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记】吴友如:写风俗记事画,妙肖精美(上)
陈克涛在《海派书画名家图典》一书中,将海派画家分出十六派,其中之一被称为“时事派”,关于该派的情况,书中讲道:“'时事派’以吴友如为代表。吴友如,他早年接受费丹旭、改琦等人画风,继学桃花坞年画。到上海主持《点石斋画报》后,便大量吸取画界同道之精华及西洋画的技艺,作品多反映时事。追赶时尚、贴近生活,可称'时事派’。其作品在具有创新艺术之意境的同时,还为今日留下珍贵的史料,更是专家学者研究上海近代史的难得文献资料。他创办的画报,无疑为日后的连环画奠定了基础。追随这贴近市井,反映习俗风格的画家有丁悚、郑曼陀、金桂、张淇、田英、金鼎、葛尊、周慕桥(同画点石斋)、丰子恺、胡伯翔、金梅生、杭穉英、谢之光、沈子丞、朱梅邨等,及当代贺友直、程十发、戴敦邦等人。”
这段话指出“时事派”的代表人物是吴友如,也点出他画风的来由,以及《点石斋画报》与吴友如的关系,同时也提及了吴友如画风对哪些画家产生过影响。
关于《点石斋画报》的来由,潘耀昌在《从苏州到上海,从“点石斋”到“飞影阁”——晚清画家心态管窥》一文中提及:“我国最早的石印画报《点石斋画报》创刊于光绪十年四月十四日(1884年5月8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申报》的副刊。《电报》是英国商人欧内斯特·梅杰(Ernest Major)伙同其友人合办的。欧内斯特与其兄弗雷德里克·梅杰(Frederick Major)于同治初年来到上海,他俩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化工厂和火柴厂,并从事贩茶叶、棉布等生意。欧内斯特精通汉语,当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上海工商业暂时萎缩,他经营的茶业亏本不济,于是听从他的买办的建议准备办报。他派人赴香港调查报务,特别是外国人办的华文报纸《中外日报》,并指使几个中国文人在沪办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申报》。”
吴友如绘《点石斋画报》第四十七号 光绪十一年石印本,书牌
《点石斋画报》跟《申报》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申报》的副刊,《申报》的创始人欧内斯特·梅杰后世大多将其译为美查。关于美查的情况,除了以上的叙述之外,姚远、李楠所撰《〈点石斋画报〉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一文又有如下说法:“美查为最主要的主办者,为英国商人、报业资本家。同治元年(1862)与其兄弗莱得利克(Frederick Major)到上海,从事茶叶等出口贸易和洋布等零售业务,曾开办美查造胰(肥皂)厂、燧昌自来火局、上海榨油厂等。不久,买下立德洋行金银熔炼厂,改为美查制酸厂(Majors Acid Works)。光绪二年(1876)改名为江苏药水厂(Kiangsu Chemical Works)主要制造硫酸,供铸银使用,是为上海最早的化工厂。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与三名英国人合股创办上海申报馆,主持报务,以商业经营原则经营《申报》17年,对其进行一系列改革,提倡以报道工矿业、商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业、城市建设和社会新闻为主。光绪五年(1879)创办点石斋石印书局,又增办遂昌火柴厂和图书集成印书局等。光绪十五年八月三十日(1889年9月24日)组成美查(兄弟)股份有限公司,资产30万两白银6000股。曾任上海工部局董事。光绪十五年(1889)回国,1908年3月病逝于英国。”
