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无己有斯人

对于我来说,知道孙中山是通过宋庆龄。小的时候,宋庆龄去世,当时我还不道这党那党的分别,只是听广播里说“国母去世”。当时年纪小,首先想到应该一脸严肃,所以还拿这个事,去扫了其他玩得正欢的同学的兴——现在回想起来,好囧。后来才渐渐知道了,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妻子,然后,是和孙中山相关的天下为公、三民主义、临时大总统等一系列的词语,然而对他的生平却总是知之不多。所以,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补课。

写这本孙中山传记的保罗·林百克是一个美国人,然而也正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所以他笔下的孙中山也就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

在书中,作者重点描述了孙中山的早期生活,在这段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是怎样从一个中国乡村中的少年,从懵懂无知到勇于探索真理的成长过程。人事间的不平等与苦难,落后的愚昧和改变现状的艰辛,一直在困扰着少年孙中山的心灵。

在作者的笔下初到檀香山的“年幼的孙中山”就已经具备了“善于观察,客观公平、心态平稳、心胸开阔、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这些良好的品质。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在学校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尊与自制,以及维护尊严的方式——“他是一个谋略家”!檀香山的生活在他心中种下一颗寻求新世界的种子,而这颗种子,为他指引了奋斗的方向——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他的家人,乡亲,同胞而奋斗。

从美国回来之后,孙中山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家人和乡亲,然而他发现清政府虽然已经腐败不堪千疮百孔,然而长期以来生活在旧中国的人们,早已经变得麻木愚昧和无法改变的驯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自下而上地进行变革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根除掉这个高高在上的毒瘤——他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他提出了“驱除鞑虏”的口号,提出了“三民主义”的宗旨,其目的只有一个——推翻清政府,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奋斗目标。他是敢于为自己理想而献身的人,他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他是一个富有魅力的领导人,然而,他不是一个政客,所以他可以理解别人,团结民众,但他不能够适应权术和机心。本书的作者“相信孙中山先生这种过于宽带别人的品质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的事业,“如果孙文能够少一些宽容心的话,他……”,不过,我怀疑,如果那样的孙中山,还会是孙中山吗?

最后,我要引用金耀基先生一段话,来体现孙中山先生思想在今日的价值:

“孙中山一生的目标是建立中国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同时,他对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是推崇的,在他心中,民主共和国是现代国家的本质,他也推崇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王道精神,那是中国在构建世界秩序上的重要资源。他是一个有历史与世界眼光的人,他的百年前的思想,在今日全球化的时代,对中国两岸仍有重要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