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已久的明珠——何仙观
2016年8月的最后一天,我们夫妻参加了祁阳清风户外的何仙观之旅。早上7点半,三台中巴准时从县城管局旁出发,向富家桥的何仙观进发。车行至伊塘镇路段时,左拐开进了茶花村的彩米种植基地。远远看到,一架长长的渡槽,如一条黑龙,飞腾在田野上,尤为壮观,这是我目前所见的最大渡槽,车就停在渡槽旁边的空地上,我们爬上了渡槽,在湍急的渠水上前行,真是有点眼花,笔直的渡槽间,用横梁串连,看上去象一幅横亘着的天梯,但只要放眼两边,迷人的田园景色就会扑入眼帘:宽阔平整的田野里,种值着不同颜色的稻谷,在主人的巧手下,呈现出不同的图案和四个巨大的字幅:伊人茶语,感受到了真正的田园诗意哦。
接着,我们乘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此游目的地——何仙观的周家大院。周家大院前面是一片十分开阔地停车场,三面环山,体现古代建筑的“风水”思想。大院外墙大门上方拉起一条红色黄字的横幅: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最美乡愁,右边立有一干岩头村古民居群碑,书有对联:漳岩翰林多顶子,明末清初留古绩。概括了周家大院的历史风云。踏入院内,在三道正厅上方,分别悬挂着烫金横匾“子岩府”、“廉溪家风”、“祖德流芳”、正厅两边由六个院落组成,其布局井然有序,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从整体上看,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浑然一体,既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和谐勾连。
大院始建于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6年),建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这些古建筑群,时代跨度大,包括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院平面呈北斗形状分布,规模庞大,是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是汉族民间古建筑的杰作,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较好的开发前景。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后裔于明中期迁移至此生息繁衍,历26代近600年,故名周家大院,周敦颐后裔人才辈出:
周崇傅,号子岩,有文武才。同治元年举京兆乡试,观政兵部,七年成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编修。光绪元年改官中书,随左宗棠进军天山南北,收复新疆。光绪八年以后,又随左宗棠到江浙整饬盐纲,不久,请辞回乡,主讲苹州书院。后官至新疆理镇迪道兼按察使。
周希圣,号元汀,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令。爱民如子,被誉为“青天”。后经官场沉浮,几起几落,始终潜心著作,主要有《退思堂集》、《怀柳赋》、《寻芝赋》、《湘南志》、《森阁诗稿》等传世后人。
鲁迅是周敦颐31代孙,周恩来是32代孙,与何仙观周姓同是周敦颐次子周焘之后裔。
这可以从何仙观周姓的《周氏宗谱》中得到考证。
子岩府是周家大院的代表作,大多数群友只在子岩府转转,而我个人还去了附近的红门楼、黑门楼、四大家院等其他古建筑群游览,与子岩府相比,这些建筑,风格相似、但相对破败、有些建筑正在抢修之中。我认为,越是破败,越显悠久,弥足珍贵。
游完周家大院,我们来到了何仙观紫薇花基地,欣赏紫薇花须跨过一个精巧的拱桥。但现在来的不是时候,层层梯田里的紫薇花大多凋零结籽,那种繁花竞相争妍的热闹景象不复存在,好在还有一些花,似乎不忍拂了游客的美意,正在努力地、勉强的开放着,以博得游客的欢心,感到欣慰的是在这里我们能欣赏到距今1273年的罗汉松。
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真是家喻户晓,其中的唯一女神仙何仙姑,据说就诞生于此,相传何仙姑按照吕洞宾的指点,住进了虎形山,在山下的一个石洞——红玉洞里进行修炼,后因降服红玉洞前的贤水河中鲤鱼精,而名冠天下。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深深地印在了我少年的记忆里,对于人间仙境的何仙观,我心里有了一种热切的向往,今天,终于可以了却了我的我的思念,又浪漫着我的情怀。
中餐是在何仙观的博罗岩酒家吃的,也许这洞中餐厅就是传说中何仙姑修道成仙的红玉洞么?宽敞舒适,冬暖夏凉。不然,这洞里还供奉着何仙姑的神像呢?在这里吃中餐,有一种与神仙约会的浪漫情思,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旷达情怀;跳进贤水河戏水,更有一种偶遇鲤鱼精的渴望,来一下八仙过海的壮举。
下午1点半,我们启程回家,顺道又与美丽的永州植物园又亲密地接触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