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尔赫斯小说集》的几则札记

《阿里斯特昂的家》
  生活中充满了喜剧的因素,有些更成为了闹剧。
  阿里斯特昂向往自由的生活而不可得,是那样的苦闷。人们因自身的缺陷而献祭的痛苦与恐惧,均得以体现。
  阿里斯特昂的不反抗其实也是一种反抗。换句话说,他以不反抗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现实与人类的反抗。

《布罗迪报告》
  一个有着善良天赋的传教士,在经历了与原始部族的生活后,放弃了自己的信仰,但却出了超越文明的包容心。
  野蛮部族的无序与混乱其实都可以在“人类文明”中找到缩影。
  作者对人类的评价是谴责与同情是共存的!

《圆形废墟》
  历史与人类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历史有着惊人的规律,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很难找到出色的舵手。因此人们往往使用想象来孕育生命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上帝与亚当。不过,亚当必然会成长,而上帝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影像。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
  超强的记忆力是富内斯与众不同的地方。正是这样富内斯对周围的事物比正常人要复杂得多。
  故事是那样的奇特。我想博耳赫斯是想说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千世界的纷繁与复杂。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对熟悉的事物失去了探索的兴趣。二是富内斯的记忆方式可以真正归为“强记”是否能体现“博闻”还有待考证。他的这种强记的行为,使得他无法停止对事物的归类与整理。一个人如果太过于钻研琐碎而无用的内容,而不进行创造性地工作,那么他只能被人淡忘。
  突发奇想,是否博耳赫斯在这里有些自况的成分呢?

《第三者》(《闯入的女人》)
  男人的世界里闯入了一个女人。两兄弟同时爱上了这个女人,为了不破坏兄弟之间的感情,哥哥杀死了那个女人。
  小说中所表现的情节是那样的真实而无情,女人的命运是那么的悲惨,让人不由得不产生同情心!
  在男权的社会里女人是无助的、无价值的。男人们一面否认女人的价值,另一方面却不能不屈服于对女人的依恋。从这个角度讲,男人其实也是很可怜的。
  小说的情节让我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不是说过不是曾经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吗?听说博氏精通中国的文化典籍,说不定他还从这句话中获得的创作灵感呢!
  此外,我还想到另一篇小说,那就是许地山先生的《春桃》。《春桃》也是讲述了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故事,但视角完全不同了。

《镜子与面具》
  有些人靠堆砌文字出名,有些人靠标新立异成名,有些人很伟大却无名。
  镜子是用来整理仪表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是虚幻的影像。面具是用来掩饰的。如果我们带着面具照镜子,当然不会看到真实的自己。
  这篇小说里的隐喻的味道非常重。诗人的三次进宫,三次的作品内容,让人回味无穷。似乎象征着每个作家成长的过程,一开始习得相应的内容,然后是探寻表现的形式,最后是自我的创造。这其中又包含了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其中创造是最痛苦、最孤独的过程,但无疑也最具震撼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三次的作品,我看到的是文章的三个组成部分,那就是丰富的内容,眩目的技巧与震撼人心的思想。
  有人靠丰富让世人赞同,有人靠怪异让世人尊崇,但最具毁灭力的文字是不需要内容与技巧的。

《扎伊尔》
  一枚小小的钱币能够激起拥有者的无限遐想!细细读来作者以意识流的手法展开,从名称到用途,从真实到虚幻,从清晰的混沌……
  然而蕴藏在丰富的表象与联想之下的又是什么呢?硬币依然是硬币,它不能亲口告诉我们什么。而所有的一切 不过是“拥”人自扰而已。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许多放不下的东西或想法,这些东西或想法往往有派生出更多的内容。我们生活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大多时候是处在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之下。孟子讲:“心之官则思”、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然,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古之人亦云“心之不一,在于多视”其孰是孰非,亦难断言。  
  那么生活中如何避免这种状态呢?我认为必须具有两种智慧,一种是“乱者必斩”的决断;另一种是佛所说的“放下着”的豁达。

《刀疤》
1、外在的伤痕是表面的、痛是一时的;内在的伤痛是深植于内心的,却是无时不在的,尤其是来自于背叛的行为。
2、一个人能有多坚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人远比想象中的自己脆弱。
3、在生与死的考试中,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4、言语上的巨人往往是行动上的矮子,因为这样的人拿出太多时间去组织语言,而不付诸行动。
5、出于懦弱的善意是既可悲又可怕的礼物。
6、一个人是否有勇气与他所学知识的多少无关。
7、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尽量远离夸夸其谈者,而需要切记的是不要把他当作你的后援。

