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概要】002.第二章:学习古典诗词之准备──排除音韵障碍

【诗学概要】002.第二章:学习古典诗词之准备──排除音韵障碍

目次:

第一节:中国历代音韵之沿革

第二节: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

第三节: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

第四节:如何自现行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

第五节:根本解决之道

由于现行之国音无入声,且无法辨别平仄,致使有志于古典文学者,难以一窥唐诗宋词之门径。本章乃根据笔者十余年学诗之经验,提供读者作为学习之参考,以排除音韵之障碍。文共五节,挈叙于下:

第一节:中国历代音韵之沿革──泛论自三代以迄于目前国音之沿革状况。

第二节: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介绍各时期代表性之标音方法及韵书。

第三节: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说明中古音之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一、二、三、四各声之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

第四节:如何自现行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引用当代声韵学家陈新雄教授之【锲不舍斋论学集】(一九八四年学生书局版)中【万绪千头次第寻】一节之八个原则所整理出来辨别入声字之方法。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六十六年白邻书屋自印本)则从声符之分析去辨别入声字,亦不失为可行之方法,本节亦稍作介绍,以提供读者另一认识入声字之方。

第五节:根本解决之道──介绍如何去认识中古音之四声与平仄,以为学习古典诗词之准备。

第一节:中国历代音韵之沿革

中国文字历代相沿未变,而语言、字音等则随时代之推移、地域之相异、及其他客观因素,而时时在演变之中。由于诗是一门最讲究声律之文学,故凡为诗者,莫不以声韵为第一要务。据宋邵博之【闻见后录】所载:李方叔云:“东坡每出,必取声韵、音训、文字诸书复置行箧之中”。由此可知声韵一门学问于诗人之重要性。不知声韵何由知诗,尤以从事诗学教授者,更不可或缺也。

古人云:“声成文谓之音,声音相和谓之韵。”夫声韵(音韵同)之说始于魏、晋、齐、梁之时。然我国古时韵文极为发达,非不重音韵,特无韵书耳!自远古以来歌、谣、谚语,莫不有韵,而六经诸子亦多有韵之文。此盖古代文字未兴,口耳相传,久则忘失,缀以韵文,而便吟咏以成记忆也。三代之际,虽因地方不同而言语异声,然列国彼此交际之事,如朝、聘、会、盟等,须有划一之语言以为沟通,此即所谓雅言。【论语】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有周一代,天子乃诸侯之共主,此官方之雅言,即以周天子所在地之语言为准。

迄于战国时代,周室势衰,列国各自称王,亦即自认为天子,周天子共主之资格于焉消失。以雅言为标准音之资格亦遂被取消,列国皆以各自之方音为标准。随后秦始皇兼并天下,厉行文字之统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唱导所谓“声同文,车同轨。”如此一来,自然形成以秦音为标准之官方语言。然因国祚极短,未能产生多大效果。

汉兴以来,既不愿推行秦音,又未能恢复周音,唯有任其自然。又因无韵书以为规范,以致形成音韵极为复杂之局面。比及汉末,孙叔然着【尔雅音义】始创反语,遂变古人“读若某”、“读与某同”之直音标音法。魏李登撰【声类】,分为宫、商、角、征、羽五卷。(亦即平、平、入、上、去之借字。羽读“王遇”切,为去声遇韵)因当时仍无平、上、去、入之称,故假五音以名之。(以上摘自徐敬修【音韵常识】)平声较多,故分二部。(其时尚无阴平、阳平之分)

齐梁之世,沈约、谢朓、王融、周顒等以四声制韵,不可增减,世称“永明体”。远近学者,转相祖述,于是声韵盛行。嗣后隋陆法言作【切韵】一书,以四声分二百六韵,每韵之字,以反切分其声之清浊,而以类相从,是为韵书之祖。陆氏于【切韵序】云: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于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鱼(语居切)虞(遇俱切),共为一韵;先(苏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沟切),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该)颜(之推)多所决定。魏著作(渊)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虑悉尽,何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博问英辩,殆得精华………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定之,为【切韵】五卷………

