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文(第四十五辑)
榷文(第四十五辑)
在本辑的《榷文》中,我向大家推荐徒儿德龙的两篇文章,即《半抹残阳》和《待你黑发尽白》,其中,《半抹残阳》属于社会观察类的文章,但写的又是那么文艺,没有那么多的火药味儿。读这篇文章,似乎在看一个短视频一般,我们可以获得美的熏染。《待你黑发尽白》这篇文章可以启发我们对亲子关系的思考与研究,以解决问题的态度来看待亲子关系,而不是粗暴的情绪发泄。这篇文章在情节上的伏笔、照应做的很好,很值得阅读、学习。
半抹残阳
文/尹德龙
好一个雨后初晴,真好,不必淋着雨回家了。夕阳的余晖浸染着西边的天空,一团团“红色的火焰”在天空中飘荡。
我默默注视着天空中的残阳,生怕它突然消失,无法陪伴我回家的路。毕竟是雨后,路上还有些积水,或多或少,或浅或深。我所处的公交站台下,水就有些深了,看着来来往往、上车下车的人踩在水里,有的人被溅湿了衣服,便开口咒骂。看到这一幕,听到这坚硬、冰冷的声音,我真想吐。
在这样的混乱中,站台的人逐渐少了。我等的那路公交车却迟迟未到,我环视四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身穿白裙的女孩,在余晖落落中,她仿佛是彩霞中的仙子,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表姐。突然,远方一阵鸣笛将我的思绪收回,一辆黑色宝马轿车飞驰而来。车后溅起滔天巨浪,气势汹汹地向我们“杀”来!
那车太快了,一瞬间,以至于我还看不清车内坐着的是什么生物,它便一闪而过,我的身上也被巨浪留下了像是烧焦的污痕,女孩洁白的裙子上也留下了让人难以接受的泥渍,有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急性子,开始破口大骂,一些污秽的文字直抵我的耳膜,刺痛了我的脑仁儿。我觉得空气仿佛瞬间凝结了一般,心底好冷、好冷,温暖美丽的夕阳也解不开我心头的万丈坚冰,人与人之间竟如此冷漠。
凝望着那夕阳,我呆呆地立在那里好久,仿佛明白了它为何只敢露出了一半……
一阵轩然的骚动过后,又是死一般的沉寂。这时,又有一辆轿车驰来,速度也不慢,亦掀起了不小的风浪,正当我准备接受风雨的洗礼时,车减速了,车后的浪花逐渐减小,近了、近了,甚至要停在我们面前,车窗缓缓降下,开车的是个女司机,面带微笑,车中摆放的洋娃娃,也似在与我们招手。原来,那女孩颔首俯身向车里的阿姨深深地鞠了一躬,顿时我明白了一切。我看到阿姨笑了,会心地笑了,她那洁白的牙齿在红色的余晖下透露出圣洁的光芒。
几秒钟短暂的停留后,阿姨加速,驰向远方,直到那夕阳照氤氲下的车尾不见了踪迹,我才将目光收回。站台上的人们似乎才明白了什么,脸都红红的,也许是残阳照的吧……
公交车来了,人们没有争、没有抢,排队上车,一阵清风拂过,我只觉得身上暖意融融,心里的坚冰开始融化。余晖散尽,公交车到站,只是那光芒仍在,那美丽依旧,那白裙依然如初……
【江一点评】
德龙这篇《半抹残阳》采用电影慢镜头的写作方式,所以仔细读来,这篇文章写的故事并不复杂,无非是在公交站台等车的经历,事情其实也是很简单的,等车,等车,来了两辆小轿车,一个把污水溅在了人们身上,一个为了避免溅到人们身上水而故意减速,这是一对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人性善的一面,从而让人们不再抱怨和咒骂。但其中最不能忽略的是那个白衣女孩儿,她是天使的化身,甚至可以说第二辆车车主的减速似乎也是因为白衣女孩儿,“原来,那女孩颔首俯身向车里的阿姨深深地鞠了一躬,顿时我明白了一切。”可见多么聪明的女孩儿啊。德龙之所以写出这样的文章,最根本的在于他有一颗向美、寻美、爱美之心,在文章中,作者是一个介于美与不美之间的存在,表面上平静地观察这一切,实际上心中是翻腾的,这就是作者美好内心的表现,不愿意随波逐流,抱怨诅咒。这样的心思是这篇文章的起源,不仅是文章主旨情感的起源,而且是文章写法的起源,若非有一个美好的心灵,是不可能用如此细腻的方式展示出真实生活的。
待你黑发尽白
文/尹德龙
“嘭”,响亮的声音猛然腾起。房门被我狠狠地砸进了门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熟练地锁上房门。
