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继亮:“三句话”解读,教学改革如何在“深化”上做文章 | 专业

民小编说

10月23号,教育部在山西长治召开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陈宝生部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对下一步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这一系列信息给我们一个提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正转移到教学改革上。因为当前,我们的普及工作基本上完成了,硬件建设基本上趋于达标,师资配备也基本上趋于完善,所以真正要把事业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要聚焦于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育人最关键的要素。在其中,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教学改革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而是伴随着事业发展在整个教育改革过程中一直提及的。所以,我们今天谈教学改革,我觉得关键要把准两个字——“深化”。

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在“深化”上做文章。也就是说,我们的育人目标、育人方向、育人要求都是明确的,那么我们要思考教学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代表了我们教育者的直接责任,而教学是落实这两句话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现在,我们的整体课程建设可以说是“基本健全”。自2000年以后,2001年、2011年,我们每十年进行一次课程标准修订。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正在进行第三次修订,预计明年完成。

再回顾高中阶段的教学改革,自2003年启动到2012年,广西是作为最后一个省进入高中教学改革路程,我们历时多年才实现了新课程的全覆盖。在十八大之后,我们对高中课程进行了修订,2017年底,印发了新的高中课程标准,随后将教材修订完成。2014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

所以,无论是课程、教材,还是考试改革,都有了顶层设计并且在积极推进中。而推进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解决好教学问题。

刚才提到教学如何“深化”的问题。在过去这些年的课标修订过程中,我们也做了很多思考。我想和大家分享三句话。

“要提高教学站位”

有人认为,教学的站位已经很高了——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有很多类似要求,有很高的认知。

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提高教学站位是从具体的教学活动这一角度来谈的,而不是简单的思想层面、理论层面的教育,一定要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来提高我们的站位。

而如何提高教学的站位,我希望大家能考虑到三个“超越”。

01

超越学科

现在,无论是修课标还是编教材,都存在一种现象——学科本位。例如在修课标的时候,每个学科都觉得本学科的课时不够;编教材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需要增加内容。实际上,这是没有摆脱学科本位的体现。

我们要超越学科,首先需要做到眼中有人。

我一再讲一个想法:我是教数学的,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个孩子数学成绩怎么样,数学学得怎么样,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这个孩子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勤奋的?认真的?敢于拼搏的?……

我觉得首先眼中要有完整的人,再考虑我们的教学是为了什么。而教学为了什么?恐怕是为了教会他喜欢学习,如何学习。所以我们要站在一个全人的角度,超越我们本学科,我认为这是第一个超越。

02

超越教材

关于教材,我们一直有两种说法:“教教材”和“用教材”。无论是哪种说法,我们首先要研究透教材,不能就教材讲教材。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

因为教材的内容是经过概括提炼,通过找到共同点后编出来的,而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所以超越教材要求我们一定要将教材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联系。这也就是我们当前在提的“真情境”“大任务”等。

03

超越课堂

在课堂之外,孩子会怎么样?学生离开了学校会怎么样?我们今天教的孩子在10年、15年、20年后会怎样?

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未来,因为教师今天的一句话很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轨迹。

所以提高教育站位,除了刚才提到的“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认识外,我们在实践操作上也要实现“超越”。

“教学要找准定位”

找准定位,即考虑这一门学科、这一节课到底应该实现怎样的目的。这一个问题不考虑清楚的话,我们讲的“核心素养为纲”“高效课堂”等就难以落到实处。

如何强调教学的定位?我也建议大家思考三个“对照”。

01

对照教材

从具体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到一节课的目标,再到整体的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把目标作为我们备课、教学的参照、对照,而不是漫无目的。

我经常讲一个想法:我们选教材内容的时候,为什么要选这一课?教学活动中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活动?课上完了,活动结束了,学生会有什么变化?“核心素养为纲”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这一学科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是什么?是要围绕素养来组织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要把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打通。这是第一个对照。

02

对照学情

我们一定要看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能力类型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上述这些内容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参照和依据。我们过去讲“备学生”,备什么?其实就是备学生的基本特点。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中职的教材编写,期间有人提出一个观点:中职的学生学习不好,所以教材要编得容易一点。

我说:错,这种说法中的“好”,是用普通高中的尺子来衡量的,如果论动手、交流、沟通、表达、组织活动等其他方面,普通高中孩子的水平未必有中职的孩子水平高。

他们的类型不一样,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辨。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类型的差异而不是仅以水平的差异为主。

怎么理解“差异”?

