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中求多样——杜应强《牧春图》析理
作者:吴国亭
厨师和美食家都晓得,大凡清蒸的菜肴都是新鲜的食品,不放佐料原味鲜美,假如不新鲜,便改为红烧或油炸,里面放进调料,加上味精,去“提鲜”,原味掩盖了,再不成,干脆杂七杂八的剩菜倒在一起,搞成杂烩。赏《牧春图》,我如同吃到清蒸菜肴一样。不是吗?画里除了起“葱花儿”作用的牧童和水牛之外,全是一色的梢枯枝拗的老树,没有别的花样,可谓单一矣。
单一必单调,很难出现好效果,惟其难画,许多画家不敢也不愿干这吃力不讨好的营生,于是画兰草必配石块,画芭蕉必搭墨竹,画山水必有草木,画老农必跟小孙女……如同菜里加上味精和佐料。理论家为此找出许多理由为之解释,曰:“综合美”。把不同的东西组织在一个整体里,相互之间对比、映衬,相辅相成,难解难分,造成多样而统一的趣味,人们视觉上便感到好看,耐看。而这《牧春图》并没有其他素材与之映衬对比,基本仅靠老树自身变化求取“综合美”,不是很象不加佐料的清蒸吗?
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把老树分为树根、树干、树枝和树梢四个部分来分析。
先说主干。主干为树的身躯,作画时勾皴结合,干湿浓淡交施互用,用山石法表现其起伏绉折,遒劲老辣,份量沉重,质感量感颇为理想。
粗枝部分,是树干的延伸,画法与主干相同,只是笔墨简约一些,所作转折向背,浓淡间错,把树木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作了较好的交代。
细梢,是这画的主要部分,画得特别精彩,墨色较浓,千缕万条不厌其烦地画出,挺拔刚健,下笔成形,不概念,富有表现力。似乎连老树的品种,植物学家也能辨识出来。它们彼此纵横交错,前后相搭,层次分明,网似的洒满天空,使全篇布局饱满,气势充盈。
地面上盘根错节,固然是如实刻划老树特征,同时也是构筑画面所需;把下方堵住,各株之间取得联系,不致分散孤立。
再看枝干四周的空隙,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把平面分割得很有节奏。还有枝背的天空,墨色淡烘,与一些枝干混融,造成浑厚感,产生空气感,也是不可忽视的幽微之处。
还有,更不宜疏忽枝头上那些点点石绿的叶芽,它的作用不仅使画面增加色彩感,令人悦目,更重要的作用是点明早春季节,扣住画题旨趣。
牧春图,从古迄今不知有多少画家表现过,有的倾情于牧童稚趣的刻划,有的着意于春天气息的捕捉,有的偏重于景色的描写,而这幅《牧春图》却侧重于古树新芽的反映。相同的题材,画家着眼点不同,大家都在艺林里寻觅着自己的栖枝。单一的画材,由于各个部分的组织形态不同,与之相应的笔墨也就两样,综合起来,自身产生的对比映衬的美,却也另有一番情致。
1994年7月第1版
编著:吴国亭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目录
10、平凡的画材 优美的画卷——浅论宋玉麟《皖山春色》的意匠
11、忠于生活 主宰生活 高于生活——读李可染《颐和园扇面殿》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
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
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
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
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
“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 199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