愤愤的我在房间里踱着步,最后坐在窗前,掏出手机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翩翩飘落的余晖从穿过窗口打在我迷茫的脸上,虽然柔和,但对我来说,却显得格外扎眼。于是,我拉上些窗帘,任自己继续沉溺在虚拟世界中。
不知过了多久,直到我觉得双眼酸痛,便不得不放下手机。我站起身,去拉开窗帘。此刻,已是半夜了,一轮残月在天角无力地挂着,仔细看,这残月投下太般的目光。冷,心中冷,突然我双眼发黑,瘫坐在椅子上,而且肚子饿得难受。
我悄悄地打开房门,又悄悄地走了出来。巡视一圈,妈妈他们已经熟睡了。我看到餐厅桌子上的便条“儿子,锅里有饭,饿了就去吃吧,是我不好,错怪了你!”我嘴角上扬,露出胜利的微笑,我走进厨房,闻见熟悉的咖喱牛肉味拌饭。为了不被发现,我默默地端进我房间,开始狼吞虎咽。吃饱之后,我往床上一躺,便不知不觉,昏沉沉的睡着了。
强健的太阳拍打着我的脸,看了看表,我不情愿地起床,只见桌子上的盛饭的盘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碗余温尚存的粥。
走出门去,母亲正在沙发上端坐着等我。我凝视着她,心中瞬间有难以言说的难过。因为她,眼圈发黑,整个人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几岁,尤其是那我从不曾在她头上见到过的白发,格外扎眼。回过神来,我不由自主地坐到她身边。
“儿子……”母亲嘴唇微启。
“不,是我错了,妈。”我颤抖地抢先说道。
“以后我再也不说你了,昨天晚上我一直担心你,等着你吃饭。”妈妈关心地说。
“妈妈,对不起,我再也不了。”说着,我的泪水流了下来。
而母亲却笑了,头上白发也似乎灵动起来,露了喜悦的微笑。
母亲拍拍我的肩头,站起来走进厨房,开始洗刷那盘子,晨风吹进窗户,那抹白发又刺痛了我的神经,我赶忙走过去,接下了母亲手里的盘子。
窗外的太阳似乎不那么晒了,只觉身上暖意融融,不知怎的,我又看到了那便条,上面黑色的字迹让我的眼发痛,我拿起它走进房间,小心地放在我的枕下。
时间匆匆地流过,母亲的白发愈的多,而母亲脸上的笑容也愈发的多,母亲的白发是快乐的象征吧,一根根白发犹如一个个经历风雨却幸福的孩子,它们在岁月的洗礼长大,露出璀璨耀眼的笑容。
妈妈,等你黑发尽白,我愿伴你笑容常驻。
【江一点评】
作为孩子,有时有点自以为是,有时确实有点儿小叛逆。但面对这些,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是很关键的。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白如果亲子之间的冲突发生了,应该认识到一定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或者直接说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克制自己,不要让简单的问题与情绪结合在一起。因为一旦结合起来,问题将很难解决,即使解决了,也会很伤心。德龙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亲子之间的伤心事,“嘭”的一声,简简单单,用虚写的方式把母子之间的分歧和冲突表现出来,而后是自己的烦躁、埋怨、无助、冷静,半夜时分,发现桌上的字条,才发现妈妈为自己留了饭,清晨时分,发现桌上的盘子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碗热粥,才发现妈妈一直在关注着自己,并不曾睡觉。如“因为她,眼圈发黑,整个人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几岁,尤其是那我从不曾在她头上见到过的白发,格外扎眼。”这句话是本文情节与情感的中心与高潮,因为这句话,我们才得以明白妈妈的苦心,才得以看到妈妈前前后后沉重、踟蹰的身影,儿只知道自己的难过,其实母亲更难过。所以,孩子的成长史,或许就是一个理解母亲的过程。母亲在我们生命的最高处,她默默无闻,承受一切,等待我们成人、成才。最后,从艺术上来说,这篇文章一定要注意它情节中伏笔和照应,在这方面,德龙在文章中处理的很好,比如文中对盘子和字条的处理,很值得学习。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