了叹为观止的“长沙诗歌地图”。他的创作轨迹,清晰而深刻。作为“新乡土诗派”的创始人,他一直践行着新乡土诗派“传承民族血脉,塑造精神家园”的宗旨,从不游离,从不后退,以一部一部作品集赋予新乡土诗派新的内涵,延伸新乡土诗派的走向。在湖南诗坛,在中国诗坛,陈惠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重量级诗人。
陈惠芳在长沙整整生活了36年,他早已适应和融入这座城市,尽管乡音未改,本性难移。所以,他将长沙称为“心中的城,诗中的城”;所以,他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去注释、去诗意这座城市。在不停的走访和拷问中,他的才识也得到了升级。他像一个考古学家、一个旅行家,从城市的新旧交替中,从城市的丰盈与缺失中,深切地感悟到“没有历史与文化支撑,城市就是空壳。雷同等于死亡”。与其说《长沙诗歌地图》是一部诗歌纪录片,不如说是文化宣言书。它的价值就在这里。陈惠芳是一个有心人,有情人。他热爱这座城市,才会以超乎寻常的热度去洞照这座城市。
一年之内,《九章先生》《长沙诗歌地图》相继出版,陈惠芳似乎成了一颗“老明星”,甚至有人认为2020年是湖南诗坛的“陈惠芳年”。对此,陈惠芳保持着清醒。他说:“57岁,还没有到‘盖棺论定’的时候。请不要‘盖棺’,也无需‘论定’。我还在途中,我还在途中跑。”
开卷有益。《长沙诗歌地图》是一个宝库,需反复品味。我期待着有那么一个时段,与陈惠芳穿行于长沙的大街小巷,领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且歌且行,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