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大数据看中国急救传播现状

要找到“微信指数”,很简单:

在微信客户端最上方的搜索窗口,搜索“微信指数”,点击下方“搜一搜”就能访问啦。

进入指数首页,在搜索框内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即可获得对应的指数数据

我们看看急救领域一些热词的数据,可以一窥急救话题在社交媒体的传播趋势与状况。

1.  猝死

我国每分钟都有一例猝死者,每年54万的院外猝死人群,果然是百万级别的热词。

2. 心肺复苏

作为心脏骤停的唯一急救技能,心肺复苏的公众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虽然可能不会做),但与猝死话题相比,仍不够匹配,心肺复苏科普,仍需努力。

3.心脏骤停

相对于猝死的众所周知,“心脏骤停”作为专业的词汇,显然就不太容易在大众传播。两者有概念上的差别,心脏骤停是一个状态,有机会心肺复苏抢救;而猝死通常描述一个死亡结局,只是死因不明而已。

4.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果然还是深入人心,居然超过了“心肺复苏”,这种深入人心并非什么好事。有可能是媒体在宣传急救时,过度夸大人工呼吸的道德高度所致,从而导致公众认知、传播出现偏差。

5.胸外按压

作为心肺复苏中最关键的技能,胸外按压居然没被收入,可以想象,心肺复苏在国内的普及,任重道远。其实胸外按压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地位,远高于人工呼吸。

心脏骤停,你可以不做人工呼吸,但不可以省略胸外按压。

这真令人尴尬。

6.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看起来,AED更加朗朗上口。但整体热度偏低,但即使如此,也是近两年快速科普传播的结果,殊为不易。毕竟很多医生都没见过真机。未来,这个AED热度将继续增高。

除了猝死,生活中其他急症的情况如何呢?

1.  晕厥

晕厥是生活中常见急症,但预后良好,热度颇高。

2.  昏迷

昏迷是重症,热度远超晕厥。

3.  癫痫

癫痫与晕厥差不多热度,预后比较好。

4.  气道梗阻VS噎住

很明显,“噎住”比“气道梗阻”更受公众认知。但其实生活中我们说噎住通常是指食物在食管受阻,而气道梗阻是异物阻塞气管。两者概念不同。

区分概念,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急救及采用正确的施救方法。

大家也显然注意到,在上海长宁区小学生发生鱼丸窒息事件后,“噎住”攀升至百万级别热词。相应的,关于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科普也顺势而起。见下图

心脏病PK脑中风,谁能胜出呢?

显然,脑中风不敌心脏病呢。

作为广为熟知的心脏病急救药物,硝酸甘油 PK 速效救心丸

两者曲线居然惊人的一致,打成平手。

安宫牛黄丸 ,为什么在2017-3-5那天迎来高峰呢?

你懂的,那天是惊蛰,无良的商家在做营销。你可以读读这篇→_→惊蛰吃安宫牛黄丸?真是丧心病狂

微信指数,让我们从社交媒体窥见中国公众急救的现状,也让急救科普工作者感觉前路艰难。


靠谱急救,关注夜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