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哥学习笔记(2021.1.5)
越是自己人生过得没啥希望,越觉得自己特别有资格引领孩子。
越是自身成就大的父母,面对孩子越谦卑,以孩子为师。
当你开始追求精致,你就与成长无缘。
因为追求精致只是在原有框架下的改良。脑子里充斥着既有模式的细节,就再也跳不出来看看全局,思考创新。
你追求的精致、你的完美主义,在更高维的格局面前,一文不值。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说:精致的文艺不是浪漫,粗糙的宏大才是浪漫。
新事物诞生之初,都是粗糙的。
追求精致大多都是表演人格,他们酷爱表演。因为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表演是他们的刚需。然而追求成长大多都是进取型人格。
进取型人格的人,自己的进步、成长是他们的刚需。
茅台酒和其他同类型白酒,完全是一种东西,而且都是有害品,号称不一样的,都是自嗨。茅台酒这么贵,唯一的原因,是大家认为值。这个共识的形成,也是各种虚虚实实的故事。和西湖美景一样。价值本来就是主观的。
2016年农行雇佣了638个工程师,把智能化程度提高了3%左右,下岗了近三万柜面人员(农行总共47万人),反正银行业和便利店绝对是智能化波及的重灾区。
不自由的人是不开心的。没钱各种不自由,肯定是不开心的。钱太多了也不自由,也会不开心的:怕贼惦记,怕绑匪惦记,怕各种各样的人惦记。那么是否存在某种平衡点,在这个点上钱既足够到了实现基本的自由,又不至于引发另一些不自由。这个天平是多少呢?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花盆效应”,指的是人如果在舒适的“花盆”中呆久了,就会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记录的意义就在于,把快乐和难过都定格在落笔那一瞬间。不管多么难捱,好像表达出来就会舒服很多。没事的时候翻回去才发现,原来的我当时经历这样的事情,看那些开心的小记会让自己更开心。
对于你学不下去的东西,就不是你现在该学的。放下,以后想学的时候再捡起来。
不要老想着什么衣锦还乡、落叶归根。
发了点小财就想着回十八线乡下老家去炫耀,向同乡、隔壁二狗子展示优越感之类,是最低级的且开始开倒车的人生。
老家,是回不去的老家,坑大无比,忘掉它,忘掉二狗子,忘掉村里那个叫小芳的姑娘。
目前中国大陆户口严控的,只剩下北京和上海了,北京是首都,央企国企多,老爷们也在,北京户口是不可能放开的;上海作为华东门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教育、医疗资源,户口卡得也很严格,这两座城市是不缺人才的,哪怕落户门槛极高,也有人前赴后继。其他地方,为了壮大城市规模,赶上城镇化最后一班车,一直在抢人,抢人就等于抢来了家产,抢来了财政。
随着落户门槛的降低,慢慢传统因地域而不同的“贵族感”会消失。
中欧投资协议到底达成啥具体内容了?
单讲,就是欧洲企业准入有望实现黑名单制,而不是白名单制。欧企进入中国市场不用“强制合资、技术转让”,这是我们主要的让步。欧州让步的是中国的光伏、高铁、核电等基建强项准入。这么看来之前关于通讯安全和人权的种种指责都是筹码,经济利益面前无意识形态。
很多人认为,做自媒体一定要身怀绝技,普通人没有必要或者说没有机会做自媒体。
而我认为,自媒体是帮助你打破信息差的一种工具。举个例子,我在DY一直关注一个神奇的号叫做“群姐”,她就是每天特别朴实的在村子里做饭,我看了觉得很有食欲。
分享一个管理上的小技巧,可能会被很多人都会忽略,收集员工反馈,很重要。
我是经常会和管理层聊天的,问问他们工作有没有什么建议。有一个观点告诉大家,有一波人的心态是很腹黑的,当他给你的提出正确的观点,结果老板没有重视起来,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会任由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由此来论证自己的的观点。
心里活动是这样的:老子好心提醒过你了,听不进去,干倒闭也算你活该。
这种员工初心是好的,但变成腹黑以后很可怕,而且会传播,没有及时发现处理就会很麻烦。
人是很有意思的,在看不到未来的时候,容易空承诺,这就是合伙人为什么总是分手的缘故,赚了钱,都不想分了,反而觉得是靠我自己的本事,凭什么你们都来分钱。
人在困难前,会无限放大困难;人在困难后,会无限缩小困难。
商人的个性都像雪一样冰冷,一旦下决心要做一件事,不管再怎么痛心,都会狠下来去完成。
所有劝告不要拿命换钱的忠言,都抵不过不安全感和惯性,而惯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资本是人类文明历史以来,人类福利最大的促进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