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潮筝:一声'吴同志"一一纪念吴藏石先生诞辰100周年(作者:蔡声桐)

吴藏石先生是我毕生最敬重的师长之一,由于他和我祖父蔡戊子是忘年之交,我又和他儿子一一无咎是同龄学友,因此我一直以来把他当为父辈,称他吴伯。

吴伯生就一付南人北相,络腮胡子,丹凤眼,富有磁性的低音嗓门,威武之中带有几分儒雅。独到的学识折射出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亲和力,所到之处人们无不尊称他"吴同志"。

吴伯早年外出求学。解放前夕,正是青春勃发时期的他接受革命思想,演过进步话剧,参加歌咏活动,在敌后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和抗日思想。解放后,或基于对于家乡的眷恋,或对艺术的痴迷和追求,他毅然放弃了出国经商的优越条件,走上艺术道路。以新文化工作者身份先后在潮汕文工团、粤东剧改会、潮安文化馆从事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活动的组织辅导工作。多年来组织潮州音乐团三次晋京参加全国音乐周,赴广州、武汉参加潮州音乐演奏活动,使潮州音乐首次在全国打响;带领一帮人发掘、整理传统艺术;带领业余美术、音乐工作者深入生活,创造出一批优秀音乐、美术作品。他的付出深受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

然而,每个人不是都享有完美人生,也不是每颗心灵都能获得永恒的宁静。就在1965年,一场"小四清"的政治风暴把吴伯推向绝境的边缘。上级机关的决定,工作单位的一纸便笺,居然把吴伯遣送原籍(彩塘水美村)劳动监改。从此他过上了失去自由的日子,有子不能待,有親不能顾,有病不能治。日间随农民拼命干农活,夜间在不足十平方米的蜗居面壁而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早日脱帽,能与无辜的儿女们会聚,过着正常人的生活,能再献身他所钟爱的艺术事业。只因有这份信念,五年、十年、十五年,就这样,他黙黙忍受着内心的痛苦,渡过这漫长的岁月。

1978年,随着社会政治气候的改变,安定、团结成为社会政治主流。各地、各级纷纷对以往的寃、假、错案开始平反、落实。潮安文化局也组织了专案小组逐一对下属单位个人案件进行调查。吴伯的冤案顺利得到解决落实。是年八月一天,专案组派邱,郑二君,由我带路到彩塘水美村与吴伯见面,宣布平反落实政策及通知相关事宜。到了吴伯住处,进门只见昏暗的光线下,吴伯呆呆地坐在床沿上,陪着病重在床的老伴。我向他道明来意,只见他顿时站立起来,这突如其来的喜讯刺激他身上的每一条神经,迎着邱、郑二位伸出颤抖的双手扑了过来。邱、郑急忙扶着吴伯,叫了声:"吴同志"。此刻时间似乎骤时凝固了,好像演戏的高潮,音乐嘎然而止。这一声久违了十五年的称谓让吴伯眼泪夺眶而出,揪心的哭泣声中仿佛诉说着多年来心中的委屈和不平;诉说着多年来备受推残折磨的痛苦和凄楚⋯⋯。

1979年,就在吴伯生命走到尽头的10个月前,他重归文化馆复职。那时间,潮州民间音乐团开始恢复正常活动。每逢乐团排练,吴伯总是迈着踉跄的步履,带着琵琶、本子和笔提早到位。二次中风留下的后遗症,使他口齿不清,思维迟钝,脚手不灵,再也不能象十五年前那样在排练场中记录、讲解、演奏,他下意识地拿起笔,抱起琵琶但再也舞弄不下了。

排练结束,人们纷纷离开,吴伯却久久地不愿离去,他呆滞的眼神中充满无奈和几分期待,期待着艺术青春的重新到来…...

琵琶:吴藏石  古筝:吴藏石夫人

吴藏石简介:

吴藏石 (1914~1979) 又名吴膺汉。潮筝、潮筝琵琶名家

潮州市彩塘镇水美村人。早年曾在浙江省国立杭州艺专修美术、国乐。解放后先后在潮安县二中、潮汕文工团、粤东区文化馆、粤东剧改会,怡梨潮剧团、潮州市文化馆、潮安县文化馆等单位从事美术音乐工作。幼年时期,在彩塘师从洪沛臣的高足黄稚威学习琵琶演奏,深得真传。

后来,在外求学期间又渗透了一些北派琵琶弹奏法加以融汇贯通,自成一格。他既能演奏技巧较高的琵琶独奏曲,又能演奏富有潮乐韵味的潮州筝曲。五十年代初,他参予发起组建潮州市民间音乐团并担任该团主要领导。在此期间,不但带头发掘、整理传统潮乐,还组织乐团艺术骨干积极从事潮州音乐现代生活题材的创作活动。如1959年在他带领下集体创作的大锣鼓《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曲,既继承了潮乐传统,又大胆出新,收到一定效果。

他尤重视青少年乐手的培训工作,积极为潮乐的发展培养新生力量,是潮州市民间音乐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