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教授,中西医结合,使我行稳致远

作者:王振海


从小喜欢中医,立志中医药事业。

我的家乡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八渡镇白鹤坪村,地处秦岭北麓深山,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不宽的河道两边都是坡地,可耕土地约1000多亩,山地上树木森森,陡峭的山崖上长着白皮松、山坡与田地间接壤处长着高大的核桃树、毛栗树、橡木树。这些树木春夏秋冬给农民们提供不同季节变换的树叶、花蕾以及果实。到了秋天,宝鸡市各地的农民蜂拥而至来到白鹤坪收获毛栗子。白鹤坪的毛栗子全市出名。除此之外,白鹤坪还是生产药材的山区村子,一年四季均有多种药材生产:春天,有石菖蒲、马勃、猪苓;夏天,有牛蒡子、败酱草;秋天,有五味子、柴胡、山楂、八月扎、射干、羌活;冬天,有林麝。这些动植物药材遍布山区各处,只要人勤快,收获还是多多的。山区成长的孩子野性十足,喜欢穿梭于密林深处探幽玩耍、顺便寻找些药材以凑齐学校上学之用。春夏秋冬皆有收获。父亲是一个喜欢采集中药材的勤奋老农,腰间常年系一条麻绳,别一个斧子。我从小就被他领着认药、采药,以至于我被神秘的中药所感染,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中医,让我把学到的中医应用在家乡人防病治病上。

抱着这样纯朴的愿望,1973年10月份我走进了宝鸡市卫生学校。 1974年秋,学校要求开门办学,进行一次采集中药材科目。校领导从学籍上找到了来自于山区的我,让我联系采药地点,我告诉校领导我的家乡地处秦岭山脉,药材资源丰富。于是我们学校医士班两个班约150多名师生乘坐大卡车来到了我的家乡八渡镇碾盘林场,在那里采集中药近1个月。经过辨识采集药材科目,同学们对中医中药的认知迅速上升,为大家以后走上临床,应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中药是祖国的瑰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医药资源。

三年的理论、临床学习结束,社来社去的分配原则直接把我打回了原形,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医学生变回了农民,回到农村的我放下书本,拿起锄头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母亲看我一身疲劳不忍心让我参加重体力劳动,要我抽时间看书学习,以免荒废学业。在近一年的劳动中,我还是很努力地去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中医中药知识,从书本中吸取营养。通过复习课本及阅读实用中医学(北京中医学院主编)我逐渐理清了中医治病的辩证施治及理法方药,开始用所学的中医中药方法为农民医治感冒及肠炎、胃炎。1977年7月,接到县卫生局通知,我成为了八渡镇卫生院一名社办人员。1978年1月,市里招考,我通过考试成为了宝鸡市卫生系统的一名正式医务人员。看着盖有宝鸡市相关政府机构鲜红公章的录取通知书,村上老乡都兴奋不已,祝福我成为正式的国家医生,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以更好地为劳动人民服务。朴素的语言,美好的憧憬,始终萦回在我的脑际之中。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是中国医学的必由之路。

从1978年正式成为一名基层医生开始,我自费订阅中级医刊、中医杂志,这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我应用辩证施治的方法在基础医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对当时的小儿腹泻、肺炎、哮喘配以西医方法。在下乡巡回医疗中,应用望、闻、问、切加西医望、触、叩、听方法,立即采取确立诊断信息并给予适当处方用药,深受老百姓欢迎。特别是有些病人出現弦脉,测血压多为高血压,嘱其服降压药并减少体力活动,减少饮酒,以防脑溢血。

