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AHA复苏指南更新,内容不新却指向这个最薄弱之处

5年一度的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备受瞩目,昨日指南更新公布,引起业内热议。

其中有关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BLS) 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主要新变化(和夜鹰的吐槽)包括:

1. 强化流程图和视觉辅助工具,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场景提供易于记忆的指导。(就是怕你记不住,我给你做个好看的思维导图。)

2. 再次强调非专业施救者尽早启动 CPR 的重要性。(这个事强调了50年了。)

3. 再次确认先前有关肾上腺素给药的建议,重点突出早期肾上腺素给药。(这个在国内估计贯彻的会比较好,国内有一个(不好的)倾向,用肾上腺素比除颤还积极,瞬间就打个吊瓶。)

4. 建议利用实时视听反馈作为保持CPR 质量的方法。(这个就需要一个辅助装置,目前国内的急诊室里基本没有,也就不用指望普通人随身带一个了。)

5. 在ACLS复苏期间持续测量动脉血压和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 的做法可能有利于提高CPR质量。(这个监测首先应以一定质量的CPR为基础,就是在充分训练、严格贯彻基础上的一种提高,属于锦上添花,但我们距离“锦”还有很大距离。)

6. 根据最新证据,不建议常规使用双重连续除颤。(双重连续除颤指使用2台除颤器近乎同时实施电击的做法。这有点奢侈,很多时候连一台除颤器都配不齐,这还得两台。所以老规矩,每2分钟考虑除颤一次。)

7. 静脉 (IV) 通路是 ACLS 复苏期间给药的首选路径。如果不可建立静脉通路,也可接受骨内 (IO) 通路。(哈哈,静脉通路是我们科护理同事的拿手好戏,也一直依赖姑娘们的精湛穿刺术。而骨内通路需要的打孔手钻差不多要10万,抢钱啊。)

8. 自主循环恢复 (ROSC) 后的患者救治需要密切注意氧合情况、血压控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评估、目标体温管理以及多模式神经预测。(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监护治疗这都是常规。)

9. 心脏骤停患者在初次住院后需经过较长恢复期,因此应正式评估其生理、认知和社会心理需求并给予相应支持。(确实,重活一次在他人看来是幸运。但对于患者本人来说,灾难可能如影随行,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可能成为一种梦魇。关注这个领域非常有必要。)

10. 复苏过后,组织非专业施救者、EMS 急救人员和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分析总结,可能有益于呵护他们的身心健康。(面对他人的生死,参与他人的生死,这可能对施救者造成心理创伤,重新回顾你做了什么、你怎么做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看待结果...这些都是我们重新轻装上阵再出发的必要过程。但这种呵护是在你认真对待、全力以赴的基础上的。而对于不学无术、散漫消极应对,严重偏离院前急救科学规范的医护人员,应该严肃批评教育。)

11. 孕妇心脏骤停管理以孕产妇复苏为重点,必要时准备及早实行围死亡期剖宫产,以挽救婴儿生命并提高母体复苏成功率。(保大还是保小?其实不是两难选择,管理好孕妇,及时剖宫产,即是保大也是保小。)

实话说,这11条更新,真不算新。

但2020复苏指南陈述了一个现实:2015年,在美国,约 35 万成人在经历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 (OCHA) 发作时有急救医疗服务 (EMS)人员参与救治。尽管近年有所进展,仍只有不到 40% 的成人接受由非专业人员启动的 CPR,而仅有不足 12% 的成人在 EMS 到达之前接受了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急救。经过显著改善后,OHCA 生存率自 2012年以来已趋于稳定。

也就是说,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近8年没有再改善。

原因就在于现场目击者开始心肺复苏的比例不高,而使用AED的比例更低。这就是生存链里最薄弱的环节。

所以,要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需要的是培训和教育,面向大众普及心肺复苏和AED使用的方法,各个社会机构组织推动自动体外除颤的配置,社会急救医疗系统持续优化改进提高效率。

因此2020复苏指南更新最大的指向实际是:复苏教育科学!

目前研究认为,有效的教育是改善心脏骤停生存预后的关键变量。离开有效的教育,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将难以持续运用科学知识来支持心脏骤停循证治疗。

循证教学设计对于改善医务人员表现以及心脏骤停患者相关预后至关重要。教学设计要点是其中的有效组成部分,也是复苏培训计划的关键要素,决定了向学员授课的方式和时间。

2020 年指南就复苏培训中的各种教学设计要点给出了建议,并描述了各个具体的实施人员注意事项如何影响复苏教育。这包括短时间高频次的急救强化学习、长课分成多个短课、注重实操的刻意练习和掌握性学习、面向青少年进行CPR培训、在医疗场所开展原位模拟培训,VR打造沉浸式环境练习、游戏化竞争性学习、广泛开展医护人员的高级生命支持培训......

所有的培训指向都是为了将急救复苏科学落地,落到切实拯救患者的层面。所以复苏科学更新越来越少属于方法学上的更新,更多是如何将现有的方法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实施,这需要的是复苏科学教育。

夜鹰这些年做的一直在做急救普及教育,通过新媒体传播唤醒公众急救意识,将复杂的急救过程简化为大众可以理解、可以反复操作的形式,用有趣的急救课堂呈现。面向校园开展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 在医院开展基于工作场所的原位模拟培训;成立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给更多的医护人员进行基础与高级生命支持培训;也在与科技公司开展急救VR课程的开发(如下图)...每一步都踏在美国心脏协会关于复苏教育科学的部分。而我们的科普基地也将开放短时训练课程,强化大众学员的急救技能维持与稳定。

VR沉浸式环境

如何将急救指南落地到临床,如何在院内建立一套有效的急救运行机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患者安全,前几天去一家医院做了一场《高质量心肺复苏》的讲座探讨,蛮受欢迎的,组织方的医务部老师是这样说的:

无论面向公众还是针对医护人员的急救训练,夜鹰急救团队一直不遗余力,也希望帮助更多的机构建立一个更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

更多急救,关注夜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