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避诛戮? 2024-05-31 04:14:34 隋朝之时,曾经发生过一起千人冤案:某地发生了一起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追捕嫌犯。结果,被发现并予以逮捕,通过严刑拷打,被迫承认自己是盗贼的超过了两千人。隋炀帝下令将这两千人在同一天全部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经过调查发现,这其中有六七人案发时原本就关押在别的地方,盗窃案发生后才放出来,是因为屈打成招的。进一步的推究显示,这两千人中,只有九个人当时的行踪不甚清楚;官吏中有认识这些人的,证明其中四个不是盗贼。然而,因为隋炀帝斩立决的命令已经下达,所以,有关部门最终没有把真相上报,而把这两千人统统杀掉了。这个发生在隋朝的重大冤案,是隋朝被唐朝取而代之以后的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与一班臣子谈论隋朝统治的得失的时候,由魏征提及的(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魏征为什么要重提这一经年往事?大概与他对隋朝的滥刑深恶痛绝,希望唐太宗的治下能够少一些这样的冤假错案,政治清明、百姓幸福有关。而从这件发生在隋朝的重大冤案中,唐太宗得出了另外的感悟:“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唐太宗与隋炀帝就历史评价而言,显然不是在一个等次上——前者是公认的明君,而后者则是公认的昏君、暴君。而有统计表明,唐贞观四年,全国判决死罪的只有29人也是很好的证明。但是,他们其实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比如说,他们都是帝王。既然同是帝王,那么,至少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存在相通的地方,比如说,都希望自己屁股下的龙椅能够坐得更稳、更长远一些。又比如说,如果国家治理出了问题乃至大问题,他们有可能更多地从臣子们的身上去寻找原因——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而就隋朝发生的这桩千人冤案来说,隋炀帝无疑是罪魁祸首——如果不是他十分昏聩闭目塞听与自以为是,一桩盗窃案怎么会株连这许多人?如果不是他平时独断专横,听不得人的不同意见,那么,负责刑狱的大理丞张元济等,又怎么可能已经基本弄明了真相,却没有将真相如实上报?我们都知道,不管是什么人,都会有一定的甚至十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或者说,能够冒死向皇上进谏的人可能也有,但绝对不会很多,更多人的一定是在对于自身安全来说,并不会有太多的危险的情况下,方才可能进谏。因此,对于居于高位的人来说,如果你真希望你的属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乃至敢于向你提出批评意见,最为重要的是,你该具有宽广的胸怀、非比寻常的气度,亦即俗话所说的“容人之量”。当然,就唐太宗李世民来说,他这方面做得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他的身边才会拥有如魏征、杜如晦、王珪等一众“谏臣”。然而,想要更多的臣子都能进尽忠言,开明与民主乃是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对于“谏臣”们来说,假如他们遇上的是“明君”,那么,是根本无需“不避诛戮”冒死进谏的;向皇上进谏之前,先给自己准备好棺材,乃是多余的。而假如他们碰上的是昏君,那么,即便是你让他们敞开心扉知无不言,他们也很有可能如张元济们一样,明明知道事情的真相,也未必会向你吐露。为什么?因为他们早已摸透了你的脾气,早就知道了假如“谏言”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敢呀。所以,创造一个无需臣子们“不避诛戮”,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表达的环境,比起简单地要求臣子们“不避诛戮”显然更加重要。而就这一点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做得是很不错的,堪称为政者的榜样。 赞 (0) 相关推荐 唐人评价隋炀帝对后世的作用与影响 隋炀帝对隋朝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唐朝社会也有不小的影响.隋唐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朝代,唐人是与隋炀帝距离最近的历史主体,对隋炀帝有着最多的评价,既发挥重大作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从唐前期及唐后期唐人对 ... 刘焕解读十大帝王5——他用这一生践行了理想,建立了理想国 5.唐太宗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年)十二月戊午日,李世民出生.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擅长骑射. 李世民格外地老成持重,虽然比大哥李建成小了十岁,但是小小的年纪就可以独当一面. 李世民 ... 盛世的假象 群体性脑补出的贞观之治 <出猎> 李世民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 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 ... 刘邦为什么大肆诛戮功臣?想想七国之乱 汉朝是汉高祖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建立起来的.在刘邦和项羽出发西征的时候,楚怀王说,先入关者王.楚怀王说的意思其实是,谁能攻占咸阳,就立谁为秦王. 这是因为,秦统一六国时间不长,各国贵族还有很多人都在,老百 ... 《龙文鞭影》卷二 十一真 吕诛华士 孔戮闻人 <龙文鞭影>卷二 十一真 吕诛华士 孔戮闻人 吕诛华士 孔戮闻人 lǚ zhū huà shì kǒng lù wén rén [注释] (1)吕:吕尚(祖先封在吕地),字牙, ... 吕诛华士 孔戮闻人 <龙文鞭影>解读 [原文] lǚ zhū huà shì ,kǒng lù wén rén . 吕诛华士,孔戮闻人. [注释] (1)吕:吕尚(祖先封在吕地),字牙,也称姜尚(先祖是姜姓) ... 古代最刚烈女娃,7岁全家被曹操诛杀,留一历史典故引颈就戮 曹操因少府孔融("建安七子",孔子第十九世孙,典故"孔融让梨",官至侍中)屡次触犯自己的权威,颇为不满,加上御史大夫郗虑(大儒郑玄的学生)的诬陷. 于是,曹操指 ... Z 齐文化|山东淄博临淄区:图解成语典故——诛不避贵 诛不避贵 [解释]诛:杀,惩罚.意思是惩罚罪恶时,敢于不避显贵的人.形容在法度之下不分贵贱.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其处上也,足以明政 ... 装修到底选半包还是全包?看完这篇详细解答,完美避坑! 稍微了解过装修的朋友肯定都听过"半包"和"全包"这两个词,但是对装修新手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自家装修到底选哪种比较好?今天我们就来 ... 孔子研究第一书《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卷一始诛第二 <孔子家语> 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g ... 第一回揭史纲开宗明义困涸辙避难为僧 江山无恙,大地春回,日暖花香,窗明几净,小子搁笔已一月有余了.回忆去年编述<元史演义>,曾叙到元亡明续的交界:嗣经腊鼓频催,大家免不得一番俗例:什么守岁?什么贺年?因此将元史交代清楚,便把 ... 第十六回纳降诛叛西徼扬威逐枭擒雏南京献俘 却说常遇春偶罹暴疾,将军事嘱托李文忠,复与诸将诀别,令听文忠指挥,言讫即逝.寿仅四十岁.遇春沈鸷果敢,善抚士卒,陷阵摧锋,未尝少怯,虽未习书史,用兵却暗与古合.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所以军中称他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