基层医生一专多能是基本要求,下村出诊巡诊,既要会西医方法,又要会中医方法,中西医两法结合方得始终。1977年秋季在本乡碾盘存村出诊时,有位叫王昌的80多岁男性老年人患中风已两天,家人急得团团转,送县医院路途遥远,要是死在医院回来时不让进村怎么办,在家治病又没有好医生。在这两难境地下,适逢我在村子里巡医,家人马上请我去他家救治患者。我测量血压时发现,老人血压220/140mnHg,深度昏迷,鼾声如雷,口眼歪斜。经我初步诊断脑溢血。我立即让村医予以甘露醇250mL,静点,5%葡萄糖500ml,细胞色素c30mg,辅酶A200lU,,V-C2g、静脉滴注,低流量吸氧12小时一次,安宫牛黄丸研沫慢慢喂食。经过五天的救治,老人奇迹般苏醒,醒来后,看着周围的人勉强地笑了,并且有了手势语言。此时我按中风经络,予以辩证施治,补益心肾,豁痰开窍、搜风活血、补益心肾治疗,方选补阳还五武汤合蒙石滚痰丸加减。服药一个月后,患者语言恢复,生活半自理,以强大的生命力度过卒中一劫,活到90岁谢世。

1979年7月29日我调入陕西省陇县人民医院后编入内儿科。当时陇县地区麻疹流行很广,且秋季腹泻患儿住院爆棚。这在当时医疗不发达的时期是严重影响儿童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直接危及儿童生命安全。在省人民医院儿科教授谢九福、县医院李富荣中医师和我的联合下,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很快扭转了局面,并且通过健康教育宣传,使全县麻疹、秋季腹泻发病率迅速回落,人民健康得以保障。

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要精耕细作,有所担当,才能进一步升华。

1984年10月—1985年10月,我在西安市传染病院进修1年。其中流行性出血热单病种进修9个月,重症肝炎进修3个月。在这一年时间里,利用所学知识对中医中药应用于重症出血热及肝病治疗抢救上,可以说旗开得胜,大获成功。时间虽然过去近三十年,当时对几位命悬一线的危重病人在征得上级医师应允下实行中医中药诊治,使病人迅速康复,至今记忆犹新。

例一,杨某良,男,36岁,建筑公司员工。患出血热多尿期合并营养失调综合症、肉眼血尿、每天尿量5000-7000毫升,严重电解紊乱,尿检红细胞++++。病人大汗淋漓,生活不能自理,西医方药抢救二十多天疗效甚微,病情危重,医院要求病人自动出院。病人家属及单位领导坚决不同意自动出院。我向恩师张奎芳教授(西安出血热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经在陕西省中医学院脱产学习中医3年)提出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张老师认为西药方法用尽,尚无起死回生之希望,不妨用中医试一下兴许有奇迹出现。他问我你怎么辩证,我说该病人目前情况为脾肾阳虚,阳脱症明显,应用温补脾肾回阳救逆之品,再加些白茅根,大、小蓟以泄热解毒。应用归脾汤合玉屏风散加白茅根大小蓟茜草等。张老师满意地答应了。经服一剂药后,病人出汗减轻,尿量减少。再服3剂后奇迹出现了,肉眼血尿消除,尿量基本正常,患者已经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一周后康复出院,家属满意,全医院医务人员赞不绝口,院长亲自登门致谢,褒奖之意言于溢表。

例二,王某群,男,26岁,教师,患出血热肾功能衰竭期合并各种腔道出血,由周至县医院转自西安市传染病院出血热研究室。当时患者处于濒死状态,患者望着天花板目光呆滞,等着死神来临,家属哭得死去活来。对于这样一个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且无尿已达到一周时间的高危病人,应急需血液透析,以去除血液中毒素以替代肾脏排泄功能,然而由于停电无法实施透析。上级医师郗雅丽教授(郗老师是西安市传染病院资深教授,她曾在陕西中医学院脱产学习中医三年,但很少为这种高危病人开处中药方治疗高危病人的)当时对我的应用中医疗法治疗该病人的建议持质疑态度。我说此时救病人要紧,把学历、职称放在第二位,应当及时用中药予以救治。郗雅丽教授同意我用中医中药施救,我当时应用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血瘀,应用六味地黄汤加丹参、茜草、白茅根、牛膝、三七等予以滋补肝肾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之。第二天再次联系血液透析1次,立刻使病人转危为安(共透析2次)。之所以临危不惧,中医中药几千年保佑我华夏民族之昌盛,不仅要守正传承,更要创新拓展思路,大胆施救,总结经验,为前贤传承精髓,为后世医者铺路。

