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老去,我们的心灵依旧光芒万丈

西塞罗早在《论老年》篇里就谈论过关于老年被认为不幸福有四个理由:第一是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第二是身体衰弱;第三是被剥夺了所有感官上的快乐;第四是年老下一步就是死亡。

老去的状态并不能被大多数人顺利接受,反倒成为了烦恼痛苦的根源。然而变老是自然规律,我们不可避免的,终将年迈的我们届时可以做些什么来面对衰老呢?拉姆在《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告诉我们不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它,然后调整好心态接受它。

“离经叛道”是《纽约时报》拉姆的评价。拉姆·达斯并非他的原名,原来叫理查德·阿尔伯特,他曾任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别辞退后游历印度,改名为现在的名字,意为“上帝的仆人”。

他60多岁依旧不服老,和20来岁的年轻人玩冲浪,跟年轻人搬砖比力气。直至有一天突然中风全身瘫痪,而这件事也是促成拉姆完成《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的重大转折点。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是拉姆在自己意外中风后,生活从自己60岁依旧能到处折腾到24小时需要依靠他人帮助的巨大转变写下的,中风后的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已老这一事实,然而他面对的感受并不愉快。

对此他通过剖析当今文化氛围观念、观察自我、调整心态接受现实等灵性方法来缓解自己对于年老恐惧,帮助他体面地、得体地接受和渡过接下来的生活,也希望可以分享给需要帮助的人。

文化塑造让你认为衰老是一种失败

当今文化塑造的观念似乎让我们觉得衰老是一种失败。多少人会因为地铁上小朋友的一句“阿姨”令人愣在原地,然后满腔怒火,只想立马回一句“叫谁阿姨呢!”为自己辩驳几句。我们在想尽办法不让别人猜出自己的真实年龄,认真护肤和健身,拼命地与不可逆转的老去趋势作抗争。

对待变老,更有甚者将老年人视作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是个灾难,铺天盖地而来的都是对老年人的恶意,例如贝蒂·弗里丹就在她的著作中说出“对年轻人而言,老年人变得贪得无厌,因为在许多方面,我们让年轻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样有失偏颇的观点。

这样的观念氛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面对衰老落荒而逃,伤心不已。甘地说过,只有直面恐惧,你才能见到上帝。与其逃避现实,不如正视它,学着做一个会老的人,那也很棒不是吗?

做一个旁观者,观察它

多少人为自己变老这一大限做着抗争,既不想向时光低头,又都为此痛苦不已。我们不妨学着换一个看待生老病死的角度,一个面对自己能发现的人生障碍却又不因之困扰终生的观点,对此拉姆将其称为内观。

内观也就是将自己视作一个旁观他人经历的灵魂,做自己生活的旁观者。我们无须舍弃自己的本性,我们可以既做生活的旁观者,又可以做自己人生的当事人。因为我们身上既有日渐衰老的身体,同时又有着永恒的精神。

当人们的内观越是清晰,越是能够认清真相事实,不容易被自己所臆想出来困难吓倒。我们只需做一个旁观者,不助推,也不阻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变老这一事实。

想一想其他人和自己一样经历同样的事情,接受它

变老可能带来各种疾病是很多人害怕老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当你老了,你的同龄人或许也有着同样的难处,想一想你同一座城市的人以及世上的其他人,他们也许和你一样的烦恼,一样行动不便、记忆退化呢。我们都不想遭受痛苦,衰老的痛苦你不是一个人在承受,我们未来也将接受年老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不过仔细一想,我们人为什么会恐惧身体老去?是不是想掩饰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呢?但是对于提到“死亡”恐怕任何人都会产生本能的害怕,人类的恐惧有时是具有群体性的,面对死亡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害怕。

而且接受事实也没那么恐怖,在这个接受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接受自己的灵魂,不是吗?如果你能从容地面对恐惧,而不是对这一感受退避三舍,相信你面对完恐惧之后的体验和感受也会不一样。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他通过思考自己身上的巨大变化来探索年老的价值,以否定“变老等于无用”这一悲观文化,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告诉大家老去并不可怕。

就像朗费罗说过的“尊重自己的身体,老年时的机会, 不亚于年轻时, 尽管外表不同, 当黄昏的薄暮缓缓退去,天空满是白天见不到的星辰。 ”

虽然我们的身体会老去,但是我们的心灵永远不会老。不必让过去成为羁绊,也无须恐惧老去,因为当那一刻来临时,你会发现它带着满兜的礼物在等着你,而你即便年老,也依旧光芒万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