《小径分岔的花园》
生命如花园,命运似迷宫。若想看到花园的全貌就必须选择最佳的浏览路径,若想走出迷宫绝不能迷失方向。但作为拥有社会属性的人往往不能拥有“自主权”,有太多的东西在影响着生命的进程,在改变着人的命运。
在这篇小说里,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异化。一个人竟然在所谓的“使命”、“任务”的驱使下,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无视家族的荣誉与亲情、无视自身的生存状态!这种“忘我”使很多人成为了战争的工具。虽然难以接受,但这并不是虚构;虽然难以理解,但却以其他的形式经常发生。

《遭遇》
  人生中不可预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也正是由于“不可预料”人生才显得多姿多彩,其中不乏激情、喜悦、苦恼、懊丧、失望,当然也有危险。
  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敌对竟然能够注入自己所使用的刀与剑之中,从而使刀与剑具备了人的仇恨与敌对并引发了后人之间的流血冲突。这实在是匪夷所思。颇有些新派武侠小说的味道。
  实际上,真正可怕的东西不是刀与剑,而蕴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的东西,那就是人类潜意识中的嗜血的本能。
  刀本无刃,剑亦无锋,然人心自有冲动与锋芒。
  人要想成为自己的主宰,就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一、不要被外物所控制;二、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但愿每个人能多一分理性,少一分兽性。

《两位国王和两个迷宫》
  两位国王,一位高傲而具有智慧,一位朴实而拥有力量。高傲的人往往卖弄他们的智慧,最终只能被他们的“智慧”所累。可见“知识就是力量”也是要运用得恰当才会有效果呀!
  生活中不言不语的人可能缺乏口才、缺乏雄辩的技巧,但他们知道事实胜于雄辩!因为历史只承认踏实的成果,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就实际上与他的聪明才智关联甚少,若此人不付出相当的努力不会得来相应的回报。
  两个迷宫,一个人工,一个天然。人再怎样的机巧,也不能抵消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人类的文明只不过是自然演变长河中的昙花一现。时间的淘洗会让任何曾经灿烂的文明变得黯然,但任何文明也不可能改变自然这个巨大的迷宫。

《玫瑰色街角的人》
  一个人为了不断地进步,往往会为自己树立一个能够赶超的对象。这种情况扩展到国家的层面上往往就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假想敌,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保持前进的动力。这虽然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影响我们命运的却大多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对手。
  英法曾以俄国为假想敌,而让德国的法西斯政权崛起。
  美国曾以苏联为假想敌,却让日本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布什眼睛一直盯着伊朗,反而让本·拉登煽了两记响亮的耳光。
  抑或本以为这次评先进,非我即彼,互相攻讦,到最后指标旁落。
  更甚者当属诸葛巧取南郡,周郎气断。
  举上述例子,不过为了说明,我们的运行轨道往往不会受前方车站的影响,却经常会被铁轨上的小石子颠覆。所以生活中,莫要轻视弱小,尤其不要轻易否定看上去不如自己的人,因为古语有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两个人做梦的故事》
  一个人相信梦,另一个不信梦。相信梦的人挖走了后者梦中的财富。这个故事现在已经被传得烂俗了。其实重要的不是谁的梦更有价值,而是第一个人的经历使得他知道了梦想的价值要靠实际的行动去验证。
  一个人在他自认为优越时,梦想是远离他的。只有经历过生活惨痛洗礼过的人才知道梦想的可贵,因为他曾经失去宝贵的东西、因为他已经知道珍惜的价值。

《达不到目的的巫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柯一梦的例子。人们在有所求的情况下,往往轻下诺言,但当所愿得偿的时候,却食言而肥。也许我们能从这篇小说里看出博尔赫斯创作的倾向,即小说的是用来讲道理的,而不是编故事的。
  大致相同的情节,我在《镜花缘》中见过。突然觉得博尔赫斯和李汝珍有着几分相同之处。

《决斗》
  一个人怎样才能确保自己不断地进步?
  答案一: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在不断追求中去完善自我。
  答案二:为自己找一个决斗的对手。
  选择第一种做法的人往往要承受孤独的压力,在不同的空虚与充实的轮回中努力前行,体会高处不胜寒的寂寞,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当为个中翘楚。
  选择第二种做法的人在争斗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有对手在,所以危机感成为了促进自己进步的动力。这时敌对的双方既可以保持前进的动力又避免令人难耐的孤独。在这个状态中的双方表面上是在敌对,其实却是在共生。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博弈状态下所产生的平衡的益处!深谙此道者,当非苏秦莫属。相反,这种平衡一旦打破必然对双方均有损害,庄生白垩之喻当属此类。