故【切韵】一书,实包涵古今方国之音。其书虽亡,然唐孙愐之【唐韵】、宋陈彭年之【重修广韵】、丁度之【集韵】等皆因之。

唐末沙门守温依梵文之法创三十六字母,反切皆以字母为纲纽,四声七音纵横排列,以定其等,而后遂有“等韵”之学。宋以后之等韵书籍如【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切韵指南】等皆依三十六字母而定清浊、洪细、开合,声韵之学于焉大备。

目前通行之诗韵,乃是依据宋淳佑年间,平水人刘渊所刻之【礼部韵略】为蓝本。该书系并【广韵】之二百六部为一百七部,世称平水韵。元时阴时夫着【韵府群玉】复并拯入迥,为一百六韵。现坊间通行之【诗韵全璧】,【诗韵集成】等,即沿袭此一百六韵之分法

中国历史上经历两次重大胡乱,外族之势力日益强盛,起初为割地,其次为分去半个江山,及至蒙元,甚而进占整个领土,作起中国之皇帝。亦且将其语言带进中原,尤其是其朝廷所在之北京。汉人之仕于朝者,亦竞以胡音是尚,汉胡语言相互溶汇之结果,已丧失其原来之面目。而中原人士,因避胡乱而南迁者,反能保有较多之原有声韵。如闽语、粤语、客语等,其中尤以闽语最为完整。明清两朝,亦皆以北京为其帝都,北京之语言自然成为当时之官话,然已失却中原古音之原貌。

为了统一全国语言,教育部于民国二年,召开读音统一会于北平。除由教育部直接延聘委员外,每省派代表二名,蒙藏华侨代表各一名,专门议定音标,并按字审音。惜乎以多数表决之方式,与议政立法相同,且与会代表,大多不懂声韵之学,并不适合作学术讨论。当时北方人士,主张以北方官话为标准国音,而一般学术界人士如章太炎、黄季刚等以北方官话无入声而力加反对,并另提主张,惜乎表决结果,以一票之差而未获采纳,最后终以北方官话为标准国音(以上引商务印书馆张正体张婷婷合着之【诗学】语)。施行结果,导致现今学子,祗能懂国语而无法辨别中古音之四声,以致造成学习古典诗词之一大障碍。于目前举国上下,一致倡言复兴中华文化声中,诸多有志于探究唐诗宋词及其它韵文之美者,却面临极大之困扰,即是无法分辨出文字之平仄与四声。欲克服此一困扰,不得不对音韵方面,先作一番了解。研究声韵之学者通常将中国之古音,分成三大阶段,即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现分述于下:

第二节: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

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秾”、“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于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后,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

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

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于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于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于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

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于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

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于学习古典诗词者,于音韵一途,该如何着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 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 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

第三节: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

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

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

至于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

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

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

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

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

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

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于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

第四节: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

对于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于【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于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

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

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

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

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澈、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

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

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ㄉㄜ:德、得……

ㄊㄜ:特、忒、慝、忑、螣、铽……

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

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

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

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

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

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

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

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

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

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

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

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别……

ㄆㄧㄝ:撇、瞥……

ㄇㄧㄝ:灭、蔑、篾、衊、蠛……

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

ㄊㄧㄝ:贴、帖、怗、铁……

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

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

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ㄉㄟ:得……

ㄍㄟ:给……

ㄏㄟ:黑嘿……

ㄗㄟ:贼……

ㄙㄟ:

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

ㄈㄛ:佛、坲……

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

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

ㄋㄩㄝ:虐、谑、疟……

ㄌㄩㄝ:略、掠、锊、撂

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

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

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鳕、岤、泬……

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于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

