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杂谈:(十二)语文教材要全而粹
语文教材应该什么样?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有的老师按照教材教,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有的老师不按照教材教,学生的成绩也不差。似乎教材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后人遵守也罢,不遵守也罢,似乎教材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大。笔者曾经说过“教材应该是一个可供反复拆卸的模型”这是从实际操作训练的角度说的。如果真的要说到模型的话,我们必须要使这个模型足够大并有代表性,这就是题目说的“全而粹”。
为什么要全?因为以往我们用的教材不够全,哪里不够全呢?我认为有三点:
一、训练的角度不够全。以往的教材只有正面的文章让学生学习,没有反面的教材让学生区分,所以在训练角度上不全。因为反面的教材,更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在正反两方面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快速地掌握语言运用的标准。
二、文体种类上不全。我们以往的确把很多种文体教给了学生,但这些文体都是分开单一交给学生的,在教之前我们用单元的形式,把这些文章贴上了标签,学生直接认这些标签就行了。但生活中,是不是只有这些文体呢?在课外阅读时学生是不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来接触文章?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生活中的阅读是一种直观呈现的状态,在这个直观呈现的过程中,学生会直接面对这些文章,总不能让学生在课内学什么文体,就只读什么文体,其他的文章一盖不许看,例如拿过来一张报纸,学散文时,一眼也不看通讯,学记叙文时一眼也不看广告,这无疑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各种文体是直接呈现的,我们大可以把它们杂在一起,在需要的指出的时候,向学生直接进行类别的分辨。当我们把这种经过精心挑选的拼盘送到学生面前时,对文体的分辨不再是一种被告知的知识,而成为了一种能力的训练。
三、涵盖的内容不够全。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语文是个工具”这个说法目前是有争议的,我们且放到一边,但在“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技术”、“进行各项工作”这些范围上我们应该没有争议,因为语文确实存在于这些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我们的教材如果想做到全,必须在教材内包含这些内容,而且必须被还原到生活的状态中的样貌,也就是说语文教材内容所涵盖的范围要和生活中语文文字所产生作用的范围一致才有助于学生认识语文。这样一来,教材里面甚至应该有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不到的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即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范围要大于学生个人生活的范围。
上面说的是教材要全,但只有“全”是不行的,语文教材还要“粹”。因为“全”其实只解决了一个“丰富”的问题,而粹的特征就是典型、系统、独特。教材具有典型性这一点不用细谈,这是对映内容来说的。系统则是包含着两方面的系统一个知识方面的系统,一个是训练方面的系统,知识方面上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还好确定,但训练方面的系统则不好确定,所以依然要看最后的一个特征:独特。
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体现出汉语的独特属性!我们知道事物的存在往往取决于它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它的差异性。而我们现行的教材没有立足于汉语的独特属性上。关于汉语的独特属性,韦政通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是这样归纳的:“汉语言文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单音节;2分声调;3语法形态变化极少;4文字和语言分离;5文字由于起源于图画,所以被作为一种艺术;6富于音乐性、娱乐性”。也就是说语文教材要综合地体现汉语的这些特征才能完成出其所要担负起的任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因为这些特征是综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分别认识这些属性,也可以对分别传授这些属性,但我们要基于一个完整的实体上的传授。也就是说,语文教材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尽量包含这些属性的直观性的文本。因为作为学生,他们所能够接触的语文是众多静态的文本,这些文本已经是处在完成状态中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先认知再分析应用的过程,把它们让学生直观接受,在接受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地认知与应用。在这里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三字经》一下就能体会到,语文教材应该遵循的是怎样的一个“既全且粹”的原则了。
我们一直以来认为:《三字经》是已经被淘汰的幼儿识字的教材,它价值不是很高。但如果拿汉语所体现出的独特属性来衡量的话,《三字经》所蕴含的独特性比我们现行的教材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可能有的老师们认为这样的教材,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对知识不理解,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猪八戒虽然没有辨别出人参果的滋味但也没有少吸收人参果的营养,幼儿识字的道理正在于此,因为这里面所体现的是汉语的多用途性和综合性,放着这种可以利用的多用途性和综合性不用那不是节约,而是浪费。再者说,猪八戒第一没有尝到滋味,第二次吃的时候就会更意注人参果的味道了,更何况《三字经》不是会被人体分解的人参果,这样的教材是可以起到通过反复学习而加深理解的作用的。当然,《三字经》虽然好,但我们不能直接使用,因为《三字经》已然和时代分离,我们要学习的是它作为教材的编排方式和所能承担的教材方面的任务。
总之,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教材的“全”和“粹”,那么我们的语文教材的发展就比较乐观了。