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理解这三大逻辑不可或缺
2020-11-04 19:40:11
交通强国战略目标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在厘清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制定细致推进方案。全面、准确认知交通强国战略的内涵及其内容体系,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基础。
理解并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是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深入理解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思路。
理论逻辑
理解交通强国战略“是什么”的一把钥匙
理论逻辑阐明了交通强国战略出台的科学依据,并理性回答了交通强国战略何以被提出、历史方位如何、谁的交通强国,以及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自信和底气何在等问题。
交通强国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国家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成绩的历史性肯定,是对我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这一时代使命的高度凝练,是对交通运输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先行官”地位的再强调,更是对交通运输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新期待。可以说,交通强国战略的出台,更加符合历史轨迹、时代期许、战略需求。
交通强国战略既自成一体、又有机地嵌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战略体系,这体现了交通强国战略的整体性和支撑性,彰显了其兼有“自身强”与“强国家”的战略内涵。
单单有完善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是真正的交通强国,真正的交通强国应是交通运输发展体系的“强”,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这意味着我们要构建和实现的交通强国是涵盖设施、技术、管理、服务、标准、竞争力、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等先进属性的,是效率、效益、效能有机统一的战略。
仅有强大的交通运输行业也不是真正的交通强国,交通强国战略还必须始终具备服务和支撑国家战略的能力,这要求交通强国战略成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爆破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器”和实现全球互联互通的“急先锋”,并始终发挥其在“国家强”和“强国家”中的先导作用。
彰显人本价值是交通强国战略的时代底色。人民的需求是什么、人民满意不满意始终是党和国家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标准,我们所要建设和实现的交通强国也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导向,这意味着人民生活对交通安全性、多元性、便捷性、通达性、舒适性等方面的需求,人民生产对交通经济性、环保性、效率性、社会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需求,都要予以回应和实现。
人民需求的变化趋势是交通强国战略布局的动力源泉,这意味着既要有效满足当下,又要适度超前谋划;既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放松,又要主动做好适应全球化时代人、物、信息加速流动需求的陆海空网立体化战略。
交通强国战略得以实现的优势和自信来自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四个自信”。交通强国战略是建构在科学领导体制、制度发展优势和交通大国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战略构想。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关键法宝,是不同历史时期擘画交通运输发展蓝图、配置交通运输资源、改革交通运输体制机制的重心所在。
交通强国战略是集科学顶层设计方案、系统建设实施路线、明确领导管理机制、有序资源配置格局、完善保障措施体系于一体的兼具战略性和策略性的行动指南,这也是终将实现其战略预期的根本底气。
历史逻辑
鉴证交通强国战略“何以能行”的一面镜子
历史验证理论,历史镜鉴现实。交通强国战略的理论逻辑需要历史逻辑的佐证、交通强国战略的历史逻辑也需要理论逻辑的升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也是我们鉴证交通强国战略“何以能行”的理性依据。
历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建设好人民满意交通的核心所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交通运输发展成就充分表明,党的领导始终是贯彻和落实人民交通价值本位的核心所在,始终是整合人民需求、国家战略、时代使命以实现三位一体的核心力量,始终是将交通运输事业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战略任务有机统一的核心特性。
党的领导是确保交通运输发挥“先行官”作用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发展时期,无论是在国内建设还是在积极投身全球化的过程中,交通运输都始终得到了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都始终被认为是撬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进步和联通全球的重要抓手。
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弘扬交通运输精神、凝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合力的核心所在,无论是“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还是民航英雄机组精神,这些都是交通精神的时代缩影,都是党领导和带动交通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精神体现。
历史性变化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交通强国战略的现实基础。经过70余年建设,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在经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三次飞跃之后,正处于向“适度超前”迈进的关键阶段。
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高铁运营里程、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数、快递业务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球第一,交通运输多项前沿技术处于国际领跑或跟跑阶段,跨越式发展的势能逐步释放。更可喜的是,当前全国交通运输领域处于交通大国跨越式发展的势能释放期、交通运输转型发展关键期、交通强国战略加速导入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为交通运输领域长期积累的先进经验、物质技术基础和领先优势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优势转化提供了历史契机。
放眼世界历史、立足当下,理性自觉提供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辩证法。交通强国战略具有“中国特色”,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从不拒绝先进的外部经验、也从不回避自身短板,而是要有唯物史观的理性自觉,这就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辩证法。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吸纳世界交通强国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尤其需要紧紧抓住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战略机遇、辩证取舍和用好其他国家建设交通强国的先进做法,不失时机地加速交通运输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裂变创新,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善观人者观己,在注重学习交通强国域外经验的同时,更要注重结合我国实际,一方面要做到辩证借鉴,另一方面也要全面审视自身长短优劣,真正做到明朗发展趋势、抓住前沿机遇、破解自身短板、形成整体优势,在开放理性的视域中做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在内外、好坏、远近、可能与现实、机遇与挑战、局部与整体的辩证法。
实践逻辑
透视交通强国战略“如何实现”的中国方案
理论逻辑揭示交通强国的战略理性、历史逻辑强化交通强国的实践必然、实践逻辑彰显交通强国的中国选择。坚持三个逻辑相统一,既是讲清楚交通强国战略的方法论,也是推动交通强国从战略构想变为战略实践的行动指南,这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标准部署建设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为总纲,以人民美好生活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为遵循,将人民交通的价值理念落实到建设纲要之中,并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分阶段、分类别体现到交通强国的建设目标上。
结合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发展性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两步走”计划,设置形成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的阶段目标,重点建设面向人民美好生活出行需求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国惠其昌”的交通状态;并致力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目标,最终形成“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国倚其强”的状态,这充分体现交通为人民、人民用交通的建设目标。
以整体性理念擘画战略体系的关键结构。围绕交通运输生态体系全面强大的宏观定位,形成“149”战略体系,即:构建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聚焦四个一流(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发展境界,打造立体互联质量卓越的基础设施体系、先进适用完备可控的交通装备体系、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智慧引领富有活力的创新驱动体系、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的安全保障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面向全球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体系、和谐包容特色彰显的交通文化体系和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交通治理体系九大体系,整体勾勒出交通强国的四梁八柱。
以国际视野探寻全球方位和中国特色。21世纪的交通强国一定是全球化语境下凸显国际影响力的交通强国,一定是居于世界前列且持续保持领先优势的交通强国。这是时代赋予中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属性诉求,也是对标先进国家并顺势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交通强国的必经之路。
透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我们致力建设和实现的交通强国一定是联通世界客运、货运、信息、数据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定是以“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世界主要经济体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要节点的互联互通的全球化交通运输网络,也一定是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交通技术创新引领力、交通运输标准话语权、交通治理体系软实力、交通运输国际议程设置力的交通强国,这也是中国交通强国的特色所在。
以党的全面领导促成战略实施和保障体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是建设中国特色交通强国的核心力量。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锻造交通强国战略的建设力量,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着力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特别是要重点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战略引领、凝聚共识、资源配置、要素保障、制度建设、化解风险、交通文化、治理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切实形成党全面领导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体制机制,这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切实形成交通强国战略优势的时代必需。
作者:杨琦,长安大学交通运输战略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
金栋昌,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