《申报》创刊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很快打开了市场,成为了上海以及周边地区人们了解资讯的最重要新闻媒体。为此,美查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而后为了适应市场,他又引进了石印技术,为此专门成立了点石斋石印书局。关于该书局的情况,上文中简述道:“点石斋石印书局(Tienshihchai Photolithographic Publishing Works)是中国最早的石印印刷出版机构。由英商美查创办于光绪五年(1879),聘华人邱子昂为石印技师,初以照相缩印术翻印殿版《康熙字典》,又印《佩文韵存》《渊鉴类函》、中英文合璧的《四书》、中外舆图、西文书籍、碑帖画谱等,获利颇巨。”
以石印技术翻刻古籍最为便利,当年点石斋石印书局仅《康熙字典》一书据说就印了十万部以上,并且仍然供不应求。以石印技术印制图画也同样容易,故点石斋也准备印制画报,虽然说在《点石斋画报》之前已经有了几种画报,但影响力都不大,且这些画报的内容都与时事无关,因此美查决定新创建的《点石斋画报》要跟社会上、国际上发生的大事有关联,故该画报创刊后迅速风靡天下。
早在1876年,《申报》就已尝试着出版画册,该报在5月25日作了如下广告:“本馆现从外洋购得英国有名画师所绘中外各景致画图,如京师天坛大祭。南口商贾往来、外洋北极冰海、新造铁甲兵船、英法俄三国交仗,内中人物、房屋、树木、器械以及一切情景,虽中国工笔界画,无此精致。共计十有八幅,本馆逐幅题明来历,以便阅者一望而知。俱用顶上洁白外国纸装裱成册,加以蓝色蜡笺盖面,均极工整,每册取洋二角。此系外洋贵重之物,画者刻者皆名重一时,因初到中国,仅取薄价以图扬名之意。”
这本画册中的18幅铜版画既有西洋景致也有中国建筑,转年,《申报》又制作了《瀛寰画报》,该画报总共5卷,合计有53幅图片,但这些图片的内容品味颇高,难以打开市场,于是美查决定另外创建一种平民化的图册,想出了创办《点石斋画报》这个主意。
吴友如绘《点石斋画报》第四十七号 光绪十一年石印本,内页
创办画报首先需要画师,美查在1884年6月7日的《申报》上发布了《招请名手绘图启》:
本斋新得奇书数种,均属未刊行世者。其事可惊可喜,而笔墨之精妙,真所谓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要非寻行数墨家所能望其项背。惟有说无图,似欠全美。故特招请精于绘事者,照说绘图,襄成是事。如有丹青妙手,愿与此书并传者,即照前报所登画幅尺寸,绘成样张,寄至上海点石斋账房。一经合用,当即函请至本斋面议一切。此布。
美查自称《申报》得到了一批未曾出版过的奇书,打算将此出版,但考虑到有文无图,似乎无法体现该书内容之妙,为此想聘请丹青妙手来为该书绘出插图。可见,此时的美查已经意识到图画对于书籍传播的重要性,而他是否真得到了奇书稿本,那是另一回事,说不定这只是一种说词。他要求应聘者先根据报纸上的图画尺幅画出样张寄来挑选,这段话也可说明,在此之前的《申报》上已经有了图画内容。
也许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画家来应聘,美查在该月的《申报》上又刊登出一则征画稿的启示:
本斋印售画报,月凡数次,业已盛行。惟外埠所有奇怪之事,除已登《申报》者外,未能绘入图者,复指不胜屈。故本斋特告海内画家,如遇本处可惊可喜之事,以洁白纸新鲜浓墨绘成画幅,另纸书明事之原委。如果惟妙惟肖,足以列入画报者,每幅酬资两元。其原稿无论用与不用,概不退还。画幅直里须中尺一尺六寸,除题头空少许外,必须尽行画足,居住姓名亦须告知。收到后当付收条一张,一俟印入画报,即凭条取洋。如不入报,收条作为废纸,以免两误。诸君子谅不客赐教也。
这则启示可以说明美查其实并没得到什么珍本秘笈,他只是想通过第一则启示来引起画家的注意,第二则启示则直接让画家自己将听闻到的奇闻逸事绘成图画寄来备选,一旦选用,每幅给两元的画资,如果落选也不退稿。正是这一年,美查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可见他的这些启示确实是征集画家的手段之一,因为《点石斋画报》创刊之后有十几位画家在此专职搞创作,而吴友如为其中最著名的画师。
吴友如绘《海上百艳图》二卷 民国上海璧园石印本,书牌
但是,关于吴友如是在《点石斋画报》创刊之前还是之后进入《申报》工作的,相关资料有着不同说法。杨逸所著《海上墨林》中称:
吴嘉猷,字友如,元和人。幼习丹青,擅长工笔画,人物、仕女、山水、花卉、鸟兽、虫鱼,靡不精能。曾忠襄延绘《克复金陵功臣战绩图》,上闻于朝,遂著声誉。光绪甲申,应点石斋书局之聘,专绘画报,写风俗记事画,妙肖精美,人称圣手。旋又自创《飞影阁画报》,画出嘉猷一手,推行甚广。今书肆汇其遗稿重印,名曰《吴友如画宝》。
这段话称吴友如自幼就喜欢画画,最擅长工笔画,曾经给曾国荃画过一套《功臣图》,名气大到连皇帝都听说了,因此而名显于世。《申报》创建《点石斋画报》时,吴友如前去应聘,因其所画十分精彩,被人称为该界圣手。后来他离开《申报》自己创建了《飞影阁画报》,所有图录都出自他一个人,后来有人将他的画稿汇在一起,编成了《吴友如画宝》一书。
从杨逸所记可知,吴友如先是在画界出了名,而后才去点石斋书局应聘。而郑逸梅在《点石斋石印书局和吴友如其人》中也持这种说法:“从此,吴友如的声名一天天的大起来,甚至清朝王室也招他绘《中兴功臣图》。他费了几个月工夫,把画完成了。因不惯束缚,急急的南还。他路过上海时,石印书局正发行《点石斋画报》,便请他担任绘画主干。”
但是,吴友如在1890年10月《飞影阁画报》第六号的跋语中自称:
画报昉自泰西,领异标新,足以广见闻,资惩劝。余见而善之,每拟仿印行世,至焉未逮。适点石斋首先创印,倩余图绘,赏鉴家佥以余所绘诸图为不谬,而又惜乎余所绘者每册中不过什之二三也。旋应曾太官保之召,绘平定奥匪功臣战绩等图。图成进呈御览,幸邀称赏。回寓沪,海内诸君子争以缣素相属,几于日不暇给。爰拟另创《飞影阁画报》,以酬知已。
吴友如绘《海上百艳图》二卷 民国上海璧园石印本,牌记
吴友如说《点石斋画报》创办后,他前去报社当画师,此后不久应曾国荃之召,前去画《功臣图》,此图绘制完毕后进呈御览,受到了皇帝的夸赞。以此可见,他是先入点石斋书局,而后才为曾国荃画《功臣图》,说明并不是因为他绘制《功臣图》有名才入点石斋者。对此《申报》还刊登过《战绩图稿石印告白》:
丙戌夏,两江制府曾公召画史吴嘉猷绘中兴战绩暨文武功臣诸图,将以进呈御览。煌煌乎钜制也。逾年全图造成,吴君归,出其稿,凡若干幅。其画战绩也,某将由某路进攻,某帅从某处策应,悉按当时实事,而于山川形势,壁垒规模,道里远近,方隅向背,皆亲至其地,依据描摹,了如指掌焉。其画功臣也,或对写真容,或追摹遗像,莫不添颊上毫,传阿睹神,杜少陵《丹青引》曰:“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吴君此作,当与曹将军后先媲美焉。自军务肃清以来,迄今垂三十年,当时之谋臣勇士,伟绩丰功,虽二三父老犹能追述,未若是图之详且实者。维是进御深宫,非草野所能窥也,而铺张骏烈,亦盛世所许可也。谨以此稿付诸石印,自六月十六日起,冠列画报,按期出书,俾薄海内外,咸知我国家武功之盛,震铄隆古,未始非润色鸿业之一端云。吴君,字友如,三吴之名画史也。