第五节:根本解决之道

至若论及最有效、最根本之解决方法,乃是前述许君武教授所云:“从头学起”。先去认识唐宋时期之中原古音,再以之诵读唐诗宋词,则一经出口,平仄立判,且亦最具准确性。十余年前笔者跟随 周老师学诗之时,即是以唐宋诗为范本,采用逐字呼音之方法,一字一句从头学起。(周师之论点为“学诗应自读诗起,既能明白读音,亦可兼谙诗法”)未数月已于读音稍有所得,复积数年之经验,益觉会心而无碍矣。窃思目前之有志于学诗者,其最大之难题,在于无法辨别平仄与四声。茍能以【千字文】为基础,先教导学生熟读此一千字之读音,再授以唐宋诗数百首,约可识得三千国字之读音,则基础以具,诗法亦明。若以每周授课二小时为度,则不出一载,必能提笔写作。笔者曾以此法去指导同事与同学,均颇具成效,不敢自秘,爰将此法介绍与有兴趣学诗者,及从事古典诗学之薪传工作者,作为参考,盖亦为复兴中华文化略尽棉薄也。

欲明了中原古音之读法,首须学会反切及认识中古音之四声。中国最古老之标音法,见诸六书中之“形声”,如“江”从“工”声、“河”从“可”声。即是以“工”、“可”之音表出“江”、“河”之读音。后因字音变迁,使形声字失却其标音之功能,代之而起者,为直音之标音法,即是以同音之他字,标出本字之音。如“读若某”、“读与某同”、“某音某”等皆是。【说文】“琇音秀”、“怙音户”皆属此类。然若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者,则其法又穷。比及汉末,孙炎着【尔雅音义】始创反语,以二字连读为一字之音,则其法不穷。此即“反切”之由来。

反切之法,乃是以二字连读而成一字之音,即取上字为声母(子音)下字为韵母(母音)。缓读之则为二音,急读之即成一音。如:“田”字为“徒年”切,“偶”为“五口”切,“妻”字为“千西”切,“扭”为“你有”切,“兼”为“基添”切,“租”为“尊乌”切,“庚”为“歌亨”切等。民国以前之字书如【唐韵】、【广韵】、【集韵】、【辞源】、【辞海】、【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皆是以反切为标音之法。

而平、上、去、入四声,乃汉字读音之最大特色,亦即构成中国诗词最丰富之声调与节奏之元素。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傲视寰宇,历千载而光芒愈盛,主要在于此独特声调所构成之抑扬顿挫之旋律。现且以中古音之读法,举例说明正确之四声声调。如下表

以上为中古四声之正确呼法,熟读以后,细心揣摩其声调与清浊,则音韵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明乎四声亦自明乎平仄,盖除平声以外,上去入皆属仄声。以目前国人之最低教育程度国中而论,只要明乎平仄,再稍加指点,可使人人作得好诗,则复兴中华文化有厚望焉。

——————————————————————————————

附表一:汉文(闽南)读音声调表(直式)

韵 

汉文闽南读音声调表 
八十四年十一月 
林正三 

徒含

丁含

特丁

当经

疾盈

子清

直良

陟良

徒贤

都贤

度官

多官

徒干

都寒

徒红

德红

反切

徒感

都敢

徒鼎

丁挺

疾郢

子郢

直两

中两

徒典

多茧

徒管

都管

徒旱

多旱

徒摠

多动

反切

殿

徒绀

都滥

特径

丁定

疾政

子性

直亮

陟亮

徒见

都见

徒玩

都乱

徒旦

得案

徒弄

多贡

反切

徒盍

都合

徒历

都历

秦昔

资亦

直略

张略

徒结

丁结

徒活

多括

唐割

当割

徒谷

丁木

反切

清 

蹋为谈韵入声此处借用

胆担为谈韵上去声此处借用

备 

(0)

相关推荐

  • 中国音韵学入门——读刘晓南《汉语音韵研究教程》笔记

    吴老师 醍醐讲学 2018-05-24 吴老师案:本文主要节录自刘晓南老师<汉语音韵研究教程>,并加以组织.中国音韵学历来难懂,号为绝学,乃古汉语中最有难度的学科.我曾遍读诸家音韵学教程, ...

  •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

    这里说诗词中的平仄,自然是指古诗词中的平仄. 古音平仄 古诗词的平仄是根据古代汉字发音简化出来的. 古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代表,而唐宋之后的古诗依旧按照古音韵来创作,所以发音就以宋末<平水韵> ...

