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一幕及城市幻想曲|坤濮·早茶夜读639

639|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真实一幕及城市幻想曲

文/ 坤濮

47岁,曾做杂志编辑

下午五点,门铃响了,“天猫超市一小时送”给我送来了晚上要用的叶生菜和鳄梨,小孩子明天早餐抹面包用的巧克力花生酱,还有大人们要的悠诗诗瓶装速溶咖啡粉。这些商品在家附近的超市没有货,离家四公里外的大型超市有。而四川丑柑、海口妃子笑荔枝,也提供了更优惠的价格。——依靠互联网和配送体系,个人的感知触角扩大,能及时获得离开信息时代不太可能享受到的距离相对遥远的大型超市里的丰富商品。从那里出发的送货骑手们,通常会带上好几家的订货,然后骑行川流在街道上,就像城市血管里一个个运输养分的红细胞。

动手准备晚餐,我想起《看不见的城市》书里提到的说法,有一种“让欲望决定自己形态的城市”,——如今这种互联网一小时购物到货的日常,可以算是为满足人们更舒适生活的欲求而塑造的城市生活新形态吗?当然是,不过也许,这个过程更应该被描述为“是技术发现了需求,改变了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发表于1972年,卡尔维诺用富含哲理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不过,我翻遍书中所有50个想象中城市的描述,并没有找到类似于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城市景象:移动互联、手机支付、实时异地视频通话、无人驾驶、大数据预知用户需求。

在1977年,苹果公司才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1988年互联网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互联网的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用户。马云在1999年创办了阿里巴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业的革命。而正在酝酿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卡尔维诺在50年前写下“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而如今,从技术进步再次改变城市的意义上,有理由再为城市写一首信息文明时代的礼赞诗。

我同意薛涌(学者、耶鲁大学历史博士)为《城市的胜利》一书作序的这段话:“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而且还能刺激创新。高密度都市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进步的引擎”。

《肉体与石头》一书中说,“现代都市,个人主义在发展,而个人在城市里则逐渐沉默了”,作者认为,现代都市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但我认为其并不必然导致“人们的感觉和感受能力越来越弱”。也许还可以反过来说,虽然个人的肉体在城市中逐渐沉默了(不需要亲力亲为去半公里外的超市一趟采购),但个人主义却在发展(能定制到四公里外大型超市的更合用的货品);用于吃喝拉撒满足本能的时间少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在情感、哲学、审美和创造上。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移动互联提供的送货上门,使得你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去超市采购的时间,用来真正去跑步锻炼身体、去读书和创作。

当前的城市如此发达,城市客观上让人类变幸福和“懒惰”(劳作将只是为了锻炼肉体,大脑可以占用的能量将更多)了。但你也得承认,技术比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更能创造城市。

在2017年我听到过一个非常大胆的对于未来城市的想象。高晓松在YY未来世界演讲中描述说,当你需要出行的时候,只须召唤一个自动行驶的无人智能汽车。当车辆到来的时候,能识别出你,自动播放你喜欢的音乐。当你需要换乘的时候,飞行器自动飞来接走你和所在的轿车车厢,留下能自动开走的底盘,而飞行器带着你的车厢去下一站你要去的地方。在其它场合,人工智能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菜,喜欢读什么书,你会看到你所有喜欢的东西,原来你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思考做决定,如今AI人工智能比你还懂你。你打开一袋食物,吃到的口味是你定制的远在巴黎一家米其林餐厅的味道。你可以花在哲学、审美上思考的时间更多。人类将可以活满150岁,关于你的所有信息和关系网存储在一个数据包,即使没有肉体了,数据包仍然可以演算、AI知道你的喜怒哀乐、你会怎么回答每个问题,数据包继续作为你永生了。

1972年卡尔维诺写道“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些担心,今天仍然有人在谈,不过城市已经在信息文明时代又进步了一大步。

作为文学大师,卡尔维诺的含有哲理性的文字是不朽的,比如这句,“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在于他对你提出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或者在于他能提出迫使你回答的问题”。 ——在这里也可以延伸开去:你的见识决定你对城市的期待,你问城市的问题,取决于你自身。

今晚二条

土城:我为新发地写过三首诗

(点击查看)

过新发地,就要到北京了,就要出北京了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看见“看不见”| “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当城市已经是你家,你得……| 所有的东西,原地刷成了静物| 给城市分类,他很有想象力| 千城一面:最经济的享乐| 道在屎溺垃圾中| 十八年前,几个中学生采访了一位老北京小吃传人| 如此包装,包装如此| 湮没在城市里的女人| 大卫是肉体,还是石头?| 伊通河畔的芝麻花|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