《叛徒与与英雄的主题》
人类社会中往往要求出现卓而不群的人物,但如何认定某个人物是杰出的人物呢?这样的标准恐怕很难统一下来。所以每个人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然而因为是个人的行为自然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不会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的眼中也不会完全一样。人眼中的英雄是这样的,其实如果我们把历史看作一个人的话,我们就会认识到,即便是历史也不例外,历史是人的历史,它所记载的只是一种人看法,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被打上了人的印迹才能发行,对于英雄的认识又何尝不这样呢?

叛徒与英雄似乎是两个极端对立的称号,但有的时候这两种称号却往往集诸一人之身,普罗米修斯是众神眼中的叛徒,却是人类心目中的英雄;布鲁诺是宗教裁判所判决的异端,却是科学史上杰出的先驱。有时候,创业时的英雄往往成为了守业的叛徒。有时候,敌方的叛徒未必不是我方的英雄。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矛盾,其实是说不清的。真正可谓是蹈了庄子的“木、鸡”的覆辙。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历史需要英雄,人们需要英雄,社会需要英雄,只要有个英雄满足这些需要,又何必管这个“英雄”的真伪呢?

也许每个人都具有叛徒与英雄的两面性,就像“两面国”中的“两面人”那样,只不过他们用的是“浩然巾”,我们用的是“浩然气”、他们是在刻意为之,我们不自觉而已。类言之,似乎真相一直存在,但我们却永远无法发现,因为我们只不过是历史舞台上的群氓,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在出镜。

《决斗(另篇)》
生活中人与人相处那面会有些嫌隙,既然是嫌隙,自然不是什么大事件,或许是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个语气,或许是一次舞会……总之,造成嫌隙的原因都不是些大行为、大动作,甚至有时当事人也不记得是为什么,更别说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了。但嫌隙既生,自然不得不面对,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生活中自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智者,然而也不乏“睚眦必报”“积怨成仇”的斗士。

这篇小说所反映的无疑是后者的危害。生活中的争斗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往往可以分出暂时的胜负,但不会有永久的胜利。当两个之间的争斗被旁观的舆论夸大,当事人则成为了被观众支配的演员。但当这种争斗被放到以更大的范围中去考量的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一个民族的战争中,这种“个人之间的争斗”则会成为外敌嘲讽、愚弄,甚至是娱乐的对象。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了。

凡是习惯于“窝里反”的斗士,都应该看看这篇小说,其实如果学学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就好了。如果有人说这篇小说要比《廉蔺列传》高明,我也不会反对,因为人们往往听不进去正面的忠告,却只接受老子受伤后的教训。

《南方》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可以培养出不同性格的人群,爽朗者,有之;豪迈者,有之;谨慎者,有之;朴实者,有之……然而,不同的地域除了赋予人的性格之外,也会促成其短处,因此上。爽朗者未必能免于毛躁,豪迈者往往忽视细节,谨慎者那面不擅进取,朴实者大多不擅言辞……

性格和特征,在同地域的人身上,往往容易因彼此的熟悉和适应而被忽略。只有当一个人远离故乡之后,这些内容则逐渐显露出来。面对新的生活,有人入乡随俗,与时俱化,而有的人则乡音无改,敝帚自珍。

博尔赫斯的这篇小说《南方》就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南方的后裔,他在极力且吃力地保持着“家世”“财产”之类的故乡情怀。而突发的意外,使他几乎死去,在他康复后如梦境般的经历中,透露出了“南方风气”在他身上的觉醒——与其活着,活在过去的虚荣和未来的幻想之中,还不如在无厘头的生活中死去。

《德意志安魂曲》
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篇小说也一个即将受死的人的自白。在这一番自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文明人,怎样成为了一个纳粹分子。

在偏执和狂热的情结之下,人的良知是那样的渺小。不由得让人想起电影《钢琴家》中那位偷偷收留钢琴家的德国军官。不过,个人认为电影中安排那位军官在最后求救,减弱了他的形象。

虽然清醒并有理由辩解,但却选择沉默着接受惩罚,堂而皇之地死去。勇敢地承担错误,冷静地面对死亡——这就是德意志的安魂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