  • 声律

    声律 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记载一个小故事:一家请家教,老师好饮,女主人教下人斟酒时把酒瓶倾斜着倒,意思是告诉客人酒不多了,意其自已提出来不要再饮了,但是老师不识相,女主人在内面大声叫&qu ...

  • 《音韵常识(1): 音韵学的内容》

    <音韵常识(1): 音韵学的内容> 转载 2015-10-15 18:23:39 ​ 一.音韵学的内容 (1)什么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 ...

  • 韵书

    一.韵书的起源及编撰分类 我国古代韵书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历史源远流长.由于文字数量的增多,声律论在文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推行,产生了反切注音方法.隋唐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对撰写诗词歌 ...

  • 学习古典诗词,入声字是绕不过去的坎?初探入声字分布规律

    平上去入古代汉语四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南朝齐时周颐.沈约等文人发现和总结而来.是格律诗词创制的基础,没有平上去入汉语四声的发现和总结,就没有后来的格律诗词.所以,要想领略和体味古典诗词音韵的精妙, ...

  • 桃花源间文学社 | 第二十二期古典诗词月赛精彩点评及获奖作品

    本期评委:墨名棋妙.独孤泓.崔无涯 编辑:林淞月 上期回顾(↓) 桃花源间文学社 | 古典诗词第五届年赛参赛作品及点评       古典诗词月赛 桃花源间文学社 第二十二期 2021/04 赛题:以& ...

  • 桃花源间文学社 | 第二十二期古典诗词月赛公告

    ➝编辑:霞满天 桃花源间文学社 第22期 古典诗词月赛公告 赛题:以"梅花将落又桃花"为嵌句,作一首七律诗或<踏莎行>词,诗按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主题不限,嵌句位置不 ...

  • 桃花源间文学社 | 第二十三期古典诗词月赛公告

    桃花源间文学社 第二十三期 古典诗词月赛公告 本期编辑:霞满天 上一期(↓) 桃花源间文学社 | 第二十二期古典诗词月赛精彩点评及获奖作品 一.关于比赛 本期赛题:<夏日> 要求:五律连章 ...

  • 桃花源间文学社丨第二十三期古典诗词月赛获奖作品以及精彩点评

    编辑: 林淞月     组稿:小样 " 评委:墨名棋妙 崔无涯 独笑楼 上期回顾: 桃花源间文学社 | 第二十三期古典诗词月赛公告 " 桃花源间文学社 第二十三期古典诗词月赛 题目 ...

  • 奇幻连载《吾欲横天》 002 第二章 乾坤袋 作者:燕赵不笑生

    奇幻连载<吾欲横天> 002 第二章  乾坤袋 作者:燕赵不笑生      王乐自从祖宗显灵,传授他九天玄阳诀,他日日按着功法练习,身体的痛苦果然减轻了不少,而且他隐隐觉得体内有一股气在缓 ...

  • 桃花源间 | 第二十一期古典诗词月赛精彩作品及点评

    精彩回顾〈↓〉 桃花源间文学社第二十一期古典诗词月赛公告 五言排律·逢江客问南中故人因以诗寄 [唐] 司空曙 南客何时去,相逢问故人. 望乡空泪落,嗜酒转家贫. 疏懒辞微禄,东西任老身. 上楼多看月, ...

  • 桃花源间文学社 | ​第二十一期古典诗词月赛公告

    桃花源间文学社 第二十一期古典诗词月赛公告 五言排律·逢江客问南中故人因以诗寄 [唐] 司空曙 南客何时去,相逢问故人. 望乡空泪落,嗜酒转家贫. 疏懒辞微禄,东西任老身. 上楼多看月,临水共伤春. ...

  • 桃花源间 | ​第二十期古典诗词月赛参赛作品及点评

    桃花源间 ➙本期编辑:霞满天 第二十期古典诗词月赛 参赛作品及点评 1.本期题目:[楼兰古城],楼兰古城是西域古迹,古代楼兰国的都城,历经逾五百余年而覆灭.是古代丝绸之路重地,位于罗布泊以及孔雀河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