“差”是指水平的区别,而“异”是类型不同。我们要看到水平的不一样,更要看到类型的不一样。只有我们将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特点把握到位了,才能真正的因材施教。所以要研究学情、对照学情,同时,反对同质化的做法。

我觉得,当下我们要在讲标准时,警惕标准化。如果什么都统一规范,会导致学校没活力、课堂没活力,学生没精神,要对照学情,尊重个性。

03

对照经验

无论是教书1年,还是教书10年甚至15年,教师都在经验积累。我们都可能遇到过似曾相识的教学情况。我们过去是怎么处理的,处理的效果如何?这都需要我们对照经验。而之所以希望大家对照经验,是为了不断地创新教学,不能千篇一律。

所以要找准教学定位,我一直在思考能否实现这三个对照。

“落实要求要到位”

怎样的教学算好的教学?实际上,我们难以找出一堂好课的统一标准。首先,学科不同;其次,课程内容不同,例如新课、复习课等,都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贵在创新。

那么,我们怎样将这种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统一尺度的东西落到实处?要知道,评价教学是否落到实处的最根本一点,是要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这是我们用以检验教学改革是否到位的标准。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也在进行考试评价改革,进行命题改革……多方面内容都在改革,这些都非常重要。但到了具体的环节,例如一节课上完了,怎么来看待这节课?这既是一个比较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此,我也想和大家探讨三个“转化”是否实现了。

第一个“转化”是指我们的课本和现实之间是否实现了相互转化,即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内容,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也实现这样的学习成效。

就像我们学科学的目的无非是用科学去解释一个现象、去描述一个现象。比如学了地理,我知道地球是圆的,可以用地球自转来解释昼夜交替,用公转和自转解释四季交替。在此基础上,甚至可以达到控制现象、改变现象的最高层次。我们在课堂上学了半天时间,目的就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时,能够对现实社会做出解释、预测和改变,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从现实回到课本里,看我们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经历,变成教育的资源和手段。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在现实中是否能概括规律、找出规律,而不是简单地学完知识就万事大吉。这就是课本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二个“转化”是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转化。

小朋友刚入学时,一定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进行形象化的教学。但是,单纯的形象化教学并非我们教学的目的。我们谈论思维型教学,那么思维最根本的特质是什么?是概括。

所以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的现象、事例去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学到的抽象概念、用案例对现象予以解释。换句话说,小朋友学了一个概念后,能不能用他的话或凭借他的生活经验讲给别人听。

在此,我要提一个需要重视的事情——数字化。刚才提到标准化不能被泛化,其实数字化也不能被泛化。当下教师使用的很多教学手段,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由具体到抽象阶段的思考过程。过去,孩子可能需要想象,而现在,若我们直接把过程展示出来,孩子就没有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了。如果过度用媒体手段来助力教学,我觉得是有一定风险的。

但我不是反对现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我们融合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去认知世界、去思考,而不是替代孩子,压缩他的思考过程。所以我们要注意实现抽象和具体之间的转化。

第三个“转化”是问题和答案的相互转化。

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如果仅限于此,科学创新就会失去原动力。为什么?因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当下而言更关键。

反思当前教学,我们常说“三多三少”:

解决其他人提的问题多,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少;

解决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多,解决开放性的问题少;

解决单一要素或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多,解决条件不良的或者条件不确定的问题少。

面对“三多三少”,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形成一个良性的、闭合的循环——由问题解决出答案,由答案提出新问题。这才是我们培养能力,落实思维型教学的基本表现。

当然,这三个“转化”不一定能概括全部,仅供大家思考。

最后,我还想重复一点:教育教学是艺术,贵在创新。相信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自己的辉煌。

文章来源 | “思维智汇”微信公号

微信编辑 | 魏倩

(0)

相关推荐

  • 新课改:问题和方略

    陶继新 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同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样是课改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改面临的问题 在看到课程改革实验丰硕果实的同时,我们切不可滋生大喜过望的骄傲:因 ...

