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北京:有些消失了,有些万年坚挺 | 凤梨·早茶夜读218
218丨再会,老北京
凤梨金句
那我们回头看,
我们曾经知道那个北京,
也就有故乡感。
上海译文
2013年04月
故乡北京:有些消失了,有些万年坚挺
文/ 凤梨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今晚的说书人凤梨。
本周的主题叫做故乡,故乡往往要对应离乡,其实意味着你出走之后,再回头看你曾经的那个家乡,才是所谓故乡。从出生到死亡,久居其中的,恐怕也就无所谓故乡了。
更“糟糕”的是,我也同大多数北京人一样,并不算是一个所谓老北京人。根不红苗不正,又没有离乡背井,故乡又从何说起呢?
其实我们这种人,也是可以有故乡感的。
北京这座城市是不断变化的,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十年之后和十年之前的那个北京,可能就面目全非了。特别是我成长的这个八十年代末到两千年初的这个北京,真的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被倾覆的那些,不留丝毫痕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出生之时的那个北京的离乡者,时间的离乡者。那我们回头看,我们曾经知道那个北京,也就有故乡感。
啰嗦了半天,那今天到底要介绍的是一本什么书呢?是“译文纪实”系列里面的一本书叫做《再会,老北京》,前几年是一本热门书。他的副标题叫做《一座转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
它的作者是个美国人,叫做迈克尔·麦尔,他在这个书里面,也是他在北京生活的时候,人们都叫他梅老师。
那为什么叫他梅老师呢?待会我再说,我们先说这个标题和封面。
一看标题《再会,老北京》,再看他这个封面,是一个我们在街上最经常看到的那个蓝色铁板围挡,围挡后面是一片胡同废墟和长臂吊车,再远处是一片新建起来的高楼,围挡的前面是一个老北京胡同游的三轮车。
看这样的一个封面和这样一个题目,多半就能明白他要写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在我们眼前正在消失的那个北京胡同风景,写曾经存在过的一段胡同生活。
但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不止于此,或者其实说不在于此。麦尔固然是在关注老北京的消失,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不断被重复的话题,从梁思成以后,尤其是近几年,大家会为老北京的消失感到可惜。但是迈克尔·麦尔的这个观察里面,记录北京的变化是他的一个线索。你会发现,在这样的一个老区被夷为平地,被不断拆除,不断缩减的,这样的观察之外,更丰富、更有意思的是他用外来者的眼光对于北京胡同生活,大爷大妈、收破烂儿的、小学生们、他们的老师们,他们这些人的生活的一个勾勒,特别生动有趣。我们久居其间,习以为常的那些生活的狡黠,政令的粗暴,那些视若无睹的“皇帝的新装”,我觉得可能比封面关注的这个北京拆迁,还更加让人觉得有妙趣横生。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他在写作结构上有他的用心,什么用心呢?他把整部书分成了两个坐标,一个坐标是空间轴,就是他在北京的这段生活的记述,他和周围这些人的一些交往、见闻。另一个坐标轴是一个时间轴,这个时间轴是北京拆迁的历史,从燕都一路写到民国首都的现代化之路,写到毛泽东时代的北京工业浪潮。在这样的历史大潮里面,北京是怎样变化的。
有了细碎的生活记录以及宏大的历史眼光,麦尔笔下老北京的消失就不只是带有一丝伤感,而是把它放到一个更宏大的历史里面来看,这个时期的北京的拆迁的潮流就是这样一个大的北京变化的历史里面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让我们感到非常惋惜的,非常可惜的,这些生活的细碎的消失,那也在麦尔的笔下也就变得丰富和复杂,比如说对于这个胡同区的拆迁,很多老人的态度和年轻人的态度就很不同,游客与学者们偶尔的叹息与大杂院儿里希望改善居住条件的人们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同样是城市规划,到底要不要保存或如何保存这些土掉渣的旧城景观,在西方学者的笔下也有不同的观点。麦尔在这里都有一些介绍,所以这本书的精彩处可能恰恰不是他封面所隐喻的冲突,而是冲突背后的尘世百态、一地鸡毛。
当然还有一点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就是作者在北京这段生活的时候,挂职在一个大栅栏附近的小学里面。于是在特别典型的这样的一个中国的小学里面,他就有了许多关于中国教育的见闻,关于小学生们的,关于老师们的,关于学校管理与教学的,比如有个挺有意思的细节,是上级要求老师们写一个师德报告来谈论师德问题,结果全校老师都照着一位老师的样板提交上去,全都是写的一样的,但是后来这份师德报告也就没有什么动静了,其实也就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上级领导们大约也是要应付他们的上级领导检查。至于师德是怎么回事,怎么算师德有问题,到底有没有师德问题,反倒是最不重要的。
合上书,这趟故乡之旅让人感概万千:那些正在消失的历史、建筑与生活是如此柔软和脆弱,而当时存在、现在存在、未来恐怕还依然存在的那些愚蠢而顽固的体制与做派又是如此坚挺,张牙舞爪,生机勃勃。哈哈哈,不知不觉,居然真的有了鲁迅小说的归乡体验。
面对故乡,在逃离前,与其怀旧,不如战斗!
好,今天的早茶夜读就到这里,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好书不期而遇,我们下周再见。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孔乙己
下期主题
回乡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 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