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构建共赢的友谊关系
解决这个同伴冲突事件时,马老师很好地利用家庭资源和家庭系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通过与家长、孩子的多次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期待,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引导两个孩子看到了同伴友谊的矛盾、复杂、真实的全貌,做得特别好。
三四年级,正是同伴友谊获得深化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之前,孩子看待友谊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很难处理与同伴的冲突。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会认识到友谊关系中好与坏常常是并存的。
马老师请两个孩子说说他们生气和愤怒的原因,再说说“除了这些不愉快的事情,有没有开心的、难忘的事情”,这会让孩子的原有认知受到挑战,看到同伴关系既有冲突又有美好。正如鲁米的诗,“在好与坏之间,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遇到你”,孩子会在这种有好有坏的关系中发展出更深的友谊,通过每一次冲突的解决,更好地了解对方、了解自己,提升交往能力。
对于同伴冲突解决和关系重建,建议马老师还可以引导孩子问两个问题:
一是从观点上问,“对方是怎么想的,从他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有什么不一样?”以此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让孩子在认知事件时能够跳出自我中心,从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所看到的信息,同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期待。
孩子产生冲突,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理解自己的观点,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但无法站到对方的视角理解对方的观点。尤其是处于愤怒状态时,孩子会发生“思维狭隘”的现象,认知只聚焦于自己的愤怒,无法看到事情的全貌,于是得出结论“都是他的错”“他故意惹我”“我今天不打他,他就以为我好欺负”……在这种思维固化的状态下,除了“打一架”,孩子想不到第二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要告诉孩子,准备出手时要主动对自己喊“停”,停下3分钟,问自己“对方为什么生气,他看到了什么和我不一样的信息”。只有冷静下来看到对方观点时,思维的固化状态才会被解除,孩子才能灵活地找到更多方法。
二是从期待上问,“我希望得到什么,我希望对方如何做?”一般我们会问孩子“对方做了什么让你这么生气?”但更重要的是问“你希望得到什么,你希望对方如何做?”这样才能把孩子的目光引向自己的需求。
比如孩子生气的原因是“他破坏我的书,还把我的衣服弄上好多颜色”,需求可能是“当我的书被踩的时候,我觉得不被尊重,我希望他能尊重我,我希望我的东西能够被珍惜,我希望他能好好交流而不是乱发脾气”。明确了孩子的需求,接着我们就可以把目光指向问题的解决,“那你觉得如何能够让对方好好跟你交流,如何能够让对方珍惜你的文具?”这时孩子自然就明白“在发生冲突时,我首先要去珍惜他的文具,我生气时我能试着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愤怒”,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两个孩子都能够理解对方的观点、需求,同时也能够理解自己的观点和需求,找到满足双方需求的有效路径,他们在友谊关系中就会实现共赢,就会把冲突这个“绊脚石”化作“踏脚石”,通过解决冲突实现认知升级和情商升级。
(作者单位:北京青少年研究所)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9日第9版
作者:田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