  • 聚焦核心素养,九大路径推进课改走向深处

    新时代,聚焦核心素养,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高中及义务教育新课标.取消中高考考纲及考试说明,教材局及各大出版社更新教材,一线教师基于深度学习.大单元设计,大概念提取,践行基于标准的学.教.评一致性,运用小 ...

  • 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改造学科课程教学

    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改造学科课程教学 作者:李广生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 ...

  • 青年教师的教学起步

    青年教师的教学起步 渐新堂 昨天,听了三节青年教师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比赛课. 这三位青年教师都有很好的素质,有气质,有活力,有创意.学生也训练有素,课堂整体反映出来还是比较活跃有效的,体现着青年教师 ...

  •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 ...

  • 谈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梁仁华 在今秋,高中应试教育的硝烟尚未散去,高中课程改革的大潮在实验区已扑面而来.对于那些身处实验区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课改实验区既非"天堂",也非"地狱",而 ...

  • 教育部一级巡视员:三句话谈“教学改革”,关键要在“深化”上做文章

    (全文共4003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10月23号,教育部在山西长治召开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陈宝生部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对下一步教育改 ...

  • 教学改革如何在“深化”上做文章?——超越学科,超越教材,超越课堂​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在"深化"上做文章.也就是说,我们的育人目标,育人方向.育人要求都是明确的,那么我们要思考教学如何实 ...

  • 三句话解读:儿童为什么要参与中医启蒙诵读活动?

    果雪儿国学学前教育 第一句话 血脉不能断 文化基因不能丢 无论你是王家.李家.刘家,还是赵家.张家.钱家--我们都是中国家,"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大家看一看这个人,可 ...

  • 记住鬼谷子的这三句话,让你在人际交往上,能够如虎添翼

    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也被兵家奉为代表人物,更有甚者,民间算命占卦相面的,都奉鬼谷子为自家的祖师爷,关于鬼谷子的身世,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这样描写鬼谷子:&quo ...

  • 恋爱解读:当男友频繁跟你说“三句话”,恐怕你们的爱情走到头了

    两个陌生男女,因为爱情走到了一起,经历相识.相知.相爱.相处,现在又到了生厌的时候. 看一个男人是不是对你腻烦了,看他平时对你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知道了. 当一个男人频繁跟你说这些话的时候,恐怕你们的 ...

  • 人这辈子最好状态其实就这三句话

    人这辈子最好状态其实就这三句话,第三句最难听,但最实在.可惜有太多人真的不明白,真正到了那一刻,就会知道这话不是乱说的. 第一句是活长点. 人到世间来一趟,完全是天地的造化,能够多看看这花花世界,多品 ...

  • 《活着》中三句话,写透人生三重境界,看懂才算没白活

    学会珍惜当下,方能不负此生. 作者:洞见·许朝暮 听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已经体会过命运得无常,就一定要读一读余华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位叫福贵 ...

  • 鬼谷子:人生不顺,谨记三句话,福报不请自来!

    这个世上,真的有人可以一生顺遂,没有挫折和苦难吗? 毫无疑问,肯定是没有的. 正如李太白诗中所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之路,有坦途,就会有低洼. 曾经有人问:& ...

  • 非常干净的三句话,慢慢读,很享受!

    文/飞鱼 忙碌的人生,也要透露着幸福的生活,让自己活得干净,活得通透. 即使生活遍地鸡毛,但很多事情,其实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们学会了开解自己,乐观地活着,保持一颗豁达的心,生活的痛苦就会悄然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