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例题:登裴秀才迪小台
2016年高考诗歌阅读【2016年天津卷】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解析]裴迪是唐代田园诗人,也是王维的好朋友。这首诗是王维闲居辋川时酬答裴迪的,也是王维“诗中有画”的代表作品。
起首两句“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总写小台居所的环境,由此想象主人的生活习惯:闲居在家,足不出户,没有应酬,不事攀附,恬然自得。门窗洞开,视野开阔,触目所见,一派云山景象。诗人登台入室,一同观赏这满目云山。彼此没有寒暄,相视淡然一笑。
三、四句“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实地在小台上眺望。归鸟在落日的烘衬下飞还,我们面对秋日原野,心情特别安闲。诗句原本写“鸟”和“人”,却把“落日”和“秋原”放到主体位置,这就更好地融物我于一体,秋暮的静穆图景形象地展示出诗人安闲的心境。
五、六句“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想象外人瞻望小台。诗人应该曾在遥远林际留心过裴秀才住所,但是看不到;外人自然更难见密林深处的小台茅檐。出世人境界高妙,俗世怎能窥探?入世则“一览众山小”,出世则“不见此檐间”,盛唐诗人的自信真令人感佩。
结末两句“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告别主人,既有仙风之道骨,又有至交的诙谐。主人好客,应该知道朋友的潇洒脱俗,造访也率性自然,大多都会闲乘月色,飘然而至。那么,就关照家里童仆不要早早插上门闩吧。希望永葆这没有心理阻隔的心心相印的友情。
全诗浸透恬淡闲适之情。景闲:云山静谧,归鸟悠闲,落日肃穆,秋原安然。心闲:小台茅檐,眺望远山,遥想林外,乘月偕友。诗人寄情山林,远离世俗的争斗和纷扰,营造出宁静安闲的诗意境界。
[古诗今译] 登裴秀才迪小台
秀才闲居在家从来足不出户,满眼可望见苍莽绵延的云山。
落日傍在归鸟身边冉冉西坠;秋天原野远离人世幽静安闲。
遥想可知在遥远的森林边际,应该看不到这小台上的茅檐。
您好客应知我大多乘月造访,请关照僮仆莫早早插上门闩。
[题目解答]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满目望云山”句中用“望”或“空”,可以说侧重不同,各得其妙。
用“望”字,侧重人物动作,凸显足不出户,小台望云山的伫立形态和宽广胸怀。三四句“落日归鸟秋原”等景物都在“望”中呈现;
用“空”字,侧重人物内心,凸显目空一切,小台之上超然于云山之外的悠远心态。五六句“林际不见此檐”的境界尽在“空”中容括。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诗作第三、四句明为“景语”,实为“情语”,这是古代诗歌一贯的表达方式。“落日”和“归鸟”表达主人超脱归隐的愿望;“秋原”和“世外”体现主人远离尘世的闲静。这些情感又与诗人高度契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认可赞美。
这首古体诗的第三、四句像律诗颔联一样,用了对仗(不计格律)。它还像许多古代诗歌一样,写法上多角度结合——动静结合:出句动态,对句静态;纵横结合:“落日”纵向,“鸟边”横向;实虚结合:“秋原”实写,“人外”虚写。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闲”字笼括全诗,可谓“诗眼”。其中有云山满目、落日鸟边的景物之闲,有居不出户、小台伫望的行止之闲,也有超然世外、不见林际的心态之闲,好客乘月、应门莫关的情感之闲。“闲”字写出主人的形象,也反映着诗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