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运家丨赵母的明察与赵王的“失明”

赵母的明察与赵王的“失明”

作者:唐运家

赵母何许人?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之母也。说赵括可能很多人感觉生僻,但说起一个成语:“纸上谈兵”,估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错,“纸上谈兵”的所有权非这位赵括莫属。标题里面的另一个人物赵王又是谁?他就是与赵括同时代的赵孝成王,赵国的第八代君王。也正是由于他的失察“失明”,用人不当,让四十五万赵国将士,在一场惨烈的战役中,全军覆没命丧黄泉。

一次战役为何阵亡了这么多将士?战斗的结局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触目惊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否避免惨剧的发生?是谁战役还没打响就预见到了胜负结局?要解开这个谜底,我们得先重温这段历史。

叙述战役经过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文中所涉及的另一个人物赵括的情况。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兵书。他曾经与赵奢谈论兵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无懈可击。赵奢难不倒他。但赵奢没有夸奖他。赵括之母不解缘由,问丈夫赵奢。赵奢说:“战争非常残酷,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却把它说得那么容易。将来赵国如果不用他为将则罢,如果一旦重用他为将,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们对赵括就知其大概了。

历史冷酷无情,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想发生的事,担心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附近)交战。赵国军队首战失利。久战沙场的老将廉颇根据战场的形势和作战经验,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不与秦军硬拼实力,以消耗秦军的锐气,等待时机,然后反攻。

双方军队在长平对峙僵持了几个月。而此时,赵孝成王则希望速战速决。他认为廉颇坚守营垒是胆怯畏战,三番五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但廉颇未听。秦国得知这一消息后,使用了反间计。他们派人到赵国四处放话,声称秦国人最忧虑的,就是老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孝成王听闻此言,果然上当,撤掉廉颇,改换赵括为将。大臣蔺相如当时身体衰弱卧病在床,闻讯后,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更不懂灵活应变,不适宜担任主将。但赵孝成王置若罔闻,还是任命赵括做了主将。

赵括即将起程之际,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赵王问道:“为什么这么说?”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那时他是大将,他亲自端着食物招待的客人有几十人,他结交的朋友更是多达几百人。大王及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他全部拿出来分给手下的军官和谋士。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过问家事了。现在赵括刚刚任命为将军,就面向东方接受朝见,军官们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给他的金钱丝帛,他全部拿到家里收藏起来。大王觉得他哪一点像他的父亲呢?父子志向相异,希望大王不要任命他做大将。”赵王说:“这件事您不要管了,我已经决定了。”看到赵王坚持己见,不愿收回成命,赵母借机说道:“大王一定要委任他做大将,那么假如他有不称职的罪责,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取代了廉颇,战争的胜负结局自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赵括到了军营后,立马把军中的号令和规定全部改变了,并撤换了军官。

秦国的主将白起听到消息后,派出了一支骑兵,假装被赵军打败而逃走,却乘机截断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包围起来,使彼此之间不能呼应。赵军士兵知道被围后,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围困四十多天后,赵军饥饿不堪。赵括亲自带领精锐部队与秦军展开搏斗,被秦军用弓箭射死。主将阵亡,赵国的军队被打得大败,数十万人缴械投降。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赵国从长平之战开始到结束,阵亡将士共计四十五万人。

长平惨败,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竞不诛也。”有趣的是,史籍对此事专门记载了一笔。赵王本来想泄愤株连赵氏家族,无奈赵母有言在先,最终没有追究,赵母及家族因此躲过了一劫。

这就是赵括领兵长平惨败的大致经过。

回顾这段惨烈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赵母在洞察儿子的问题上,是清醒的是明察的。如果按照她的识人之明和竭力劝阻去做,一场灾难就可能避免了。而身为一国之君的赵王,在洞察赵括的问题上,无疑是迷糊的是失明的。是他的固执己见和用人失误,葬送了四十多万将士鲜活的生命。

身为一个妇道人家的赵母,为何识人如此精准?为何能料事如神?从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知晓,赵母没有闭目塞听,而是仔细洞察儿子的言行举止。既听儿子之言,又察儿子之行。更为可贵的关键的一招,就是将儿子的行为举止与满腹韬略战功卓著的丈夫的言行举止两相对照。如此,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孰对孰错,就是非清楚泾渭分明了。

赵王的举止呢?就差远了。一是听信了敌国的离间之言,让蛊惑之语迷住了心窍,堵塞了心智,头晕智昏,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辩不出事情的真伪对错;二是刚愎自用,不采纳良臣箴言。蔺相如是赵国的鼎足重臣,足谋多智,洞察幽微,已经看出了赵括只会夸夸其谈,只会死搬硬套,不会临机应变。他明确指出了任用赵括不合适,但赵王还是坚持己见;三是主观武断。识人用人,只听其言,而不察其行,只看表面,而不深入本质,简单轻率;第四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采纳赵括之母的劝阻和肺腑之言。知子莫若父,察子莫若母。赵母已经把赵括洞察得入木三分了,分析得淋漓尽致了,也把凶险不测的后果忧虑倾吐出来了,但赵王不为所动,仍然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本来能够避免的惨剧,就这样无可奈何地发生了。呜呼,哀哉!

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悲剧一去不复返了,悔之亦晚矣。我们在叹息之余,能够做的,就是深刻汲取其中的教训,在选人用人担当重任时,多学学赵母,擦亮眼睛,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特别是兼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一言以蔽之,严格把关,仔细甄别,不让“赵括”之流借尸还魂死而复生,祸害贻误我们的事业。

如此,则幸矣!则善哉!

2021.9.5撰写完成

作者简介: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披阅故籍,偶有所感,欣然命笔,以自娱自乐。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用。阅者能获少许裨益,本人则倍觉欣慰,甘之若饴矣。

文/唐运家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披阅故籍,偶有所感,欣然命笔,以自娱自乐。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用。阅者能获少许裨益,本人则倍觉欣慰,甘之若饴矣。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