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5.41【2017-9-6】
#每日学论语#15.41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话能够表达清楚,说到位就可以了。”
【微言微感】
有理不在言高,能说不如会说,说话的技巧,在于恰如其分。
辞不达意不好,容易让人误会。有些人,可能因为羞怯,也可能自信不足,或者就是表达能力欠缺,说话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抓不住关键,说不到点上,常常茶壶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这让人着急上火。
言过其实也不好,容易让人失去信任。夸夸其谈,云天雾地,让人心里不踏实,难辨真假,所以自然敬而远之。另一种情况,言辞华丽,修辞泛滥,一句话说清楚的,绕来绕去,让人摸不着头脑,乱花渐欲迷人眼,终于让人审美疲劳了。
辞意相符,恰如其分,朴素简洁,一目了然,这才是沟通高手。
《莲花禅韵》有一则故事:
一青年士子,争强好胜,博学善辨,到处游学访道,与人探讨人生真理。他思维缜密,喜欢引经据典,言辞犀利,常常对辩手强攻猛打。
他走过很多地方,与很多辨士有过对阵,从未输给对方。他听说南泉禅师是得道高僧,才智无双,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
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来到南泉禅师挂单的寺庙。他习惯于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天上地下,任意纵横,演绎推理,滴水不漏。
南泉禅师接过小和尚递过来的茶壶,一边倒水,一边面带微笑倾听。
水满则溢,溅了一地,而老和尚似乎听得入迷,一直在边听边倒。
“大师,大师,水漫了!”年青士子终于停下自己的高谈阔论,提醒老和尚。
老和尚面色如水,平静地微笑道:“是吗?呵呵呵!”
年青人突然变色,骄傲之气瞬间不见。
他满面羞愧,鞠躬一礼:“大师,学生知错了!谢谢您的教诲!”
然后飘然而去。
响鼓不用重锤敲。高明的言语,不会没有留白。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个人,如果心里满满的都是自己的观点和见识,哪里还能听得进别人的话语?夜郎自大,难免固步自封。
南泉禅师的高明,不是口吐莲花,用雄辩压倒那人,而是顺水推舟,轻轻点化。
让行人脱掉厚衣服的,不是北方的强悍,而是暖阳的温柔体贴。
语言沟通,重在贴心。到位不越位,说在当说时,说到刚刚好。
马克吐温有一次参加一个教堂募捐,牧师很能说,演讲很感人 ,马克吐温准备捐款十美元。
过了一会儿,牧师还在滔滔不绝,让人有些烦。马克吐温准备少捐一些,五块算了。
一个小时后,牧师还在絮絮叨叨,马克吐温忍无可忍,最后捐款时候,一分钱没有捐,还趁人不备,偷走2元钱。
对于父母或者教师,这句话同样非常有意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人的唠叨,泛滥成灾,就成了让孩子深恶痛绝的“臭道理”。
我曾经对六年级学生进行过统计,在不喜欢父母言行的时候,88.5%的学生填写了讨厌妈妈的唠叨。我问孩子们,妈妈为什么唠叨?他们说,我们也都知道那是妈妈对我们的关心爱护,但是天天唠唠叨叨,那些“大道理”都说几百遍了。有时间也想不叛逆,做个好孩子,但是一听唠叨,马上就忍不住对抗。有道理也不想听,何况有时候也未必就全对。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他最是讨厌说的多,做得少,言过其实,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巧言令色……他崇尚的是敏于行讷于言,少说多做,做好再说,甚至只做不说。
一个人,如果追求的不再是外在的名利面子,而是内在的自我感受,忠于自我感觉,追求心安是福,何用花言巧语讨好别人?承认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并不完美,可能会犯错,那就不用装腔作势用言语壮胆,就不用费尽心机掩饰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