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212):飞龙在天——说“龍”(下)

细说汉字

(212)

飞龙在天——说“龍”(下)

朱英贵

(紧接《细说汉字(211):飞龙在天——说“龍”(中)》)

   五、“龙”(龍)字的构字理据是由天空的闪电幻化而来的神异动物的幻象

龙是象形字,象闪电之形并伴以雷声。“龙”的形体像什么?像雷电闪烁之形。“龙”为什么称之为lóng?因为“龙”与“隆”是同音字。电光闪闪,闪电定其形;雷声隆隆,滚雷定其音,这就是“龙”字的字形与字音的来源。至于它的字义,则完全是由远古先民的神秘联想所决定。所以“龙”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动物,而是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幻象生灵。

再回归到前文谈到的判识“龙”(龍)为何物的几条基本原则:到哪里寻龙?答曰:飞龙在天;闪电在天,其形如龙。龙的姿态如何?答曰:龙舞龙翔;电闪光射,其姿如龙。龙的职责是什么?答曰:神龙治水;雷电交加,其势如龙。龙的功绩何在?答曰:龙兴天下;雷电惊蛰,其功如龙。《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就是在没有雷电天文知识的古代人们对“龙”的幻象认识。

许慎《说文解字》对“龙”字的解释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其一是“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这些对“龙”的状貌的描述,也只有闪电的形状才符合这些特征。

其二是“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中原地域来看,因为春分过后才会有雷雨天气,故言“春分而登天”;过了秋分就很难再看到闪电了,故言“秋分而潜渊”,这不正是准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古人所见的“龙”就是天上的闪电吗?

另外,打雷时轰隆隆的声音和“龙”字的发音又相同,这也印证了“龙”就是指由闪电幻化出来的“神异动物”。

龙乃神物,闪电为其形;龙者隆也,滚雷为其声。请看下图的甲骨文“电”字与“雷”字,不难看出各自都有“龙”的身影。

在上图的“电”字与“雷”字中都可以看出对闪电白描的痕迹,只是“雷”字在“电”字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雷声、雨滴或者滚动意义的符号而已,两个字的形体都含有一个简笔的龙形。

让我们再来看“龙”字的字形演变历程:

甲骨文的“龙”字,是在一个大口曲身的动物头上在加一个符号。有人说这个符号类似于表示刑具的“辛”字,也有人说这个符号表示“龙”头上长着锋利的角。因为“龙”字的构形只是对闪电放射电光的一种幻象描摹,我情愿相信后一种说法,“龙”就是人们意念中的天空中一只大口、屈身、巨角的“神异动物”的幻象。

金文字形承继甲骨文字形,没有多少变化,只是将龙头上边的符号演变为类似“辛”字的样子,这难免让一些人在解读时因想入非非而不得要领。

小篆的字形干脆将金文字形龙头上边的符号直接写成“辛”,将龙口龙须等讹变为类似“月”字的“肉”,然后将龙首与龙身分离开来,并在身上加“匕”加“彡”,表示“龙”有利爪、背上长鳍。

现代楷书正体字的“龍”字误将篆文的“辛”写成“立”,又将下边的“肉”写成“月”。而简化汉字则又省去正体楷书的“立”和“月”,并依据草书字形的态势将右边的构件楷化成“龙”。

龙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天庭瑞兽的角色,据《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中国的龙不是西方所认为的恐龙或者邪恶之龙,它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龙的观念。在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和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六、“龙”(龍)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借助前文所述的“龙”字的构字理据可知,“龙”就是古代先民意念中的具有兴风作雨之神力的祥瑞动物,它的构字基础取材于雷霆闪电的物象。虽然人们在现实中未曾见过,但是就像人们一提到“鬼”、“神”、“妖”、“魔”即知其为何物一样,人们只要一提到“龙”,便无需指证,它的基本义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客观存在了,它就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身长,形如蛇,有鳞爪,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下面是古籍文献中的有关“龙”字基本义的一些用例:

(1)“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周易·乾卦》)

(2)“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

(3)“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4)“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龙”字在使用中意义有所泛化,于是本不属于中国龙的一些动物也可以冠以龙的称谓了,例如:鼍龙、恐龙、壁龙、鱼龙、剑龙、翼龙等。乃至于一些类似龙的器物也可以冠以龙的成为了,例如:龙旗、龙幡、龙门、龙车、龙灯、龙套、水龙头等。

“龙”字还可以喻指人君,例如:

(1)“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吕氏春秋·介立》)高诱注:“龙,君也,以喻文公。”

(2)“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汉·王充《论衡·纪妖》)

(3)“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唐·杜甫《哀王孙》诗)仇兆鳌注:“豺狼指禄山,龙指玄宗。”

“龙”字还可以喻才俊之士,例如: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3)“淑有八子:俭、鲲、靖、焘、汪、爽、肃、敷。淑居西豪里,县令苑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遂署其里为高阳里。时人号曰八龙。”(刘孝标注引张璠《汉纪》)

(4)“丞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

“龙”字还可以用于其他各种指代性称谓,例如:

(1)借指饰以龙形之物:“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薛逢《观竞渡》诗)此指龙舟。

(2)旧时堪舆家称山脉的走势为龙:“埋剑人空传,凿山龙已去。”(唐·刘禹锡《虎丘寺路宴》诗)

(3)指山脉:“又辨三龙大势,北龙夹河之北,南龙抱江之南,中龙中界之特短。”(清·钱谦益《徐霞客传》)

(4)俗称龙卷风。为一种猛烈的旋风,中心气压很低。经过水面时,把水吸到空中,形成一条白色水柱,俗又称白龙。行经陆地时,可拔树倒屋,并将尘土吸入空中,形成黑色柱状物,俗又称为黑龙。例如:“龙下便雨,主晴。凡见黑龙下,主无雨。纵有亦不多。白龙下,雨必多。”(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一)

(5)上古书体的一种:“然十书之外,乃有龟蛇鳞虎云龙虫鸟之书。”(唐·张怀瓘《书断》中)

(6)指称高大的马,骏马:“天子乘龙,载大旆。”(《仪礼·觐礼》)郑玄注:“马八尺以上为龙。”

(7)龙泉宝剑的省称。亦泛指精良的剑:“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唐·施肩吾《赠边将》诗)

(8)又作水草名,在《诗经》中指荭草:“山有乔松,隰有游龙。”(《诗·郑风·山有扶苏》)毛传:“龙,红草也。”

(9)指称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称苍龙,省称作龙:“龙见而雩。”(《左传·桓公五年》)孔颖达疏:“天官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

(10)星名。指岁星,太岁:“蛇乘龙。”(《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杜预注:“龙,岁星。”

(11)古代炼丹术士称水或汞为龙:“龙,水者也,精也,血也。”(宋·苏轼《龙虎铅汞论》)

(12)传说中的远古官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杜预注:“大皞,伏牺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

(13)十二生肖之一,与地支“辰”相配。

其他还有用作姓氏或地名的“龙”,这里就不赘述了。

根据上面对“龙”(龍)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龙”(龍)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七、含有“龙”(龍)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龙”字文的相关成语很多,有些是用“龙”字本义但隐含比喻意义的,有些则是直接用于比喻的,下面分别举一些例子。

其一,用“龙”字本义但隐含比喻意义的,例如:

藏龙卧虎——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又作“藏虎卧龙”。源自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飞龙在天——比喻帝王在位。语见《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

风虎云龙——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源自《周易·乾》:“云从龙,风从虎。”

云龙风虎——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的事物相感应。源自《周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凤毛龙甲——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语见明·袁中道《石浦先生传》:“旧有传奇二种,置于笥中,为鼠子嚼坏,凤毛龙甲,竟不存于世。”

龟龙鳞凤——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语见《汉书·翟方进传》:“太皇太后临政,有龟龙鳞凤之应。”

虎踞龙蟠——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语见北周·庚信《哀江南赋》:“昔之虎据龙蟠,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悴。”

龙蟠虎踞——象龙盘着,象虎蹲着。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源自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源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龙马精神——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语见唐·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鹤姿。”

龙潭虎穴——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又作“龙潭虎窟”语见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三折:“不甫,能撞开了天关地户,跳出这龙潭虎窟。”

龙腾虎跃——象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语见唐·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乎天者也。”

龙吟虎啸——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源自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源自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群龙无首——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语见《易·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语见清·吴趼人《痛史》第五回:“城外元兵虽多,却被张世杰一马在前,宗仁、宗义在后,如生龙活虎一般,杀入阵去。”

屠龙之技——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源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土龙刍狗——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语见《三国志·蜀书·杜微传》:“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源自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鱼龙百变——像鱼龙那样变化多端。语见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譬其毫翰,则风雨争飞;论其文采,则鱼龙百变。”

鱼龙变化——指鱼变化为龙。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语见宋·刘克庄《水龙吟》词:“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

鱼龙混杂——比喻不同品类的事物或人混在一起。语见唐·张志和《和渔夫词》十三:“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鱼跃龙门——比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源自语出《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唐·元弼有《鱼跃龙门赋》。

鱼质龙文——鱼的实质,龙的外表。谓虚有其表。

云龙井蛙——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源自清·周鲁辑《类书纂要》:“云龙喻贵,井蛙喻贱。”

游云惊龙——形容书法精妙。源自《晋书·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其二,直接用于比喻的,例如: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源自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源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流水游龙——比喻川流不息的车马。源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虎步龙行——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又作“龙行虎步”。语见《宋书·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语见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老迈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九回:“当日来时是何等样精力强壮,那知如今老迈龙钟,如同一场春梦。”

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源自汉·张衡《东京赋》:“我世祖龙飞白水,凤翔参墟。”语见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源自《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

祖龙之虐——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祖龙,指秦始皇。语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痴》:“异史氏曰‘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生魔女之妖,书之魔也。事近怪诞,治之未为不可;而祖龙之虐,不已惨乎!其存心之私,更宜得怨毒之报也。’”

相关链接:

  细说汉字(209):虹销雨霁——说“虹”

细说汉字(210):飞龙在天——说“龍”(上)

  细说汉字(211):飞龙在天——说“龍”(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