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远,那么近|阿飞·早茶夜读649

649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这么远,那么近

文/ 阿飞

43岁,工程师/科技工作者

六月的主题书是《肉体与石头》,非常抱歉我并没买到这本书,网上看了些目录和文字的片段,然后就是读每期的文章,大概有个印象是讲城市类型用人的身体部位做了相应比喻。不知为何,这总让我联想到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死后,他的高大身躯变成了山脉,头发变成了树木,血液变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感觉非常对不住洞主,好像每次写洞主的主题书都会写跑题。)

有关城市类型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城市发展史的切入点,如果有时间,或许我会再去查一些资料,比如英国的精致田园式建筑环境是怎么形成的,北欧怎么就变成了孤立的性冷淡城市风格,拉德芳斯商务区的设计风格是城市新区互动性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吗,还有我在捷克和斯洛伐克都见到了熟悉的“社会主义筒子楼”,这可真是一脉相承了。说到“社会主义筒子楼”,又想起前一阵上了热搜的西安的黑底白字大招牌,顺着招牌说开去,城市艺术的审美差异大概又能写一大篇文章。

筒子楼

不过这些念头终究还是没能成文。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特别忙,整个六月的前半月,我几乎都在出差路上度过。现代交通改变了城市生活方式,时间、空间已被最大限度地延展,从绿皮车到高铁,尤其是08年之后,发展得太快了。二十多年前我离家去学校,一路要坐50多小时,之间还要在北京转车,个中痛苦及欢乐有机会可以好好讲讲,绿皮车的故事装满了青春的回忆,以至于有段时间我见到月台就难受,因为那意味着送行、分离。到现在,飞机、高铁可以让我们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远和近、聚散与离合都有了新的定义。

(不过等到真正交稿的时候,事情又变得魔幻起来,北京遭遇了第二波疫情。封城、断航,所有习以为常的事情一夜之间又有了变数,还得要时常保持“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万变”的心态啊)

绿皮车

城市类型再怎么变化,也绕不开外延和内在,各种软硬件技术尽力改造并提升着城市的外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做长期旅行的环游者,去探索和发现不同的文化。然而我也见过一些环游旅行者,多数到第二个月就崩溃(空虚,想家,疲惫,审美疲劳)想要回家了。

家,或者叫“自己的房间”,大概就是城市的内核。这个词来源于伍尔芙的同名小说。大概100年前,伍尔芙在这本书里开宗明义地告诉你,女人要写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房间和每年500英镑的收入,她相信女人必须要先有经济物质条件的稳定,才能拥有时间和空间。而何为自己的房间,最粗浅最直接的定义就是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房间可以上锁,锁上之后谁也不能进来,当然这个实体的“自己的房间”,更可以延伸成为心灵的空间、思考的空间、创作的空间。

伍尔夫

事实上,这个“自己的房间”不仅女人需要,男人也同样需要。我们单独前行,今天晚上就可以闲坐话题,我们学各种各样的书,不论主题多么琐细或广泛,我们环绕在各种文学、力学、考古学、植物学、人类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的周围;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拥有足够的钱去旅行,也可以无所事事去思考世界的过去或未来,在街头闲逛,让一串串思潮沉没在溪流深处;我们的关系是与世界真实的关系,是与天空、树木和其他真实本性的关系,而不只是男人与女人的世界。

如果心灵里同时有72种不同的时间在滴答作响,那会有多少各形各状的人,同时或异时驻居于人类的灵魂呢?我看你时那么远,看自己也不怎么近啊!

《这么远那么近》是一首歌,歌里一句词我一直很喜欢:“我由布鲁塞尔坐火车去阿姆斯特丹, 望着窗外,飞过几十个小镇, 几千里土地, 几千万个人, 我怀疑我的人生里面, 唯一可以与你相遇的机会, 已经错过咗”。——从阿姆斯特丹到布鲁塞尔我已坐火车走过两次,时光如梭, 光阴似箭, 时至今日,我的人生里面, 需要的已不是相遇了。

后记:

昨晚偶尔读到里尔克的一首小诗,突然意识到,死亡也变成一个幼时离我很远,现在离我很近的问题了。

总是一再地,虽然我们认识爱的风景,
认识教堂小墓场刻着它哀悼的名姓,
还有山谷尽头沉默可怕的峡谷;
我们总是一再地
两个人走出去,走到古老的树下,
我们总是一再地
仰对着天空,卧在花丛里。
——里尔克《总是一再地......》

中式的墓地,背山面水,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英式的墓地,就在庭院里,街心中,与人为邻,一头连着过去,一头看着现实。

当死变成了生的另一个起点,时间就消失了。

Balliol College小教堂边上的墓地,记着一个20多岁学者的一生

牛津街边的墓园——死生无界,天道有常

今晚二条

庚子年闰四月,画了15位读书人书房

还在继续画书房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看见“看不见”| “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当城市已经是你家,你得……| 所有的东西,原地刷成了静物| 给城市分类,他很有想象力| 千城一面:最经济的享乐| 道在屎溺垃圾中| 十八年前,几个中学生采访了一位老北京小吃传人| 如此包装,包装如此| 湮没在城市里的女人| 大卫是肉体,还是石头?| 伊通河畔的芝麻花| 真实一幕及城市幻想曲| 北京,你的北京在哪里?| 罗马:石头筑成的永恒之城| 地上单车,地下轨道| “每个黄昏经过一座广场”| 石头即建筑之肉| 城市:身体功能的富余之物| 或许不朽的石头与终将消亡的肉体| 里斯本:爷当年也阔过| 舒适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