中西医结合,使我行稳致远

1983年11月份,我曾经在宝鸡市中心医院传染科进修出血热一个月,当时被传染科主任张清明主任安排休息在主任办公室。白天忙于各种出血热观摩、抢救治疗,晚上查阅文献,当看到健康报上刊登的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郭士魁、翁维良、李连达等教授活血化瘀药及其分类,我立即抄在了一张病历纸上,时至今日我还保存着。

1985年10月我从西安市传染病医院进修结束回到陇县人民医院后,立即应用陈老师等人活血化瘀+辩证论治,使我在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肾炎、心、脑、肝、肾等诸多疾病上,治愈率、好转率大幅提升,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早在1980年我对个别心肌梗死、中毒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等重度急危重症患者应用肝素治疗,效果良好。但肝素的应用范围严格,且必须要做凝血试验。而中药活血化瘀药应用灵活,适应性相对宽泛,很少出现肝素那样的副作用。

这个时候我在辩证论治基础上合理应用活血化瘀中药,疗效肯定,极大地坚定了我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以中医中药为主的行医路线稳步前行。1986年6月份,中西医结合杂志推出中西医结合之路特刊,邀集叶橘泉、姜春华、陈可冀、李连达、汪承柏、屠呦呦、廖家桢、陈鈡英等69位国内顶尖级中西医结合大家,对自己学习中医中药及临床应用中医中药发表文章。各位老师都是从西医院校毕业或师从名老中医转向中西医结合之路的。他(她)们从创业时坚持苦学勤练,终成国家中医药界学术大家。创造性地把从古至今中外医学融汇贯通,为中国医学创出了既不是传统中医、又不是照搬西医理论,传承中医辩证施治方法。经过这一代人艰辛的耕耘在中西医结合的广袤田野之中,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立下了里程碑式的理论体系。陈可冀教授引用Sundy English中申葆馨教授的一句格言,“中西医结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优势互补,谁也离不开谁”。陈老师在回顾自己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时,并在他赠送给我的《师道师说》一书中生动鲜明地阐明了自己当时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号召,从组建中医研究院起初,奉调京华,进入新成立的中国中医研究院,随即在冉雪峰、岳美中等名师指导下,与印会河、廖家桢、严英恺等多位中西医名家共事,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幽探秘,整理清宫秘方,把古代医学大家的秘籍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并创造性地研制出多种适合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创新药品,如冠脉2号中药方、川芎嗪注射液等。几十年来救人无数,深受医学界人士欢迎,也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

坚定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与恩师见面的机会终成现实。

2015年冬天,经北京有关专家推荐,我成为了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2016年初春的北京,和熙的阳光,道路两旁已经是鲜花盛开的景象,我有幸参加了学会成立大会,且有幸聆听陈可冀院士的致辞,心情澎湃。会后向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内科主任徐浩教授提出了去西苑医院看一看,学习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请求。徐主任愉快地答应了。2016年4月13日我走进了渴望已久的中国中医药研究最高学府西苑医院,在心内科,结识了陈可冀院士的嫡传弟子王培利、张京春、蒋跃诚等多位著名教授,通过查房、病案讨论等活动,自己的思路被大家认可,王培利教授、张京春教授分别赠送了中医治疗心血管病临床路径和陈可冀学术思论文集。这样的珍贵资料送给一个基层社区医生,他们的这种同门师兄师姐的关爱深深地触动了我,坚定了我跟随陈可冀老师的学术思路一辈子不偏移,走好走实中西医结合之路,为广大患者服务的信念。2017年4月10号,利用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会议之际,我专程拜会陈可冀院士,在院士办公室受到了陈老师亲切接见,陈老师认可我的人品及行医经历,并赠予《师道师说》著作,并加了微信。从此,与恩师多了一条直接路径,给自己的行医之旅注入了不竭之源。

近几年来我结合辨证施治应用陈可冀院士冠脉2号加补元汤或冠脉2号加真武汤,或愈梗汤加补元汤化裁治疗各型心脏病,疗效肯定。因此而受到湖南省医学界同仁及陈老师团队的认可,也广受患者及其家属好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不负人民、不负各级老师的培养与全国同仁的的大力支持,为健康中国发挥中医药事业努力学习行稳致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