丙戌为1886年,也就是光绪十二年,此时吴友如已经在点石斋书局工作了两年,以此可证,吴友如的确是先在点石斋工作,而后才入京为曾国荃画《功臣图》,两年后吴友如又返回点石斋继续做画师。这中间因为他离职两年,点石斋又招聘了一些画师,故吴友如返回后,画报中只有两三成的画作出自他手。这种状况让吴友如有心理落差,于是他离开点石斋,独自创建了《飞影阁画报》。
吴友如绘《海上百艳图》二卷 民国上海璧园石印本,内页1
关于吴友如在绘画上的师承,郑逸梅在《点石斋石印书局和吴友如其人》一文中写道:“吴友如是江苏元和(苏州)人,名嘉猷,友如是他的字。他从小死了父亲,很是孤苦,由亲戚介绍在阊门城内西街云蓝阁裱画店当学徒。这云蓝阁是兼卖书画的,那些书画,大都陈腐粗俗,不堪入目,不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蜡笺对,便是什么关圣帝君、姜太公钓鱼、张仙送子等。即使画些山水、花卉、草虫、翎毛。也是拙穉平凡,毫无艺术价值。这种作品,大家都叫它'作家货’,买的主要是老农民。在苏州,卖'作家货’的地点,一部分在城里玄妙观内,一部分在阊门西街一带,所以云蓝阁的营业是比较兴旺的。吴友如在这书画氛围中瞧得多了,也能动笔描摹。附近有位画家张志瀛,看见他的作品,认为笔致不俗,可以造就,便尽心竭力的加以指导。吴也的确聪明灵巧,只几个月,就有飞速的进步,什么都能画,人物仕女,更为擅长。”
此处称吴友如原本在苏州某画店做裱画工作,因为看得多了,也能照着画上几笔,恰好附近有位叫张志瀛的画家,看到吴友如有绘画潜质,于是就用心教授,致使吴友如掌握了绘画技巧。即此可知,吴友如的绘画启蒙老师是张志瀛。然而,吴友如在创办《飞影阁画报》的小启中却有另外的说法:“余幼承先人余荫,玩偈无成,弱冠后遭赭寇之乱,避难来沪,始习丹青,每观名家真迹,辄为目热心存,至废寝食,探索久之,似有会悟,于是出而问世,藉以资生……”
吴友如绘《海上百艳图》二卷 民国上海璧园石印本,内页2
吴友如自称因为太平天国之乱,从苏州避难来到上海,这时才开始学习绘画。因为看过一些名家的真迹,于是用心揣摩,惭惭悟出了画理。由此又可看出,似乎他的学画并不始自苏州。而1990年第3期的《美术研究》上刊发了龚产兴所撰《吴友如简论》一文,该文中有如下一个段落:
1958年,我下放到江苏省高邮县一沟乡劳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上海拜访了颜文梁老师,在谈到苏州近代画家时,颜老讲一位熟悉吴中文献的同志曾对他说过,吴友如的后裔还寓居上海。颜老建议我去访问一下,次日我就见到了吴友如的孙女,据她说:从她记事起,常听父亲讲,吴家祖上在苏州,原是经商的,在长毛造反时,(即太平军攻打苏州时)她祖父从苏州逃到上海,之后,吴家一直住在上海。来沪时,她祖父还年轻,学画是到上海后才开始的。后来,名气很大,声誉极高,求画者甚多,清政府请她祖父到京城作画,绘制了许多精品。至此,他得到了游历各地的机会,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目有所见,心有所得,画事益进。从京城回到上海后,曾主持《点石斋画报》前后将近十年之久。她祖父以卖画为生,直至去世。
龚产兴说他通过颜文梁找到了吴友如在上海的孙女,其孙女的说法跟吴友如的自道基本相同,也就是他来到上海之后才开始学画。但是1959年出版的《文物》第3期上刊发有顾公硕所撰《苏州年画》一文,该文中首先称:“山塘画铺,以沙氏为最著,谓之'沙相’。沙氏世代是人物画家,尤其仕女的面相,画得很精工,因有'沙相’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