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九势》释读(二)——含家传笔法,有缘者悟之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1-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藏头何谓也?护尾何谓也?常常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另外,书法术语中有藏锋一词,藏锋和藏头是一个笔法,两个术语?还是代表两个不同笔法?

藏锋一词,出于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其中论述,“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其中又云,“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

我们知道,一支毛笔有笔头和笔杆,笔头上面的毛又统称为笔豪。笔豪的最前端,最尖处称之为笔锋亦或笔尖,因为它就像锥子的尖。《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由此可见,笔尖的最前端,就是末处,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笔头。由此可见,藏锋和藏头是一个术语,两个称谓而已。

写字之时,如果在笔起时,笔头运动方向与笔画方向相反运动,这样笔画的起始处,就没有笔锋划过的痕迹。这样的运笔动作或者形成的笔画,一般称之为藏锋。

实际上,藏锋是为了蓄力。上文我们说了,蓄力是一种静势,它是为了让发力更有力。因此说,起笔蓄力是为了笔画更有力。

一个笔画,有头有尾。毛笔发力,首先从人的意识开始,传达给肌肉,肌肉再传达给笔杆,笔杆再传达给笔头,直至锋末。那么,很显然,这是一个作用于,抑或说垂直作用于纸面的力。

有一个问题出现了,笔杆要与纸面作平行运动,但是,笔头要垂直用力。它与平行运动,是一对矛盾的关系。也就是说,平行运动,会化解你的垂直用力。说白了,就是笔杆在运动之时,你是向下用不了力的。

(1)古人用笔,尤其是古汉隶书,贵在推笔。

为什么呢?因为墨汁属于流体,根据“康达效应”,推笔之时,墨汁会因为康达效应,沿着笔豪产生一个弯曲的对于纸面的压力。这样就有效的解决了,平行运动时笔锋不对纸面产生力的难题。

为了加强康达效应的结果,也为了笔豪曲率尽量一致,古人推笔之时,节节加力。这种节节加力,就像封泥时需要用大拇指肚,一段一段按压,方可封实器皿。因此,古人云,用笔如印印泥。

我们看,当今碑学的用笔,也都是在积极的运用康达效应,使用推笔。

(2)自蔡邕以后,帖学发展。帖学发明了另一种方式,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锥画沙”。

锥画沙刻画起笔,在起笔时用力,使纸与笔产生作用力。根据家传法则,中锋用笔,当你放松身心之时,你会感受到笔豪中间,有一股力量,支撑笔豪,不让他弯曲。

当你感受到这股力量时,你就是得笔了。就像你练习气功,当你感受到两手之间,有一股斥力,不让你双手合隆,这时你就是得气了。

当你得笔时,用丹田发出的气力,你就会发现,笔豪不会弯曲,而是像一根支柱,向上发出反作用力。

藏锋是笔画,看不到起笔痕迹吗?不是,藏锋是行笔,看不到锋末,这就是锥画沙。也就是说,锥画沙的锥尖,永远都被埋在沙子下面。用笔也是如此,笔锋像锥尖,不会因行笔产生弯曲。这样,再细的笔画,也会饱满,有力量感。

家传口诀云:

放松身体似参禅

专注精神若抱元

入木三分何处觅

丹田发气铸中坚

世人常论提和按

按要齐毫劲纸端

最是提锋难运作

预提先按悟反弹

(3)藏锋需要按,需要用力,需要达到笔尖刺入纸面的效果。

刺入感之后,再往前行笔,自然需要借助反作用力,这就是提笔。古人云,行笔如走路。走路需要借助反作用力,行笔也是如此。一但行笔化解了按力,你要是再走,就是拖着笔走。因此,需要像走路一样,用下一个反作用力。

大多数笔画的末尾,都是需要反作用力的地方。啥意思,就是笔画末端,你是不能直接提起笔的。实际上,你也提不起来,这违反笔性和人的生理功能。就像跳高,你需要脚下先用力,然后你才能跳的起来。提笔也是如此,需要先按。故古人云: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行笔时需要按然后再行,提笔时也需要先按然后再提。行笔需要先按,称之为藏头;提笔需要先按,称之为护尾。

因此说,蔡邕《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这个问题,沈老怎么看。他写道:

“这几句话,是说写字的工具如何使用,才能很好发挥它的功能。字的形势是由笔毫行墨所形成的。因为字的形势不仅是形质一方面的要求,而且要表现出活泼泼的精神意态,方始合格,所以这里说到“藏头护尾”。就是说,这管笔用的时候必须采取逆势;若果平下顺拖,那就用不出力来。逆入逆收,才能把力留在纸上,字中就觉得有力,这样才能显现出活泼泼的精神来。……,这种笔的力是从哪里来的?只要看看卫夫人所说:“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就可以理解这个力就是写的人身上的力。怎样才能把身上的力通过这枝笔毫输送到纸上字中呢?这个关键,在于把的得法。前人使用这枝笔,毕生辛勤,积累了一套经验,就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并起,再加上肩头松开去运用笔毫,便能使全身气力发挥作用,笔手相忘,灵活一致,随意轻,无不适宜,全身气力自然贯注,字中自然有力了。”

沈老的说法,虽然有些笼统不具体,但也基本上讲清楚了重要性。但是,说到“藏头护尾”仅是“逆入逆收”,我是有保留意见的。

2-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我们先看沈老,怎么看这个问题:

“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两句话,乍一来,不甚可解;但你试思索一下,肌肤何以得丽,便易于明白。凡是活的肌肤,它才能有美的光泽;如果是死的,必然相反地呈现出枯槁的颜色。有力才能活泼,才能显示出生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沈老的上述论述,认为笔画是活的。而实际上,这样不好,一个笔画,一幅画,一但完成,说不好听的话,就是死的,不是活的。作品活的东西,是创作过程。

人们之所以认为他是活的,是因为他像活的。因此说,作品活的属性,是它的生动性,不是他的生命性,作品是没有生命的。如果混淆这一点,必然使后来者,对于书法的好坏,进入诡辩论和玄学的范畴。从而导致书法好坏,丧失了评判的标准。

美术的生动性,表现为像真的一样,像有生命一样,像是动了起来。

而字的生动性,并不像美术。字的生动性,是笔画的质感。笔画的质感,在于笔画的下笔用力,下笔如有神。这样,你写出的笔画,写出的字,就会有“肌肤之丽”。

什么是力?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说的很清楚。

“力谓骨体,子知之乎?”,“岂非谓趯[tì]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趯”为跳跃,而跳跃之前,需要先向下用力。

因此,“下笔用力”是接续“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的。也就是说,只有下笔有力,才可能使笔画有“肌肤之丽”,抑或说雄媚。

什么是肌肤之丽?很显然,这也是比喻,比喻墨迹就像我们的皮肤。美丽的皮肤,就像美玉一样温润饱满有光泽。为什么呀?因为皮肤有骨力支持,有肌力支撑,有血脉孕育,因此才能表现为皮肤的美丽。肌肤之丽,包括美女肌肤,也包括武士肌肤。当然,也有儿童和老人,不同的质感,具有不同的美。

而笔画之所以表现出肌肤之丽,原因就是下笔时的用力,一种恰到好处的把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